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年鉴:1905
2894400000006

第6章 世界历程(6)

卡洛斯

(1905~1992)阿德里诺·达·帕尔马·卡洛斯,葡萄牙共和国第一届临时政府总理,1974年5~7月在任。生于葡南部的法鲁行政区。中学毕业后进入里斯本大学学习。1926年大学毕业。期间加入了共和国青年组织。1934年获里斯本大学法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35年因坚持维护******权利的观点而受到法西斯政权的迫害。后长期从事律师工作,并作为自由派人士,长期坚持反对法西斯独裁统治的斗争,被剥夺执教的权利达16年之久。1950~1956年出任葡萄牙律师工会主席。1951~1958年获得里斯本法学院特别讲师和教授资格。1961年后在里斯本大学法律系任教授。1974年4月葡萄牙法西斯政权垮台后,应武装部队运动革命委员会领导人斯皮诺拉将军邀请,出任第一届临时政府总理,但不久就与军人集团产生矛盾,而后辞职。1992年10月去世。

社尼

(1905~1997)社尼·巴莫,泰王国政府总理,1945年9月17日~1946年1月31日、1975年2月21日~3月6日和1976年4~10月三次在任。民主党主席。1905年5月26日生于泰国北榄府。父亲曾任君主****时代的军长,泰国第一任警察总监。其弟克立·巴莫是泰国著名政治家,曾任总理。社尼于1920年赴英国学习法律,获牛津大学法学士学位。历任泰国司法部法官、大理院法官、高等法院法官。后转入外交部工作。1939年3月任泰国驻美国大使。1941年日本占领泰国后,在美国宣布组织抗日组织“自由泰”,并秘密回国与比里联系。日本投降后回国。1945年9月17日出任总理兼外交部部长。在任4个半月,同英、美、中签订和约,以战犯罪将銮披汶等人逮捕入获。1946年任宽内阁外长。1946年4月同宽共同组织民主党,任党的副主席。1947年“11·8”政变后相继出任司法部长,教育部长。同年下野当律师和大学教授。1951年海军发动“2·29”政变,成立以拍沙拉萨·巴攀为首的政府,被提名为外交部长。政变失败后,很少再参加政治活动,直到1957年2月末重新担任民主党副主席。1968年10月任民主党主席。1979年5月辞去民主党主席职务。

迪安

(1905.12.28~1958.8.15)美国律师,原子能委员会主席(1950~1953)。生于华盛顿西雅图。在雷德兰兹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获法律学位,并取得律师资格。1930~1934年任杜克大学法学院院长助理,并兼授法律课,1934~1940年在美国司法部刑事科工作突出而成名。后在华盛顿与人合伙开设法律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任海军上尉。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任刑法教授。原子能委员会主席任内,监督氢弹发展,广泛试验原子武器,监督原子工厂及修建核反应堆,后参加纽约市利曼兄弟金融公司。1955年任核科学和核工程公司主席,为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并主张美国把原子能秘密向盟国公开。著有《关于原子的报告》(1954)。

沃斯特

(1905~)巴尔萨尔·约翰尼斯·沃斯特,南非总统,1978年10月~1979年6月在任。1915年12月13日生于开普省詹姆斯敦一牧场主家庭。1934年进入斯特伦博什大学,从学于维沃尔德(后任总理)。1936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38年获法学学士学位。1939年在伊丽莎白港当律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组建反英和反南非的“牛车队”。1942~1944年因上述活动被关押。1944年6月到德兰士瓦省布雷克番当律师。1953年当选为尼赫尔地区国民党议员。1954~1958年在约翰内斯堡当律师。1958年10月~1961年8月出任教育、文艺、科学、社会福利和资金部副部长。1961年8月~1966年任司法部长,1963年指挥逮捕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领导人。1966年5月任司法、警察和监狱部长。1966~1978年任总理。1978年10月起任总统。执政期间,着力推行种族隔离政策。1979年6月因“新闻丑闻”被迫辞去总统职务。1968年以来任斯特伦博什大学校长。

萨拉姆

(1905~)赛义卜·萨拉姆,黎巴嫩总理,1952年9月14~18日、1953年4~8月在任。1960年8月~1961年10月、1970年9月~1973年7月任总理兼内政部长。1905年生于贝鲁特。属逊尼派******。其父萨利姆·萨拉姆曾领导土耳其和法国统治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结业于贝鲁特美国大学。1943年创建中东航空公司,1945~1956年任该公司董事长。1943~1972年连续当选贝鲁特市议员。1946年任内政部长。1956年任国防部长。1957年因不满夏蒙政权被捕。1958年任民族解放阵线主席和人民抵抗军司令。1960年9月率黎巴嫩代表团参加第15届联合国会议。1973年以色列入侵巴嫩后,因要求总统解除陆军总司令伊斯坎德尔·加尼姆职务未果而辞职。任黎巴嫩最大的******慈善组织马卡塞协会名誉主席,主张黎巴嫩的******和基督教徒团结一致。爱好游泳和骑马。

吉洪诺夫

(1905~)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吉洪诺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80年10月~1985年9月在任。1905年5月14日生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郊区的一个职员家庭,乌克兰人。1924~1930年当过火车司机助手,技术员。1930年毕业于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学院,同年任冶金工程师。1933年起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厂任车间主任、工程师等职。1940年入党。卫国战争期间任第一乌拉尔工厂厂长。1947~1950年任乌克兰尼科波尔南方钢管厂厂长。1950~1955年任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部总管理局局长。1955~1957年任苏联黑色冶金工业部副部长。1957~1960年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国民经济委员会主席。1958年3月起连续当选为苏联第五至十一届最高苏维埃代表。1960~1963年任苏联部长会议国家科学经济委员会副主席。1961年10月~1966年4月当选为苏共************。1963~1965年任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65年10月~1976年9月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197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副主席。1966年4月苏共二十三大当选为中央委员。1976~1980年任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1978年起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79年11月晋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0年10月~1985年9月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1985年10月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被解除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职务,因年迈和健康原因退休。吉洪诺夫长期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冶金企业工作,30年代就结识勃列日涅夫,被称为“第聂伯罗帮”的重要成员。60年代中期以后主持党中央的经济领导工作,强调提高生产效率和科学技术进步,指出大力提高生产效率是一项极其重要的经济和政治任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提高劳动组织形式,提高产品质量,主张发展个人副业。在农业方面强调科学对农业起着重要作用。认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看重数量、忽视质量,强调只有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利用巨大的经济潜力,向生产集约化过渡,走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质量的道路,才能依靠在经济建设中已取得的成绩来克服困难。强调要加强对经济的领导工作,进一步发展经济核算制,完善价格形成、信贷拨款,积极利用经济杠杆和经济刺激措施。1959年随赫鲁晓夫访美后,曾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主张扩大苏美贸易和广泛交换技术情报。1943年和1951年两次获苏联国家奖金。1975年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80年5月75岁生日时获十月革命勋章。曾获七枚列宁勋章、二枚劳动红旗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及奖章多枚。主要著作有:《党要关心工业技术进步》、《讲话和文章选集》、《苏维埃经济、成就、问题和前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