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7
2894600000018

第18章 宗教哲学(5)

《44个少年扒手的个性和家庭生活》(Forty-four Juvelnile Thieves,Their Characters and Home Life)伦敦,巴利勒出版社1946年版。

《母爱和心理健康》(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1951年版;伦敦,企鹅出版社1953年节选本。

《父母身份的来源》(The Roots of Parenthood)伦敦,儿童之家出版社1953年版。

《能否离开婴儿》(Can I Leave My Boby)伦敦,全国心理健康协会1958年版。

《依恋与失落》(Attachment and Loss)伦敦霍加斯出版社,伦敦精神分析学院和纽约基础出版社,3卷,1969,1973,1980年版。

《情感联结的形成和断裂》(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lectional Bonds)伦敦,塔维斯托克出版社1979年版。

伦敦塔维斯托克诊所高级研究员和荣誉精神病医生约翰·波尔贝先生毕生致力于研究儿童培养及其对一个人成长(儿童对其母亲依赖方式)的影响问题。他的工作反映在他三大卷的《依恋与失落》一书中,上述这部书代表了他对传统儿童精神病学和精神分析学所作的挑战。在今天,他的理论已经对全世界的儿童医疗事业产生了影响。

波尔贝行文谦虚而谨严,他是这样谈自己的原则的,“我发展了一套新的概念系统,这系统的确是不同平常的。为此50到60年代我遭到了可怕的打击。一开始我就引起了塔维斯托克诊所某些同事的猛烈反对;因此,我这种把儿童当作家庭一分子来对待的学说在20年里进展甚微。”

波尔贝的“整体论”构架是以人类文化学原则为基础的。他深受生物学家罗伯特·欣德的影响,后者长期以来是他的挚友和批评建议者。波尔贝在对依恋、分离和母爱的失落感等方面的研究中,把人格发展置于儿童在家庭中的实际经历中,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强调母子连结的喂食方式。“波尔贝儿童”在今天已成了识别青年与成年情感破灭原因的通用语;因为波尔贝认为,过早剥夺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母爱会导致对自尊心的极端破坏和因害怕被抛弃而产生的对他人的不信任心理。幼儿所经历的分离或被剥夺母爱的时间越长,则他所需要赖以补偿其损失的关怀也就越多。

波尔贝的《42个少年小偷》以及他为“世界卫生组织”所撰写的小册子《母爱与心理健康》是最早对母爱被剥夺症状及其后果进行描述的专著。后一著作又被节录为《儿童培养和爱的发展》一书——此书证明,5岁前儿童过早地与母亲相分离以及母亲形象的濒繁改变,乃是导致慢性犯罪品质发展的主要原因。波尔贝的著作还寄托了他对未来一代人的关怀。他警告说,“被剥夺母爱的儿童长大后难以成为成功的父母,这或许是剥夺儿童母爱所带来的最大危害。”

波尔贝对儿童发展和儿童培养问题的兴趣始于他在剑桥的大学时代。那时他曾在诺福克一所适应不良儿童的学校里工作过一年。他说,“这段经历使我获得了有关儿童的第一手经验资料,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比如,有这样一个父母富有却一贯行窃因而被公立学校开除的违法儿童。他的性情十分冷漠。我发现问题就出在他在儿童时期的感情剥夺。在我那时候,人们对儿童发展还没有形成一种连续的理论。通行的观点认为,对孩子爱得越多、关怀得越多,孩子长大后就越会成为自私的家伙——但事实恰恰与之相反。”

波尔贝的工作始终指出,儿童对于安全、慈爱和对最早给予关怀的父母信赖的基本需求。在1981年同吉雷尔·J.加罗的谈话中,波尔贝被问到,“我们能否在当今这样一个动荡不定的世界上培养出幸福而适应良好的儿童?”波尔贝博士这样答道,“当然可以,但这不容易。有大量证据表明,幸福健康的儿童一般是来自安定的家庭的。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双方都给子女予慈爱并且也有时间来关心他们。儿童的生活需要安居乐业而不是东搬西移的环境。孩子们应该有伙伴、应该了解住在隔壁家的孩子和家庭。这些都不是什么新的要求。但办不到的事情恰是这样。”

