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2891500000050

第50章 得心应手:陇南民间美术(2)

陇南泥塑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泥阳泥塑。

徽县泥阳镇,传说因洪水挟泥沙淤积河谷川坝,造成渍泥殃,据此演变雅化而得名,其独特的泥土质地为泥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出自瓦匠之手的脊兽、瓦当等建筑构件,以泥阳黄土和成泥手工捏制,经火烧而成,因其质量上乘而在当地很有名气。彩绘泥塑工艺品,旧时称“耍货”,其代表作品《胖娃》、《鸡咕咕》、《黑狗哨》等都是人们喜爱的热门货。

泥阳彩塑泥塑,始于两周时代,流传民间已有三千年之久,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手工艺品,它与陕西凤翔泥塑基本同出一脉。其彩绘纹饰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有相同之处。以花鸟鱼虫、祥鸟瑞兽为主的创意造型,是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遗存,反映出了图腾时代的文化特点。它的制作很讲究,以泥阳黄土调和成泥作胚料,经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再精抛、彩绘、出线、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并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可爱的造型,大红大绿的色彩,酣畅淋漓的线条,浪漫神奇的纹饰,以及它粗犷夸张、简练概括的原始美而深受群众喜爱,在老百姓眼里,它是镇宅避邪、赐福降祥、保家太平、增福送喜的吉祥物。

彩绘泥塑的色彩和纹样有着特定的寓意,绿色寓意万年长青、红色寓意四季红火、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艾草寓意去毒避邪、海棠寓意富贵、蝴蝶寓意多福、牡丹寓意吉祥高照、贯钱寓意万贯利钱等。在这些观念的统摄下,串联组合成了一件件完整的艺术品。(参见陈革宁《泥阳泥塑》,原载《陇南日报》2007年7月28日四版)

陶雕多出自瓦匠之手,流行的作品主要有板瓦、滴水、筒瓦、脊兽等,其型纹多为花草鸟兽等。陶雕作品均以黄泥制作、火烧而成,用于建筑物上,为建筑增添了情趣。水阳乡店华山农民焦建刚和栗川范寺村农民杨新貌、杨永业及泥阳成庄村侯家山、银杏乡卢山村等一些制砖瓦的老艺人精于陶雕、砖雕,造诣颇深。木雕、石雕作品徽县也较流行,旧时寺观庙宇和富贵人家的房屋建筑,多雕梁画栋,并在砖石上镌刻图案加以装饰;木雕多用于民间的桌凳器具、门扇亮窗以及花亭水榭方面。嘉陵镇庙垭村杨德恩擅长木刻,其手艺使一些仿古建筑大为增色。徽县石雕、玉雕艺人较少,作品主要有石狮、柱石和小玩具等。民国时期,水阳刘家沟科学家刘卫石以大河店所产五花石为原料,雕刻的人物、花卉、飞禽、走兽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南京市场上畅销。解放后,许多古建筑及庙宇被拆,雕塑作品遭到毁坏,从事雕塑的人也少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雕塑艺人及作品渐兴。

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民众对室内装饰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为陇南根雕的新生提供了契机。

徽县根雕民国时较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些爱好者参照有关书籍,根据树根形状,通过雕琢、取舍、剪接、打磨、油漆等工艺,制成花架、笔架、笔筒等各种工艺品进行销售,此后根雕艺人渐多,嘉陵、麻沿等地先后创办了工艺厂,陇南根雕产品销往省内外。1985年12月,黄新深创作的根雕《海狮戏球》、《乌龟戏婴》、《长臂猿》、《鹰》、《飞天》等8件作品,参加了甘肃省美协举办的五泉山美术雕刻作品展和陇南地区展,其作品照片在《飞天》、《陇苗》等刊物上发表。闫顺禄70多件根雕作品,工艺细腻、形象逼真,部分作品照片在《陇南报》、《甘肃日报》上发表。麻沿乡牡丹山根庄自然村,在董秀老人的带动下,全村43户家家搞根雕,作品种类繁多,造型生动,作品销往十余个省市,在其影响下,毗邻村庄亦开始根雕制作,使麻沿乡成为陇南名副其实的根雕艺术之乡。

