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2891500000069

第69章 陇南影子腔

一、陇南影子腔的源流

陇南影子腔源于流行于西和、礼县、康县、宕昌、以及甘谷、武山等县的皮影戏,当时民间俗称为“灯调”。由于“灯调”的主要表演活动均在农村,很少进城演出,故有“影子不映城”之说。

作为皮影的灯调,形成年代无考,从搜集到的传统剧目有清初抄本的事实判定,至迟在清朝初年,灯调已在西和、礼县一带流行。清代中叶,复兴班艺人杨鼎(1805-1881)流传的手抄剧本中,夹有的“照票”若干张,说明他曾到成都、西安、汉中等地经商。在他抄传的五十五种剧本中,有明显的自秦腔汉调二簧、四川高腔等剧种移植的剧本。

灯调现已知有传统剧目近三百种,大部均可为陇南影子腔登上舞台之用。

灯调的唱词以十字句、七字句为多,兼有长短句,每段唱词多用单数,尾句减字(十言变七言、七言变五言)。人物上场念“引子”、“坐场诗”,下场则用“冒”,即一人唱,众人和,俗称“满台吼”,素有“上场引子下场冒”之说。

影子腔传统剧目中,有不少是据史实编写的历史剧,如《征金川》(又名《七星剑》),演述清乾隆十一年至十四年(1746-1749)平定金川之乱的故事。《征金川》影子腔剧本,在基本史实和人物等方面与历史相符,说明当时有些文人参与了影子腔剧本的创作。

二、陇南影子腔的发展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原西礼县(今分置为西和县、礼县)马家河与白家河两家皮影戏班到县城演出皮影戏《火焰驹》和《白蛇传》,引起各方重视。继而,西礼县群众业余艺术学校师生又用皮影戏的腔调,创作演出了《一场斗争》,并于同年参加天水地区和甘肃省群众业余文艺会演,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干部群众反映强烈。

为了使陇南“皮影戏”走上正规舞台,成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西礼县政府决定进一步发掘影子腔。县政府抽调刘秉元、王维、马士伟、王树立、安振武等人组成陇南影子腔挖掘小组,邀请全县三十余位皮影戏老艺人,对影子腔进行了全面的搜集、整理,历时三个月。

1959年,西礼剧团(秦腔专业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以皮影戏唱腔演唱的《碧血西城》、《山林血案》两部大戏,分别参加全省和天水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演出活动,其中《碧血西城》获全省献礼演出的创作奖和演出优秀奖。同年,天水五一剧团也以影子腔的腔调创作演出了《雌雄剑》,使这一新的戏曲剧种得到初步确认。

1960年,甘肃省文化局举办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指令西礼县以陇南影子腔剧种参加观摩演出,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剧种的建设。同年西礼剧团创作演出了《樊秀才》,由天水地区专员行署正式定名为陇南影子腔。此前,陇南影子腔曾有“西礼戏”、“梅花调”、“民间秧歌戏”、“影子戏”等多种称谓。

《樊秀才》的演出获得了很大成功,并且荣获甘肃省第二届现代题材戏曲剧目观摩演出大会剧本创作二等奖;音乐创作一等奖;王玉翠等六名演员获优秀演员和学员奖。

此后,天水五一剧团、西和县剧团、礼县剧团等单位,先后排演了《火化白雀寺》、《双梅记》、《长乐驿》、《三娘教子》、《求爱》、《挖灶》、《帮嫂嫂》、《请兽医》、《向阳人家》、《枫洛池》、《团圆之后》、《二堂舍子》等剧目,使陇南影子腔终于在戏曲舞台上立住了脚,被专家和观众普遍承认为一个新的戏曲剧种。

三、陇南影子腔的表演

陇南影子腔在表演上无甚特色,演出历史题材剧目多借用秦腔的程式动作,演现代题材的剧目多为稍加规范的生活动作。行当在原皮影时有文、武、王、丑、旦、番、神、妖、鬼九类。登上舞台后,原来行当不适用,改袭秦腔行当体制。

陇南影子腔从登上舞台时起,即没有成立专业剧团,多由天水、陇南等地、县秦剧团兼演,故未曾有陇南影子腔的专业著名演员。演出较多的演员有王玉翠、王树立、崔惠琴、陈经义等。

四、陇南影子腔音乐

陇南影子腔的音乐,系1959年初,在盛行于陇南、天水等地、县的民间皮影音乐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属梆子腔系统,有老东调、梅花调、正调等流派,各流派在演唱中大同小异,互有融合。

