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2891300000057

第57章 西部大开发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农民利益的关系(1)

令军民

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它关系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局,而农民最大的问题就是“利益”。农民以农业生产过程为中介,把生态环境与利益牵系在一起。生态环境事关农民生存、农业发展。这两者的关系涵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两大关系。因此在新的世纪,在西部大开发中,在生态禀赋脆弱的农业省份如何解决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使之融洽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就成为重要的理论课题和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内涵及作用

(一)生态环境的内涵。生态环境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条件,特别是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基础。地球上只有相当狭小、厚度很薄又十分特殊的圈层适合高等生物的生存。这个狭窄的空间集中位于地球表层上固相、液相、气相的交界面附近,围绕着该界面,高度集中了地球上达99%的生物质量。这就是所谓的“生物圈”。而生态环境就是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最为关键的部分。

(二)生态环境作用。1.支持人类的生存是生态环境的基本作用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只关注自身的生存,而忽视“自然界的生存”的问题,常常是以损害“自然界的生存”的方式达到人类的生存。根据科学家的计算,现在人类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物已占其总量的40%。这是一个危险的数字。因为人类生存占用过多就会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一般来说,牧场的更新需要十年,森林的更新需要一百年,土壤的更新需要一万年。可见,如果牧场、森林和土壤受到根本性的破坏,要更新是非常困难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支持作用是通过生存资源来实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环境对生存的支持作用主要从耕地资源、水资源、水土资源匹配、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六个方面综合反映。

2.生态环境对发展的支持作用

生态环境对农民、农业、农村的作用在于维护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利益的提高,突出集中在“发展”二字上。“发展”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数量与质量的改善。“满足人的需求和进步的愿望,应当是发展的主要目标,它包含着经济和社会的有效变革”。“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在人类历史的前、低、高、可持续四个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由自然拜物主义、天定胜人、人定胜天向天人互补协同变化。发展改变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影响着发展。

自然环境与条件是一切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基础舞台,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先天的、背景的客观物质条件;是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来源。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原料、燃料和动力。可以说,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离不开生态环境。

3.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支持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核心是要正确处理“两个关系”、实现三个“零”增长、四个终极目的。

(1)两个关系:就是一要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二要努力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2)三个“零”增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必须有序地通过三个基本台阶、实现三大基本目标。即:

2030年:实现人口规模的零增长;

2040年:实现能源资源消耗的零增长;

2050年:实现生态环境退化的零增长。

巨大的人口压力、强大的人类活动强度和消耗数量、现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道门槛。

(3)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概括为:其一,不断满足当代和后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其二,代际之间应体现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全人类的资源和环境,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其三,缩短同代人在空间上物质、能量、信息、心理上的差距,共同实现“资源一生产一市场”之间的内部协调和统一环圈;其四,创造“自然一社会一经济”支持系统的外部适应条件,使得人类生活在一种更加严格、有序、健康、愉悦的内外环境之中。总之,“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索取被人类对自然的回馈所补偿时,可持续发展才能被认为达到了它的终极目标”。

(三)我省生态环境现状及主要特点。我省地处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处,由于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地势高、气候复杂多样、地面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土地资源和植物资源丰富的总特点。