1985年至1995年,西和县有近800件根雕作品参加了省地县展览,其中,张芝秀的《腾龙》、《鹤》、《玉兔》等5件作品,在1994年8月第四届中国艺术节上被评为一类佳品,《横空出世》、《和平使者》等作品,被黄河奇石馆收藏。

三、陇南民间刺绣

自古以来,陇南妇女擅长绣工,娶媳妇讲究针线茶饭。妇女们在袖口、衣襟、枕头、肚儿、床幔、门帘、香包、烟袋、鞋头、袜底上面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图案,给质朴平凡的生活增添了美感。

刺绣艺术在陇南城乡广为流行,改革开放后,民间刺绣题材花样增多,妇女们除在枕头、床幔、门帘、鞋垫上绣制饰物外,还在窗帘、床罩、台布、电器套、沙发罩上扎花绣字和绣出风景画图案等。这些绣品,有的馈赠亲友、有的上市售卖,深受人们喜爱。1988年,徽县虞关乡专门举办了3期刺绣训练班,培训了一批刺绣人才。近年来,手工刺绣和机绣同时流行。

2004年6月6日,《陇南撤地设市“国税杯”摄影暨民间民俗作品展览》,展出了皇皇500余件民间艺术品,其中包括民间刺绣、根雕、剪纸、皮影、绢绣、传统民族服饰等民间民俗作品,使展览不仅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还使商品经济洪流中,享受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都市人,再次深切体悟到了陇南民间民俗文化的脉脉温情与恒久记忆。(焦红原:《人文艺术耀陇南——陇南撤地设市“国税杯”摄影暨民间民俗作品展览述评》)

四、陇南民间篆刻

陇南民间篆刻,最早主要是艺人们以骨、石、硬木、橡皮等为原料,镌刻印章为营生的,全市各县均有。字体多为仿宋、楷书或隶体。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陇南的篆刻艺术创作得以发展,西和县黄金鼎、陈泽的汉印功力深厚,不入俗流,作品在甘肃省内外影响较大;陇南市人大的关联、民间艺人马驰等的篆刻作品,为金石爱好者广为收藏;孙莅亭的60余件作品陆续在报刊上发表,并多次参加省、地作品展。徽县银杏乡农民马志君、百货公司职工胡旭平等人的业余篆刻创作,作品多次在省、地报刊上发表并获奖。其中,刘卫石在一双象牙筷子上创作的前后《出师表》微雕作品,成为陇南微雕界的美谈。

五、陇南民间绢塑

绢塑,又称绢人,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属玩偶之一种。绢塑以人物为主要塑造对象,要求制作者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以及深刻的生活体验和人生感悟。以丝绸、布头等为原料,经作者精心设计,巧手制作,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

陇南的绢塑创作主要在农村,徽县总工会干部范淑秀,在绢塑领域经多年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范淑秀热爱艺术创作,更喜爱务弄绢塑。其作品有古代仕女,也有当今英模;有名著俊秀,有戏剧名流;有单个人物,也有群体形象。代表作品有:传说故事《天女散花》、《常娥下凡》、《白蛇与青蛇》、《天仙配》;古代人物:《武则天》、《唐代仕女》、《四大美人》、《李白醉酒》;戏剧故事《断桥》、《秦香莲告状》;现代人物:《刘胡兰》、《亲娘》、《梁秋艳》;名著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武松打虎》以及外国人物《训象女郎》、《日本仕女》等。范淑秀以丝绢等独特材料塑造的人物形象,风韵别具,极富观赏性。1996年7月,她的《秦香莲告状》参加了《甘肃省女职工绘画、摄影、手工艺品展览》,荣获三等奖。该作品由秦香莲和她的儿子及包公等4个人物组成,“生动形象地歌颂了包公的刚正不阿,鞭鞑了陈世美喜新厌旧的丑恶。”在同年11月举办的《徽县第一届民俗作品展览》中,范淑秀展出30余件作品,其中《美人春睡》、《桃园结义》、《红楼梦》、《五四青年》获一等奖。1997年,徽县《迎香港同归书法、绘画艺术展览》中,《廉政的********》、《跟爷爷奶奶回祖国去》、《正义香港律师》、《黄土高坡的婆姨们》被评为优秀作品。1998年春节灯展,日本爱情故事《绝唱》获一等奖。范淑秀的绢塑作品还在陇南市直及成县等地展出,亦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