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陇南文化
2891500000040

第40章 红色之旅:长征过境(1)

本章《战事与烟尘》我们先说了两汉时期氐羌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事,后又讲述了三国风云,以及宋金鏖兵事。其实,因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至今,陇南一直烽火连天,战事不断。囿于本书的特点与篇幅,我们只能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或对后世有独特文化影响的个别战事作以简介,以满足人们对于不同形态的历史文化需求。比如,红军长征在陇南,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红色文化记忆,就不得不说。

一、远道而来的红色军队

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先后经过陇南。陇南不仅是红军长征的“加油站”,而且,在这里,党中央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陇南的哈达铺镇,也像贵州的遵义一样,因其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具有转折点的特殊意义,载入了史册。

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进行“战略大转移”的中国工农红军,到底要“转移向”何处去?这显然是个令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虽然,后人习惯于把这一长达二万多里的行程——亦即“战略大转移”称之为“长征”,但殊不知,这二万多里的“大转移”,更多的时候是处于被动和无奈的。

疲于奔波和应战的红军指战员们,“大转移”初期,不知道“此行何处”?“大转移”将近一年的时候,仍不知“此行何处”?

而历史就是那样有趣与无常,眨眼间,它就有可能换成另一种面孔,甚至,让你转不过头、来不及思考。

在经过爬雪山、过草地,倍胜于魏将邓艾当年“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之艰之险之难之后,1935年9月18日拂晓,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八千余人,突破天险腊子口,19日,红四团进占了陇南重镇“哈达铺”,是日下午,******及军委直属部队相继赶到。

面对陌生的陇南和陌生的红色军队,疲惫的军人和质朴的陇南人都无法猜想,历史在这里将发生些什么。多年前,读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时,突然明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后的1935年之前,处于国民党黑暗统治下的陇南,还不知道有中国共产党组织这回事。因此,红军长征过境陇南,其划时代的意义可想而知。

二、红军过境的基本情况

关于红一方面军过境哈达铺,目前较为权威的书籍是陇南地委党史办编辑出版的《红军长征在陇南》。该书说:

1935年9月18日拂晓,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一三军团和军委直属队八千余人,突破天险腊子口后,进入岷县。守敌国民党新编十四师鲁大昌部仓惶向岷县城逃窜,我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乘胜猛追。敌人退至大拉山,依托山峰,用炮火封锁路口,掩护主力逃跑。红四团分兵两路,从两侧向敌迂回,敌遂放弃山头溃逃。傍晚,敌后卫逃至大草滩,正准备起炊做饭,四团先头营又追了上来,一阵短兵相接,敌人全部被歼。红四团占领大草滩后,侦察排连夜到达中堡一带,直逼岷县县城。次日,红四团又奉命挥师向南,占领了哈达铺。

在红四团穷追残敌的同时,红军主力亦通过腊子口,顺朱立沟过大拉山,19日下午,******、******等中央领导同志到达旋窝。晚上,******在沙子贵家的草屋里住宿。20日离旋窝,过河翻扁路沟梁,经红土坡、绿叶、麻子川、分水岭、阿坞河,下午到达哈达铺。******住在镇上“义和昌”药店后院的平房里,司令部设在离******住地50多米远的“同善社”,******等中央领导同志住在司令部内。红军在哈达铺休整3天后,23日,按照党中央佯攻天水,北渡渭河的作战计划,先头部队向东经理川、八力到闾井,然后从闾井迅速北进,一昼夜经漳县新寺到达武山鸳鸯镇。26日红军全部离开哈达铺,在境内活动了7天时间。

当然,上述“战事”也仅仅是哈达铺在****历史中的一个侧面,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被杨成武将军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要说哈达铺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等问题,就不得不提及红军的两次过境与休整。