1.现状

表1.1甘肃的自然结构与地理特征

┏━━━━━━━━━━━━┳━━━━━━┳━━━━━━┳━━━━━┓

┃ ┃ 单位 ┃ 甘肃 ┃ 全国 ┃

┣━━━━━━━━━━━━╋━━━━━━╋━━━━━━╋━━━━━┫

┃ 土地总面积 ┃万平方公里 ┃ 45.44 ┃ 960 ┃

┣━━━━━━━━━━━━╋━━━━━━╋━━━━━━╋━━━━━┫

┃ 占全国总土地面积比重 ┃ % ┃ 4.72 ┃ 100 ┃

┣━━━━━━━━━━━━╋━━━━━━╋━━━━━━╋━━━━━┫

┃ 耕地面积 ┃ 亿亩 ┃ 0.523 ┃ 14.4 ┃

┣━━━━━━━━━━━━╋━━━━━━╋━━━━━━╋━━━━━┫

┃山地或丘陵占土地总面积 ┃ % ┃ 70以上 ┃ 65 ┃

┣━━━━━━━━━━━━╋━━━━━━╋━━━━━━╋━━━━━┫

┃ 干旱或荒漠地区 ┃ ┃ ┃ ┃

┃ 占土地总面积 ┃ % ┃ 80以上 ┃ 33 ┃

┣━━━━━━━━━━━━╋━━━━━━╋━━━━━━╋━━━━━┫

┃ 受到土壤侵蚀和 ┃ ┃ ┃ ┃

┃ 沙漠化影响面积比重 ┃ % ┃ 87 ┃ 35 ┃

┣━━━━━━━━━━━━╋━━━━━━╋━━━━━━╋━━━━━┫

┃ 一等地比重 ┃ % ┃ 4.2 ┃ 41.3 ┃

┣━━━━━━━━━━━━╋━━━━━━╋━━━━━━╋━━━━━┫

┃ 盐渍化或次生盐渍化 ┃ % ┃ 23.8 ┃ 20 ┃

┃ 耕地面积比重 ┃ ┃ ┃ ┃

┗━━━━━━━━━━━━┻━━━━━━┻━━━━━━┻━━━━━┛

从上可知.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特点的先天脆弱,甘肃发展的基础比较差,甘肃发展的艰巨性更大。

