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2891500000056

第56章 陇南婚俗文化(2)

【出阁】旧时,接新娘的花轿临门,鸣炮、燃香、秉烛,女儿穿戴全新一旧不留,裤腰带都要换新的。喜娘端一碗五个荷包蛋给新娘吃,为什么吃这么多而且必须是鸡蛋呢?因为新娘过门时不能吃中午宴,表示在怄气;其二,是为了少上厕所。蛋吃了以后,再喝一杯“草纸烧灰水”,据说喝了才不会在当天来“月经”,否则有“骑马拜堂,家破人亡”之说。灰水喝完进厕所,稍事休息,由喜娘搀扶再唱《嫁歌》,词曰:“放声大哭别爹娘,千拜万拜情最长。女儿今日出阁去,见了媒婆不认黄。”又唱《骂媒》:“媒公媒婆嘴真多,每天到外骗吃喝;害了多少儿和女,赚了许多蜂窝窝(指纹银)。”边唱边拜父母,再拜祖宗,再拜亲人,再拜宾客,拜毕由喜娘搭上“盖头”,扶上花轿。花轿上面,由小舅子撒竹筷于轿上,表示催行,但又要捡回来,似乎又不忍。乡俗送亲的人有男女送亲客和小舅子3人,表示礼貌和高尚。成年人送亲,多是长者至亲,小舅送情表示姐弟之情。花轿上新人后,即行写“封幛”封定,词曰:“东海郡吉日封”。这时,乐工吹《离娘调》、《骨肉情》等。仪仗队伍、抬工各司其事,陪奁由亲人指定专人数数上肩,送亲者负责监视,乘轿居后。送亲队伍上街,花轿添悬“镇妖宝剑”一把,以辟邪恶。一道锣鸣两慢三快开路,吹打高奏喜庆游乐曲。现如今女子出阁,习俗上早已与时俱进了。

【迎娶】旧时迎娶活动,多由民间乐工进行。乐工包干一切红白喜事,并租赁游行道具。道具有:道锣4面,彩旗8面,红罗伞1柄,4人抬的花轿1乘,彩纤8道,素轿2乘(一用于送亲的长者,一用于送亲的兄弟),抬盒10至20具,抬架(用于抬柜、床等大型木器)10至20具,喜衣(新娘上轿后穿的,下轿后脱去)1件,花凤冠1顶,轿内溺具1件。吹鼓手5人(两支唢呐,鼓和包锣一人,铛子一人,苏钱一人),道锣4人,旗伞9人,轿夫8人,抬架抬盒按需要定人。乐工,男家只请吹鼓手,于请媒之夜奏乐,翌日迎娶时加添仪仗队伍,女方一般不请吹鼓手,也有要请的,但只是在请媒的当晚。往往是仪仗、抬架、轿伞由男方包干。迎亲之日,父母必须回避,旧俗认为:父母让新媳妇一天,因为那天她最大,而新媳妇则会孝敬翁姑一辈子。迎亲队伍也是送亲队伍。迎亲聘礼有三牲,即猪、牛、羊肉;两禽:鸡、鸭;四穿:绫、罗、绸、缎;四宝:金、银、珠、玉。四馔:海味、山珍、茶叶、糖果;四币:银元、铜钱、翘宝、纸币。聘礼不分贵贱皆应备办,不过穷者酌减。游行仪仗排列:道锣、彩旗、吹打、花轿、抬盒、素轿(媒人乘)。迎亲只用吹打和道锣,忌用川剧锣鼓。吹打乐曲奏《鹊桥会》、《步天台》、《大贺喜》等喜乐。

【添箱】添箱即至亲好友为女方添加的陪奁。至亲如姑、舅、姨、婿、叔、伯、兄、姊;好友面广,不一一细述。添箱物体有贵有贱,视赠送人的经济条件和亲密程度而定。贵者有黄金、皮毛、在雕订屏;贱者视所需而赞助,一般有衣柜、抽屉、衣架、衣被、绣毡等。

【坝床(铺床)】新婚的床要新制,旧床须洗刷或染漆。坝床又称铺床,优选同辈多子多福女性办理。床巴折用整板是竹编制(长篾36根),稻草6束依次铺开,床位遵照算命先生合婚时的规定放置。铺床人边铺边唱,每道工序都有唱词,内容为:“床巴折编三十六,夫妻二人享洪福”,“一捆谷草三万根,新娘早把贵子生”,“铺好坝单叠铺盖,今晚夫妻好恩爱”。唱一句,新郎得给一次喜钱与铺床者。

【滚床】为了婚事的热闹,滚床童子把衣服脱光在“新床”滚翻、打跟头。滚床的同时请来牵新的人说喜话,撒瓜子、花生、糖果在床上,让滚床童子和闹房的人抢,气氛更是热烈。喜话的内容如:“瓜子上床,金玉满堂。花生上炕,福从天降。瓜花撒向东,日后受诰封。瓜花撒向西,足食又丰衣。瓜花撒向南,日子比蜜甜。瓜花撒向北,衣食永不缺。瓜花放在中,新郎当相公。”赞一声,喝彩一阵,尽兴方散。

