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2891300000028

第28章 新形势下抓好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思考(1)

东智卓玛

牧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任务。基层组织建设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牧区改革的推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大力抓好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任何放松或削弱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做法,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针对当前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结合甘南牧区实际,就如何抓好牧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抓好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对牧区基层组织的现状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

认真分析甘南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我们发现,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从组织设置、教育内容、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诸方面出现了与经济体制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显露出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第一,统一经营时期的组织模式与分散经营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矛盾。牧区实行草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直接结合起来,生产关系得到调整,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这种经济体制的改革,在理论上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实践上符合牧区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但是,在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新经济内容必然要求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党的组织形式的调整,组织机构、管理手段与过去相比没有多大差别,远远适应不了市场经济形势下牧区党员从业结构复杂、知识教育水平比较低下、牧区生产居住十分分散的现状。突出表现在:党的集体活动难开展、党员难集中、会议难召开、时间难保证、思想难沟通、党员培训管理难落实等。因此,牧区基层组织设置形式亟待研究和改进。

第二,党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与牧民党员生产经营需要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牧民党员中的一部分人逐渐从单一经营的生产方式中分离出来,从事牛羊贩运、屠宰、养殖、运输、饮食服务、进城经商等多种专业经济活动。这种新的生产经营形式与党员教育的传统方式发生冲突。再加上牧区生产季节性强、流动性大,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党员教育更难有效落实。这种党员教育与党员生产经营方式之间的矛盾在目前显得尤为突出。从党员教育的内容来看,除进行“三基本”教育和一些法制教育外,内容贴近党员生产经营方面的东西不多,不新鲜生动,教育效果不明显。随着牧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牧区党员脱贫致富的愿望日趋强烈,迫切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技知识、商品信息和多种法律知识,以及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以指导生产的发展。而由于牧区各方面条件所限,党员教育不能完全满足这一要求,某种程度上使党员教育缺乏吸引力。

第三,牧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与村级班子建设之间的矛盾。大包干后,牧区生产分散,流动性大,党员宣传教育跟不上,牧民群众对党的观念逐渐淡化,牧民都忙于自己的生产,要求入党的人越来越少,递交申请的人更少。牧区许多党员也不去主动宣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形象,动员和吸引青年牧民向党组织靠拢,而是抱着“只想自己门前的牛马羊,是不是党员都一样’,的态度。另一方面,许多青年认为过去当党员还有点优越感,现在“贷款找富人,救济找穷人,选先进找能人”,当党员“带的头多、开的会多、受的约束多、麻烦事情多”,认为当党员无实惠,不愿入党,而党的基层组织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培养和发现入党对象,放松了组织发展工作,有些党支部甚至多年未发展过党员。现有的牧民党员大多是“****”中发展的,近几年发展很少。就我州而言,牧民党员20%左右的都是61岁以上的,而35岁以下的仅占15%左右,近60%的是文盲。党组织缺乏新生力量,很多村选村干部难,配班子难,物色村级后备干部更难,给村级班子建设增加了很大难度。基层组织应有的整体功能发挥不出来。

第四,多方面社会化服务与集体经济薄弱的矛盾。随着牧区生产经营实践的发展,牧民在产、供、销诸环节上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了许多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事,面对这一现实,牧村党的基层组织由于集体积累空虚,也显得力不从心。由于村级组织没有集体经济的支撑,社会化服务也难开展起来,服务体系更是无法建设,群众办不了的事集体同样办不了,这样“手中无米,叫鸡不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第五,较低的党员干部素质与领导市场经济高要求的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牧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传统的牧业生产向“高产、优质、高效”型转变,第三产业的兴起,急需一大批具有优良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同样给牧区党员干部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是,从牧区党员干部的现状看,与发展市场经济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也有其客观原因,因为牧区较农区信息闭塞,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相对差,经济发展缓慢,人们思想观念相对守旧,文化普及率不高,这些都是制约村级党员干部的重要因素。所以,有的虽有为群众办事的良好愿望,但带领群众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有的虽有一定的致富本领,但政治文化素质低,群众威信不高,不能成为合格的领头人。这种现状在牧区比较普遍地牵制着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影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二、抓好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从牧区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大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牧区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贯彻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环节,是团结和带领群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斗堡垒。在新形势下把握牧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最基础的工作在基层;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最基础的环节在基层;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最基本的战斗单位在基层。只有村级组织坚强有力,牧村各项工作就能开展的有声有色,各项措施的落实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牧民群众奔小康就有了可以信赖的带头人。因此,我们要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牧村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心一意地建设好。

州县乡三级党委要充分认识加强牧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下大功夫经常抓、长期抓、抓出成效。一是各级党委要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思想,坚持两手抓。要明确指导思想,辩证地认识和处理好党建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做到思想上重视,领导措施上到位,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真正抓起来。州县乡党委要定期研究基层党建工作并形成制度,把基层党建工作挂到嘴上,放到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层层形成抓基层党建工作的氛围和网络。县乡党委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党建工作,乡镇党委随时考察村支部的工作情况。组织、人事、民政、团委、妇联、畜牧、政研等部门共同配合,齐抓共管,把牧区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建设好。要继续实行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州县四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要建立自己的联系点,抓好点上的工作。

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把乡镇党委和乡镇政权建设好。“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是乡镇,乡镇也是经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沿阵地,所以乡镇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发挥的好与差,直接关系到基层组织建设的成与败。配好乡镇领导班子,选准选好党政一把手,做到组织健全,政治坚定,团结协调,开拓创新,勤政廉洁,作风扎实,真正成为组织和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时,要注意改善班子成员的年龄、文化专业结构,做到合理搭配,优势互补。要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和干部“四化”的方针,把那些思想素质好、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熟悉牧村工作、公道正派、一心为民、踏实肯干、群众公认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到乡镇主要岗位上。可从州、县机关选派优秀青年干部到乡镇任职,充实乡镇党政领导骨干,要经常性地加强乡镇党委的自身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其领导核心作用。县委要帮助、指导乡镇党委搞好自身建设。乡镇党委要紧紧围绕本乡镇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党委的工作制度,管好用好乡村干部,当好村干部的后盾,全力支持村干部大胆地开展工作。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发展工作,切实搞好党委自身和乡村干部队伍的组织纪律和思想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腐化变质、违法乱纪的乡村干部要坚决查处。要牢固树立为发展牧村经济、促进牧村进步服务的观念。只有把乡镇党委和乡镇政权确确实实建设好,才能保证各项工作,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是在加强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贴紧市场经济的时代大潮。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牧区经济改革,呼唤和要求党的牧区基层组织建设作相应的改革。有些地方村级组织缺乏活力和生机,处于后进状态,原因固然很多,但根本的一条就是未能找出一条发展经济的好路子,未能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牧村基层党组织要把深化改革、发展牧村经济、实现小康目标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设计开展党的活动。把党建工作渗透到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不仅要看建了几个活动室、订了几条制度、开展了几次活动,而更要看其实际效果如何,看其在多大范围、多大程度上促进了牧村经济的发展。要不断提高牧村基层党组织领导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发展牧村经济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抓好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健全村级班子、发展村级经济这两个主要着力点不放

从我们的工作实践看,加强牧村基层组织建设,最主要的是抓住工作的着力点:一个是搞好村级班子建设,真正做到“有人管事”;一个是搞好村级经济建设,真正做到“有钱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