早期灯调的曲调较简单,主要有较为欢悦的“上音”(又称刚音、花音)和较为悲抑的“下音”(又称平音、苦音)两种曲调,有“两句腔”之称。到了清代中叶,灯调受梆子腔和乱弹的影响,逐渐向板腔体演进,搬上舞台后,以“慢起”为基础,逐渐形成上音、下音两个腔系的成套板式唱腔。并兼容小曲小调,形成以板式变化体为主,杂以俗曲小调的新兴舞台剧种音乐结构体制。

陇南影子腔的上音系统属五声音阶宫调式,下音系统属七声音阶宫调式,间有少量徵调式唱腔。上、下音系所属唱腔,均使用冒腔(即帮腔),根据唱腔使用冒腔地方不同,有中冒、尾冒、平冒、两句冒之分。

陇南影子腔音乐中,使用了大量的俗曲、小调,如《尼姑下山》、《买杂货》、《花道情》等。并有从原有灯调和从秦腔等移用的曲牌,做为伴奏音乐。

陇南影子腔打击音乐很有特色,以锣代鼓,用锣指挥乐队,击节用板子和甩子,板子击强拍,甩子击弱拍。

陇南影子腔上、下音系的板式有:

[慢起]也称慢曲,基本板式。一板三眼(4/4拍),系抒情性唱腔。有[十字慢起]和[七字慢起]之分,均可独立成段。

[紧起]也称“紧曲”,基本板式。一板一眼(2/4拍),其唱腔与[慢起]基本相同,只是减少了过门,加快了节奏,改换了板头而已,且仅限于七字句。如上音[七字紧起]。

[带板]辅助板式。无板无眼,多为一句,常附于[慢起]、[紧起]唱腔之前,起着带动、带起、带过的作用,故与京剧[导板]和秦腔[尖板]类似。有[慢带板]、[紧带板]之分。

[流水板]辅助板式。一般仅四句或六句,且限于五字句式。其中上音系[流水板]为有板无眼(1/4拍),演唱自然而不受拘束。下音系[流水板]为一板一眼(2/4拍),多用于紧张、急迫场面。

除上述板式外,上、下音系还拥有各自专用的辅助板式。其中上音系有[傲板],[一句忙]辅助板式,下音系有[泪板]、[复生板](又称[还阳板])、[滚板](又称[滚白])等。

以上上、下音系所属唱腔,均可使用“冒腔”。

冒腔即帮唱,既可用于一般唱腔结束,作为落板形式,又可用于唱段中的上句末或下句末,故有“中冒”、“尾冒”、“平冒”、“两句冒”之分。冒腔前均有一过渡句。影子腔唱腔的落板形式,也有齐、留、协、荒、截等多种,其用法与秦腔同类落板形式同。

除以上板式唱腔外,陇南影子腔还吸收了许多小曲小调。常见者有[过江]、[卖杂货]、[霸王鞭]、[花夜吟]、[花道情]、[泪涟涟]、[二谱]、[夜沉沉]、[尼姑下山]等。

陇南影子腔上音系所属唱腔基本为五声宫调式,下音系所属唱腔基本为七声宫调式,同时也有少量徵调式唱腔和小曲小调。男女同腔同调,基本定调为1=D。

另外还有[玩花]、[饮酒]、[喜相逢]、[宫谱]等多首。成为舞台剧后,又从秦腔等剧种中大量借移伴奏曲牌。它的打击乐谱,最初影子戏时也较简单,后基本也是串用秦腔打击乐谱,故用场同样分开场、动作、板头三种。

五、陇南影子腔乐队建制

陇南影子腔的乐队建制分“文场”和“武场”两种。

“文场”最初的基本乐器有领衔乐器三弦。定“5(低音)-6(低音)-3”弦,故称“三不齐”,其形制,规格与今通行之小鼓三弦同。二弦,也称“木胡”,定“5(低音)-2”弦,形制与秦腔二股弦同。

“武场”有七星锣、大锣、电板子。早期由大锣指挥全局,其中甩板子为特色乐器。甩板子有“甩子”和“板子”两种。“板子”由两块长约十八厘米,硬木条于一端串连而成,击打强拍。“甩子”由长约十厘米到十三厘米的若干薄竹片串连,有的竹板间又夹串小铜钱,击打弱拍。

成为舞台剧后,伴奏仍保持鸣锣开戏,以锣指挥,甩板击节,弹拨乐主奏的风格。但乐队建制却有较大扩充,文乐增加了扬琴、琵琶、板胡、高中低音二胡、竹笛、大中小提琴等;武乐增加了干鼓、铙钹等,同时也仿效秦腔坐居舞台左右,文场居左,武场居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