【接新】迎亲队伍归来,由主厨师用升子盛米,烧九品香蜡,宰鸡沥血,意为酬神驱邪。只要花轿落地,队伍由知客师安排,停放仪仗,收捡配奁。又由指定的结发夫妻,有福有寿的老太婆“牵新”,将新娘扶出轿来,有毡踩毡,无毡踩路进入堂屋。此时乐奏《喜相逢》、《美姻缘》等乐曲,点三铁炮(大火炮三枚,称“铁炮”),点小炮,烯龙凤花烛,烧七香檀香,鸣磬。“牵新”的太婆把新娘扶至祖宗神龛下,又由一“牵新”人扶新郎新娘站立,傧相二人(又称“礼生”)唱词:“东方万朵祥磬,奏《凤求凰》,放万花炮,新郎新娘就位,正衣冠,先拜天地,(“揖、跪、起”,三拜);再拜祖宗,(三拜,此后,父母回避);夫妻交拜(一拜);参拜六亲(天地、祖宗三拜,其余只一拜);童子秉烛,进入洞房。良辰美景,举案齐眉。饮食欢酒,唱《关睢》诗,品交杯菘,咏锦绣篇,礼成才和傧相二人,一人唱一句。喜娘端来茶、酒各一盅,新郎再从容不迫揭开盖头(收进自己口袋留念)端详省容,互相一笑之后,互举茶、酒,互为喂饮。新郎再坐一阵,谦逊地离开。新娘由喜娘陪伴,不能离去。童子称喜童,是给钱请来的俊孩子,不能用女的,其职责是:照腊、滚床、开便桶三件事,每次都有赏钱。

【回门】新娘出嫁三日回门,回门的那一天,娘家派小轿迎接。新郎新娘双双先拜女方祖宗,再拜岳父母,再拜岳曾祖,再拜外公婆及姑舅伯叔。受拜者均赠礼物。礼物均为岳父母收管。岳父母以父母名义赐赠礼物。回门宴后,由岳父遣轿派人将新婚夫妇送回。

【省亲】女儿出嫁三日之后,为了表达父母对女儿的思念,故派送亲客备礼至男方家,单独请女儿回娘家驻耍,一般在午宴后出走。走时,参别翁姑、丈夫、祖宗,男方为新媳妇备一份常礼敬献亲家,表示女儿回娘家的孝心。归省时间3天,“恋情苦留”不超过7天,由新郎备礼亲自来接。女儿临走,先要参拜父母、祖宗,然后双方乘轿回府。如今,此俗已与“回门”并行。

五、陇南奇异婚俗拾遗

由于陇南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又是白马氐民族的发祥地,秦先祖的故乡,民族人口众多,多元的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自然形成了诸多奇异的婚俗现象。

NO.1【灰打新女婿】

甘肃文县的白马藏族,其实是古老的白马氐人的直接后裔。

如前文《陇南藏族婚俗》所述,文县铁楼的白马藏族,不与其他民族不通婚,本族中的同姓者也不通婚,青年男女同意婚配,则由男方请“贝尼”(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商量订婚日期。在订婚的那天,当新女婿背着泡酒(青稞酒,如今也兴白酒)等礼品,与媒人、族长一行到姑娘家来的时候,会领受到“灰打新女婿”的独特礼节。

新郎未进村寨,姑娘家村里早有人盯哨,当新女婿一行四人到来时,姑娘家先去一人接住酒和礼品,而后就有一群人拥上,个个手提盛着草木灰的竹笼,追着向新女婿及其来人的头上、脸上、身上乱撒、乱打。这时候,新女婿和来人就拼命躲避逃跑;如果逃跑不及时被抓住的话,还会把草木灰往衣领间硬灌。寨子里看热闹的男女老少,欣赏着新女婿及来人头上、脸上、身上全是草木灰的“狼狈”相,都忍俊不禁地欢腾起来了。尤其是新女婿,简直变成灰人了。之后,迎接的人才领他们到姑娘家去。姑娘和姑娘的母亲,为新女婿及来人扫灰,端水叫洗脸,取梳子给梳头,之后吃“下马饭”,并准备招待,商量婚礼事宜。

白马人沿袭“灰打新女婿”的奇异婚俗,据说,“这是老先人传下来的规矩”。

白马人有多神教又有原始神灵崇拜的习俗。先前,家家都供奉着“毛鬼神”。传说“毛鬼神”非常小气,如果不打,姑娘家收了新女婿送来的礼品,“毛鬼神”就会暗中使手段索要。但是“毛鬼神”最怕草木灰,只有用草木灰乱撒乱打,蒙住“毛鬼神”的双眼,把“毛鬼神”打跑了,姑娘家收下的订婚礼品就清吉平安,未来的新婚夫妇也就吉祥如意了。