▲红一方面军过境

红一方面军过境哈达铺时,经过雪山草地的艰难困苦和连续不断的激烈战斗,指战员们身体已非常虚弱。

彭德怀在他的《自述》中回忆说:“出腊子口,行军中时常见道旁有同志无故倒地就死了。那时干部和战士真是骨瘦如柴。”当地老年人也回忆说:“那时红军已饿得奄奄一息,给生洋芋也啃着吃,沿途冻饿而死的不少,直到解放初期,在大拉山一带,还见到一具具残存的遗骨。”

为了恢复指战员们的身体,党中央决定在哈达铺进行休整。全军上下每人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

当时哈达铺繁荣富庶,物价便宜。一头百十斤重的肥猪,五块大洋便能买到,一只肥羊,只值两块大洋。同时,鲁大昌残部败逃时,丢下了几百担大米、白面和两千多斤食盐,物质十分充足。各伙食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一起会餐。每个伙食单位都请了一两桌,对回民群众还特意设一席。指战员们洗澡理发,缝补军装,沉浸在无比欢乐之中。经过休整补给,红军的体力得到恢复,个个显得精神多了。

因此说:哈达铺是红一方面军长征途中的“加油站”是名副其实的。

▲红二方面军过境

就在红一方面军过境哈达铺后的第二年,红二、四方面军再次过境哈达铺。同样,哈达铺也成了二、四方面军长征途中名副其实的“加油站”。

据《红军长征在陇南》等资料书的调查考证:

红二、四方面军走出草地时,沿途筹粮困难,有时连可供食用的野菜都找不到,红军将士只好以草根,牛皮充饥。

他们大多衣不蔽体,烂长衫,破短裤,有的甚至只能披张羊皮围块毡片来抵御严寒。

长征抵达哈达铺,除了解决眼前的生活问题,还需要尽快大规模地筹办军需粮秣,扩充队伍。

仅哈达铺地区为二、四方面军筹集粮食就达6万多斤,肉、蔬菜、烧柴、饲草等物资不计其数。这些粮草物资,不仅满足了部队驻扎期间的全部需要,而且为下一步行军作战提供了足够的物资保证。

与此同时,扩军工作亦紧张有序地进行着。

1936年9月底10月初,红二、四方面军陆续撤离宕昌县时,仅哈达铺一带就有2000余名游击队员和直接参加红军的群众随部队北上。

这些战士当时被编为两个新兵营,一个营跟红四方面军前进,到会宁后补充给红五军和红三十军(这部分战士除中途掉队的以外,大部分在西进路上壮烈牺牲)。另一个新兵营随红二方面军开往“成徽两康”地区,到成县分别编入了红二、六、三十二军团。红二方面军在该地区又扩充2000多人。

据不完全统计,在红军和各级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陇南人民筹集了数十万斤军粮和大量军需资财支援红军,使经过雪山草地、与敌浴血奋战的数万名红军将士得到休整补充提高了战斗力。在红军的影响和教育下,有8000多人参加了当地抗日游击武装,先后有5000多名陇南儿女应征入伍,随部队北上,为红军队伍增添了新生力量。陇南成为名副其实的红军长征“加油站”。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岷(州)洮(州)西(固)战役”

1936年7月2日,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与红二方面军会合。8月初,按照党中央“速出甘南,抢占腊子口,攻占岷县城”的指示,二、四方面军决定发动“岷(州)洮(州)西(固)战役”。

8月9日,红三十军在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的率领下,突破腊子口,直逼岷县。10月,攻占了岷县城外围据点,从东、西、南三面包围了县城,当晚,即向守敌发起攻击。18日至23日,红九军、五军也相继进入岷县,一部协助三十军围困岷县城。一部向漳县、渭源方向扩进。四军、三十一军分别攻占临潭、通渭。由于岷县守敌顽强抵抗,县城久围不克,遂又制订了“通(渭)庄(浪)静(宁)会(宁)战役”,红四方面军各部于10月9日全部撤离岷、宕地区,向静宁、会宁、通渭、武山地区开进。

四、“成徽两康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