表1.2西部各省区资源与生态环境主要指标

┏━━━━━┳━━━━━┳━━━━┳━━━━┳━━━━━┳━━━━┳━━━━━┳━━━━┳━━━━┳━━━━━┓

┃ ┃土地面 ┃ ┃ ┃森林 ┃ ┃ ┃ ┃ ┃ ┃

┃ ┃积平方 ┃人均 ┃森林 ┃ ┃水资 ┃人均 ┃能源 ┃碳排放 ┃二氧化 ┃

┃地区 ┃ ┃耕地 ┃面积 ┃畜量 ┃源立方 ┃生物 ┃消费 ┃量吨 ┃硫排放 ┃

┃ ┃公里/万 ┃ ┃ ┃(立方 ┃ ┃ ┃ ┃ ┃ ┃

┃ ┃ 人 ┃亩/人 ┃亩/人 ┃ ┃米/人 ┃量吨/人 ┃吨/人 ┃/人 ┃公斤/人 ┃

┃ ┃ ┃ ┃ ┃米/人) ┃ ┃ ┃ ┃ ┃ ┃

┣━━━━━╋━━━━━╋━━━━╋━━━━╋━━━━━╋━━━━╋━━━━━╋━━━━╋━━━━╋━━━━━┫

┃全国 ┃79.26 ┃ 1.70 ┃ 1.60 ┃ 8.35 ┃ 2517 ┃ 10.80 ┃ 1.14 ┃ 0.68 ┃ 15.60 ┃

┣━━━━━╋━━━━━╋━━━━╋━━━━╋━━━━━╋━━━━╋━━━━━╋━━━━╋━━━━╋━━━━━┫

┃ 甘肃 ┃ 186.38 ┃ 3.29 ┃ 1.25 ┃ 7.75 ┃ 1323 ┃ 14.64 ┃ 1.14 ┃ 0.68 ┃ 17.20 ┃

┣━━━━━╋━━━━━╋━━━━╋━━━━╋━━━━━╋━━━━╋━━━━━╋━━━━╋━━━━╋━━━━━┫

┃ 内蒙古 ┃ 517.95 ┃ 5.14 ┃ 9.98 ┃ 47.03 ┃ 2415 ┃ 71.16 ┃ 1.22 ┃ 0.73 ┃ 32.4 ┃

┗━━━━━┻━━━━━┻━━━━┻━━━━┻━━━━━┻━━━━┻━━━━━┻━━━━┻━━━━┻━━━━━┛

续表

┏━━━━┳━━━━━┳━━━━┳━━━━━┳━━━━━┳━━━━━┳━━━━━┳━━━━┳━━━━┳━━━━━┓

┃ ┃土地面 ┃人均 ┃森林 ┃森林 ┃水资 ┃人均 ┃能源 ┃碳排放 ┃二氧化 ┃

┃ ┃积平方 ┃ ┃ ┃畜量 ┃ ┃ ┃ ┃ ┃ ┃

┃地区 ┃ ┃耕地 ┃面积 ┃ ┃源立方 ┃生物 ┃消费 ┃量吨 ┃硫排放 ┃

┃ ┃公里/万 ┃亩/人 ┃亩/人 ┃(立方 ┃ ┃ ┃ ┃ ┃ ┃

┃ ┃ 人 ┃ ┃ ┃米/人) ┃米/人 ┃量吨/人 ┃吨/人 ┃/人 ┃公斤/人 ┃

┣━━━━╋━━━━━╋━━━━╋━━━━━╋━━━━━╋━━━━━╋━━━━━╋━━━━╋━━━━╋━━━━━┫

┃四川 ┃50.33 ┃ 1.52 ┃ 0.98 ┃ 10.03 ┃ 2975 ┃ 11.76 ┃ 0.83 ┃ 0.49 ┃ 19.7 ┃

┣━━━━╋━━━━━╋━━━━╋━━━━━╋━━━━━╋━━━━━╋━━━━━╋━━━━╋━━━━╋━━━━━┫

┃贵州 ┃ 50.20 ┃ 1.77 ┃ 1.13 ┃ 4.11 ┃ 3375 ┃ 9.61 ┃ 1.04 ┃ 0.62 ┃ 20.50 ┃

┣━━━━╋━━━━━╋━━━━╋━━━━━╋━━━━━╋━━━━━╋━━━━━╋━━━━╋━━━━╋━━━━━┫

┃云南 ┃98.75 ┃ 1.81 ┃ 3.90 ┃ 31.04 ┃ 5795 ┃ 30.03 ┃ 0.68 ┃ 0.41 ┃ 9.00 ┃

┣━━━━╋━━━━━╋━━━━╋━━━━━╋━━━━━╋━━━━━╋━━━━━╋━━━━╋━━━━╋━━━━━┫

┃西藏 ┃5118.33 ┃ 2.25 ┃ 45.58 ┃ 673.33 ┃ 170557 ┃ 375.92 ┃ 0.00 ┃ 0.00 ┃ 0.00 ┃

┣━━━━╋━━━━━╋━━━━╋━━━━━╋━━━━━╋━━━━━╋━━━━━╋━━━━╋━━━━╋━━━━━┫

┃陕西 ┃58.51 ┃ 2.36 ┃ 2.17 ┃ 8.14 ┃ 1434 ┃ 12.56 ┃ 0.99 ┃ 0.60 ┃ 22.80 ┃

┣━━━━╋━━━━━╋━━━━╋━━━━━╋━━━━━╋━━━━━╋━━━━━╋━━━━╋━━━━╋━━━━━┫

┃青海 ┃1499.38 ┃ 1.89 ┃ 0.68 ┃ 4.01 ┃ 1472 ┃067.89 ┃ 1.43 ┃ 0.86 ┃ 6.20 ┃

┣━━━━╋━━━━━╋━━━━╋━━━━━╋━━━━━╋━━━━━╋━━━━━╋━━━━╋━━━━╋━━━━━┫

┃ 宁夏 ┃ 100.97 ┃ 3.88 ┃ 0.33 ┃ 0.64 ┃ 280 ┃ 7.24 ┃ 1.54 ┃ 0.92 ┃ 44.8 ┃

┣━━━━╋━━━━━╋━━━━╋━━━━━╋━━━━━╋━━━━━╋━━━━━╋━━━━╋━━━━╋━━━━━┫

┃新疆 ┃999.64 ┃ 5.15 ┃ 1.18 ┃ 14.06 ┃ 6081 ┃ 43.10 ┃ 1.91 ┃ 1.14 ┃ 21.10 ┃

┗━━━━┻━━━━━┻━━━━┻━━━━━┻━━━━━┻━━━━━┻━━━━━┻━━━━┻━━━━┻━━━━━┛

上表数据是根据90年代农业区域调查数和统计数计算所得,重庆市包括在四川省之内。除土地面积外,森林、水、生物量占有量甘肃在西部各省位于中间偏后位置,而二氧化碳、硫、的排放量都中间靠前,甘肃生态环境比较差。