其实,“灰打新女婿”之类婚俗,在武都藏族婚俗中亦曾流行。武都藏族的婚配,“男女双方一般都是本村人,而外村姑娘出嫁时,男方去两人接亲,女方家招待一日,第二天娘家去两人陪送。快要进村时,男方同村青年在庄边路口边喊边用草木灰撒打送亲的客人,意在除妖避邪。”(参见《武都史话》,苏丹:《坪垭藏族的生活习俗》)

NO.2【喜冲喜·换花·发财】

白马藏族信奉神灵,他们的禁忌也多。结婚时,如果两家同日娶亲,两个新娘子又巧逢同路,又是相向而行,中途必然相遇。藏胞把这种巧相逢叫“喜冲喜”。如果遇到“喜冲喜”,他们认为对两位新娘子都不好,唯一禳解的办法就是“换花”。

所谓“换花”,就是两个新娘子的轿或马相遇后,各自下轿下马,互相施礼,互通姓名、年龄和住址,而后各自从头上摘下一支鬓花互赠(有的互赠手绢),结为异姓姐妹,终生往来。她们认为这是前世有缘。

新娘子在出嫁途中。如果巧遇出殡者,却反认为那是大喜。因为棺材的“材”与发财的“财”是同音,象征着新婚夫妇日后必有大富大贵。所以,新娘子必须下轿下马,向灵柩化纸。化纸时,唢呐反吹欢乐曲牌,送殡的人还要作揖还礼,道贺:“恭喜发财”。

NO.3【偷媳妇】

“偷媳妇”是陇南藏族婚俗中又一奇异有趣的现象。

陇南市文县中寨乡与博峪毗邻,博峪乡原属文县,今归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辖,这里山恋起伏,森林茂密,条条溪水沿着山谷流人中路河和博峪河。苍翠碧绿的山坡上,盛开着五彩缤纷的鲜花。当地藏胞有个传统的“采花节”,每逢端午节晚上,青年男女采花归来,围着熊熊篝火,手拉手边舞边唱。未婚男女,通过跳舞、对歌和说笑,可以互诉心曲。如果互相爱慕同意婚配时,便离开群舞,由青年男子背着青年女子,跑回家即可同居,待生了孩子再请媒人说合,正式举行结婚仪式(有的不生孩子也结婚)。当地藏胞把这种奇异婚俗,称之为“先结果,后开花”。(见邓剑秋《民俗探源》)不过,随着《婚姻法》的贯彻实施,以及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拓展,“偷媳妇”这种古老的婚俗亦逐渐退出了藏族同胞的生活。

NO.4【招赘婚俗】

招赘也叫“招女婿”、“上门亲”。此俗在陇南各地城乡都有。招赘多为无儿户。招赘的方式大抵有两种情况,一种招赘改姓作儿子,这种有财产继承权。一种不改姓,以养老送终为目的,这种一般没有财产继承权,所生的孩子一般从母亲姓,称之为“开门”。“开门”的孩子有财产继承权。陇南康县南部有的乡村还有“嫁儿子”的习俗。

NO.5【康县男嫁女家婚俗】

在传统观念中,当上门女婿被认为是一件丢面子的事,除非不得已,一般人不会走这条路。而在地处甘肃、陕西、四川三省毗邻的陇南康县阳坝一带,一种成年男子出嫁到女方家里的婚姻习俗已经沿续了近百年,人们早已接受并习惯了这种婚姻文化。康县“男嫁女家”成了全国罕见的民间婚俗。

阳坝镇油坊沟村,上门女婿、村党支部书记唐少汪的父亲唐芳远,老人已经快80岁了,说到男嫁女家,他说这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小的时候只知道男人长大后要出嫁给女人,根本不知道其它地方还有女子出嫁给男人的婚俗。

白杨乡的王坪村,全村133户人家中,男嫁女家的比例高达80%。不仅普通百姓,在很多村社和乡镇干部中,男嫁女家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据康县计生局的统计表明,至2006年,全县男嫁女家的户数已经累计达到5651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4.3%,在康县南部的白杨、铜钱、阳坝等乡镇,男嫁女家的户数超过60%。

当地人从来不把女婿当外人,很多老人说起自己的女婿时,都直呼“儿子”,没有一点生分和见外的感觉。对上门女婿更改名姓的传统做法,当地老人们也很宽容,改了好,不改也行。康县“男嫁女家”也有一个传统,当地叫“二门俱开”。如果生育两个以上的子女,则分别姓双方姓氏,为两家人共立门户,以尽孝道。

男子出嫁、女娶新郎的新婚育观,破除了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养儿防老、女子不能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这种全新的婚姻模式在消除性别比例失衡、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男嫁女家”婚俗的形成据说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太平天国时代。据当地老人说,早年转战四川的太平军兵败后,逃亡到康县南部山区,为保全性命,选择上门到女方家安家落户,并从此改名隐姓,男嫁女家的习俗便保留了下来。不过,也有学者把这种婚俗归究为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男嫁女家”婚俗除了在康县南部比较盛行外,在北部一些乡镇还相对少见,而在毗邻的成县、武都等县则几乎没有。近几年,这种奇特的婚俗文化已经引起了新闻媒体和社会学者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