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2891300000060

第60章 河西地区的生态保护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张新旭

我省河西地区东起乌鞘岭,西到甘新边界星星峡,南依祁连山,北至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100公里,总面积约27.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60%。本区域设武威、张掖、酒泉和嘉峪关、金昌五地市,22个县(市区),现有人口420多万,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6%。耕地面积1400多万亩,其中水浇地占77%。是我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基地和工业基地。

河西地区在我省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突出的区位优势:一是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土地辽阔,有可用荒地2000多万亩,光热资源极为充足,适宜发展多种高品质农作物,区内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镍、铂、钴、铱、石棉、铬等矿储量居于前列。二是对外交流历史悠久。“丝绸之路”是最早开通连接亚、欧、非三洲的陆际交通大动脉,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通道。武威、张掖、敦煌曾经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城市。三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世界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嘉峪关、武威雷台、张掖大佛寺、肃南马蹄寺、安西榆林窟等具有较高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冰川、沙漠、独特的民俗风情具有很大的旅游开发潜力。四是境内交通比较便利。兰新铁路直通中亚和欧洲,312国道、227国道等贯通本区域,嘉峪关机场、敦煌机场全天候开放。五是社会环境良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河西地区已成为全国十大商品粮基地,工农业生产、交通、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也有较好的基础。因此,确保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对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分析河西地区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客观地分析其制约因素也十分重要。这些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西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河西地区是我国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之一,平均年降水量约为130毫米,而蒸发量则在2000毫米以上,干燥度在4~15之间。河西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和绿洲的保持主要靠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水系供给。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为的破坏,三大水系来水明显减少,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湿地减少,小湖泊缩小或消失,森林减少,草场退化等问题已十分突出。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明显加快,沙尘暴发生的频率逐年增加,范围逐年扩大,受荒漠化危害的风沙线长达1700多公里,最新报道指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握手”的时间已为期不远。上世纪70、80年代每几年发生一次沙尘暴,到1998年以后,年年都在10次左右,2001年达15次,今年12次。西部地区生态恶化的特征已在河西地区突出地显现。民勤县、金昌市、金塔县、安西县等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已受到明显的影响,许多土地荒芜,群众被迫离家外迁。三是河西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属于典型的内陆经济,远离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交通不算便利,生产经营成本高,信息不灵,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比较困难,虽然有明显的资源优势,但缺乏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向发达地区提供初级原料和低级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丰富的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四是农业生产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小,效率低,成本高。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河西地区的农产品,特别是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已无优势可言,农业大区、经济弱区、财政穷区已成为河西地区的普遍情况。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有限资源水的利用上所采取大水漫灌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得水资源的利用率很低,进一步制约了河西地区经济的发展。五是农民的教育程度较低。虽然近年来大力抓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但在一些地区仍然有较大的差距,农民思想观念陈旧,科学意识淡漠,自我发展能力弱的问题普遍存在。六是本区域各县市都还没有形成在国际国内具有明显优势的大规模主导产业,没有一批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如山东寿光的蔬菜,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内蒙古一些县区的畜产品等。生产规模小、产品数量少、品种单一效益低、产品科技含量低等问题普遍存在,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尚未完全形成,“龙头”还没有真正抬起来。

根据上述情况的分析,笔者认为河西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全面地分析本区域的优势和制约因素,采取多种策略加快本区域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要充分认识本区域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高度重视和改善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是最基础的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把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提高到保护与发展本区域的生产力的高度加以重视,把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与发展区域的经济密切结合起来。不能单纯地就生态论生态,而必须把生态问题放到生态经济社会的大系统中去考虑,区域的生态保护与建设问题必须与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密切结合起来。河西地区如果不能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的发展就会失去依托;而如果不能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生态建设工作也难以为继。因此,必须切实树立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设指导思想。

(二)要努力构建生态建设的科学技术支持体系。根据河西地区降雨少、蒸发量大、绿洲面积小、沙漠化危害大等气候和自然特征,生态建设应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河则河,科学实施植被建设工程,稳步扩大绿色植被,有的地区则要扼制荒漠化的速度以保护现有的植被和自然生态为主,切不可盲目行事,以免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尤其是大规模的开荒开发要严格限制,我们应认真分析,这几年沙尘暴的源头其中一部分就是近年新的农业开发区。当数千年形成的野生植被开发后,裸露的土地上沙尘飞扬也就成为必然出现的结果了。要客观地分析大规模生态建设中河西地区有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盲目的、缺乏科学依据的植树种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有时不但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破坏已有的生态平衡。要采取宏观调控措施进行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与高效开发利用。必须打破地域观念,树立大局意识,建立权威的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管好用好现有的水资源。三大水系均要建立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合理分配机制,目前十分重要的是要确保额济那绿洲、民勤盆地和疏勒河下游等野生植被区的保护,制止生态恶化的局面,否则河西地区将面临更为严重的荒漠化的威胁。2001年夏秋之际,在中央领导的重视和黄河管理委员会的统一调度下,黑河中游的张掖、临泽、高台、金塔四市县关闭所有闸口集中向下游的额济那绿洲调水,总量达8亿立方米,使断流十多年的黑河下游出现了少有的水波涛涛的景象。自1984年以来,居延海首次有了黑河水的滋润。武威市为扼制地下水位迅速下降的局面,2002年出台了《城区自备水井关闭实施方案》,计划到2005年分三批关闭自来水量达17043立方米的118眼自备水井。这些举措的切实实行将对扼制本区域生态恶化的局面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河西地区农业生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根据河西地区的自然特点,要大力发展多样性的可持续生态农业、知识型农业,努力把粗放型农业提升、转变为集约型农业、效益型农业,形成区域内各具特色的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模式,既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又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优化,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根本改善。传统农业模式是造成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生态环境的改变必须从改变落后单一的传统农业模式人手。要牢牢抓住国家“以粮食换林草”、“以粮食换生态”的难得历史机遇,大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改变单一发展粮食生产的传统习惯,加快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畜产品”的多元结构转变。要以人世为契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具有本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如优质粮食品种、蔬菜、林果、种子、啤酒花、牧草等。要努力改变本区域农林牧产品加工企业开发能力弱、产品档次低、“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带动力不强,优势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等局面,从“龙头”抓起,加快以农林牧产品资源为主的轻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逐步实现农产品的加工由粗向细、由低到高的转化,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四)积极引导河西剩余劳力的输转,拓宽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实践证明,劳务输转对推动区域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许多地区开展的有效的劳务输转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搞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利于农民群众的观念转变,拓宽视野,有利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脱贫步伐,有利于减轻农村就业压力,推动农村稳定,有利于区域内的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差距,更有利于减轻生态压力。特别对河西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只要河西地区能够紧紧抓住制约本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抢抓难得的历史机遇,认真落实中央确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河西地区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再铸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张掖地区教育处

省委党校第8期少数民族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