约翰·波尔贝的家庭生活便是实践他自身信念的一个榜样。他们夫妇俩生活在一起,大儿子和媳妇以及两个孙子都住在隔壁;他的小女儿一家也在附近。他还乐于花点时间和孙子们一起到苏格兰斯基岛上去避暑。

米德

1977年获经济学奖,时年70岁。1907年6月23日生于英格兰南部的斯万纳解(Swanage)镇,1995年去世,享年88岁。国籍:英国。教育:1930年获牛津大学(一等)文学士学位;1931年先后获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双亲:父,查理斯·希皮斯利·米德(Charles Hippisley Meade);母,凯思琳(Kathleen Cotton Stapleton Meade)。配偶:伊丽莎白(Elizabeth Margaret Wilson),1933年3月14日结婚。后裔:一子三女,子托马斯(Thomas Wilson);长女夏洛蒂(Charlotte Elizabeth),次女布瑞捷夫(Bridgef Ariane),幼女卡洛尔(Carol Margaret)。经历:1930~1937年在牛津大学任研究员和经济学讲师;1938~1947年在国际联盟经济部任职;1940~1947年任英国内阁办公厅经济助理、经济处处长;1947~1957年任伦敦经济学院贸易学教授;1957~1968年任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969~1974年在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和剑桥大学任高级研究员。

主要著作:《国民收入与支出》(National Income and Expenditure),Macmillan,1944(with R.Stone)(此书有萧高励等译的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国际经济政策理论:Ⅰ.国际收支,Ⅱ.贸易与福利》(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I.The Balance of Payments,Ⅱ.Trade and Welfare),2 vols.London:Oxford U.Press,1951~1955(此书第一卷有石土均等译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二卷本有李兰甫译的中译本,台湾银行经济研究所编印)。《国际贸易的几何学》(A Ceomet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London:Allen &; Unwin,1952。《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A Neoclaic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London:Allen &; Unwin,1962。《政治经济学原理》(The Principlesof Political Economy),4 vols.Albany,NY:State U.of New York Press,1965~1976:第1卷,《静止的经济》(The Stationary Economy),1965;第2卷,《增长中的经济》(The Growing Economy),1968;第3卷,《受控制的经济》(The Controlled Economy),1972;第4卷,《公正的经济》(The Just Economy),1976。《明智的激进派经济政策指南)(The Intelligent Radical’s Guide to Economic Policy),London:Allen &; Unwin,1975(此书有欧晓理、罗青译的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9)。

参考文献:《20世纪文化:传记手册》(Twentieth Century Culture:A Biographical Companion),New York:Haraper and Row,1983。H.G.约翰逊:《J.米德对经济学的贡献》(“James Mead’s Contribution to Economics”),Scand J.Econ,80(1978)。Science,198(1977),813——814。W.M.科登和A.B.阿特金森:《J.E.米德》(“James E.Meade”),载《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18卷。《世界重要经济学家辞典》,430~431。《当代外国著名经济学家》,356~363。

评述:米德“因为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等方面的开创性研究”,与俄林分享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米德的代表作是《国际经济政策理论》。该书第一卷《国际收支》探讨一国同时实现内部平衡(充分就业)和对外收支平衡这一双重政策目标所需的两种政策手段,即收入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变动以影响总需求)和价格凋整(物价、工资、汇率的变动以影响国内和国际相对商品价格)的有效配合;第二卷《贸易与福利》将福利经济学运用于国际贸易,探讨了怎样通过采取适当的国际经济政策,控制、调节国际间商品贸易和生产要素间的流动,以实现世界资源的最适度配置,从而使世界经济福利最大化。全书的指导思想是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加上适度的国家干预。由此,米德开创了国际经济政策的一般理论,被公认为国际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创始人。米德的研究融合了凯恩斯的理论和新古典的理论特别是一般均衡理沦,他是“新古典综合派”在英国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