1.土地资源在结构和分布上有较大差异。地形复杂、土地类型多,但耕地、林地比重小,生态问题严重。甘肃境内有山地、高原、河谷、丘陵、盆地、平原以及沙漠、戈壁、沼泽、永久积雪和冰川等多种地形地貌。山地和高原占70%以上,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适应性单一,宜耕性差;戈壁、沙漠占15%,耕地、林地的比重低。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有1530万亩,土壤侵蚀面积达39.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7%,风蚀面积22.3万平方公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

2.水资源贫乏。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自产水)299亿立方米,再加上入境水304亿立方米,总计603亿立方米。全省河川径流量贫乏,在全国列第22位,人均占有量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且灌溉改造困难,利用率不高,全省年利用地面水只占径流总量的8%。年平均降水量为302毫米,居全国第27位,而且在空间和季节上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有72%的面积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58%的地方年降水量不到300毫米,降水变率大,利用率低;造成水热条件不匹配,土地生产能力低。大多数地方的农业生产是在干旱缺水的气候背景下进行的。草地干旱、荒漠草场占2/3,产草量低、草质量差、载畜量低。

3.森林资源少,覆盖率低,质量差,消耗量大,林种结构不合理。全省森林面积为254.9646万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3.4%,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5.96%,按人口平均0.1公顷。全省活立木蓄积21487万立方米,仅为全国的1.69%;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7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9立方米的水平。森林覆盖率只有9.04%(含灌木林和零星树木),低于全国13.9%的平均水准,是全国少林省份之一。全省森林资源东南部多,西北部少,森林主要在省境内东南和西南的边远山区,如子午岭、关山、小陇山、康南、白龙江、洮河、大夏河、祁连山等林区。天水、陇南、甘南三地土地面积占全省的19%(864.5万公顷),而林地面积却占了全省林地面积的64.2%,占全省80%以上的其它地、州、市森林面积却很少,甚至无林。兰州、定西、酒泉、嘉峪关四地、市的森林覆盖率分别7.68%、8.39%、1.27%、3.33%。河西总土地面积占全省的50%以上,而林地面积只占全省的20%。

林地生产力低的表现特征是有林地面积比重小。全省有林地面积为254.96万公顷,只占全省林业用地总面积762.559万公顷的33.4%;灌木林地占22.3%;无林地占35.2%。

此外,单位面积森林生长量小。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1997年,全省森林蓄积生长量为285万立方米。在国家没有实施禁止天然林砍伐政策以前,全省森林资源是负增长的。根据甘肃省林业勘察设计院1979~1980年对迭部、舟曲、洮河和小陇山林业局的森林资源消耗量典型调查,推算全省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为407.5万立方米,全省每年森林资源净减少48.5万立方米,林木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将会导致全省中远期森林资源枯竭,后继乏林。

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薪炭林、经济林比重小,防护林比重不够。据有关调查资料,全省农村年需尚缺薪柴660.1万吨,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由于薪柴不足,迫使群众铲草皮、挖树根,破坏自然植被,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二、生态环境与农民利益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