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理性的光芒
2891300000027

第27章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靳建荣

江****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这给处在最前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夯实农村基层组织这个基础,使其发挥在深化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是各级党组织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

一、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

江****同志针对新时期党的建设新情况和新要求,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和概括了我们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是新时期推进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战略高度落实好这一重要思想。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总目标的科学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概括了物质文明同精神文明的关系,表明了党的根本任务,体现了保持党的先进性与联系人民群众广泛性的内在统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担负着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团结群众、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落实的重要责任。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领导,都要靠组织团结带领农民群众去奋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成为“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只有坚持不懈地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好,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才能把农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才有可靠的组织保证。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三个代表”的载体。“三个代表”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基层组织是“三个代表”的基础,“三个代表”是基层组织建设最终效果的集中体现。没有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措施和效果,“三个代表”的要求将成为空谈;没有“三个代表”的体现,基层组织建设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应有的政治意义。只有把“三个代表”的要求切实落到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行动中,才能最终实现“三个代表”,使人民群众切身感到“三个代表”的实效。因此,要以“三个代表”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检验基层组织建设的最终效果。通过持之以恒地努力,使基层组织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成为农村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成为率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展农村经济的火车头。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进入一个面向市场、调整结构、向科技要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新阶段。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已全面启动,而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着作用发挥不够、部分党员作用发挥的不好、党员管理教育薄弱的问题,很难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要下大力加以解决,使农村基层组织尽快适应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关键时刻发挥代表先进生产力,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作用。

二、树立新形势下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观念,不断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党工作的大局,也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好基层组织建设,用发展经济这一标准,检验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果。首先,要牢固树立“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把经济工作的重点作为党建工作的切人点,把经济建设的难点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党建工作的落脚点。努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吸引力。要克服就党建抓党建的“纯党建”思想,纠正党建与经济建设“两张皮”的做法,选人才、配班子、理思路、订计划、抓落实都要以是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一目标,以经济建设的成果促进党的建设上台阶、上水平。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农村工作既要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把主要领导力量、工作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又要强调与党的建设的有机结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毫不放松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在增强基层组织活力上做文章;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促进基层组织建设适应新形势上下功夫;在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寻找党建工作思路、方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锤炼基层组织,锻炼党员的队伍,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互相促进,同步发展。第三,要探索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各级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帮助农村基层组织深化对乡情、村情的认识,理清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立足实地,着眼长远,各打各的优势仗,各走各的致富路。华亭县西华乡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根据乡情、村情确定了东片发展三产,中片高效农业,西片畜牧,南片林果的思路,将十二个村进行了产业划分。上亭村支矿服务、刘磨的蔬菜、王寨的养鸡、阳关养牛已形成了产业化格局,收到了明显效果。第四,要改进党员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利用党支部“三会一课”、业余党校、党员活动室等阵地在加强政治教育的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顺应农村群众渴望致富,但科技知识低的实际,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给农民党员教技术、传知识,把党员逐步培养成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型人才,引导和鼓励农民党员依靠科技和勤劳致富,善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使农村党员的先进性根植于深厚的时代沃土之中。

三、围绕“五好村”、“小康村”目标,夯实农村基层组织这个基础

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在这一根本性转变中,基层组织也存在如何适应的问题。当前,要按“五好村”、“小康村”建设标准,迫切需要解决村级班子“有人管事、管好事,有章理事、理好事,有钱办事、办好事”三个关键问题,大力加强乡镇党委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坚强堡垒。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做到“有人管事、管好事”。“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在班长”。抓住党支部建设,尤其是培养选配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就抓住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龙头”。因此,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开拓创新精神和为民造福的优秀村支部书记群体,发展农村经济新一代“领头雁”队伍,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领衔工程”。一方面,精心选拔好村支书。按照致富奔小康的要求,注重选拔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年纪轻、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有带领群众生产致富能力、有奉献精神的农民党员担任村支部书记,使村党支部结构不断改善,日趋合理。西华乡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村支书平均年龄达到37.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到72.1%,懂科技、懂经营、会管理的占57%,生产致富能手占36%以上。全乡12个村中10个村建成了“五好村”,5个村达到了“小康村”。先后有8个村被地县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乡党委连续三年被地县委树为“六好乡镇党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另一方面,培育新型农村干部群体,将具有培养前途的“能人”、“技术人”、“文化人”选拔充实到村支部班子中。针对贫困地区村干部选拔困难的实际,要进一步拓宽渠道,可将县直部门、乡镇中的科级后备干部、大中专毕业生选调到贫困村挂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培养能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村干部。同时建立村级后备干部库,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加强村委会建设,理顺关系、发挥职能,抓好民兵、共青团、妇女、治保、调解等配套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增强村级班子的整体活力。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章理事、理好事”。坚持和不断完善农村基层组织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和政策激励。目标激励就是以县乡党委为中心,建立包括党务、政务、经济、社会公益事业在内的村级全面目标管理和百分考核;竞争激励就是每年对村上各项工作检查评比,年终进行综合性的评比表彰树立典型和榜样;政策激励就是激励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大胆开拓,奋力拼搏的一系列政策。监督机制就是加强广大党员对村级组织执行制度情况的监督,包括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自约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推行,进一步强化“党要管党”的意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做到“有钱办事、办好事”。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为给群众办实事积累资金。同时,用集体经济实力拉动村域经济发展。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走出大办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壮大支柱产业,整村推进,强化服务功能,能人带动等符合乡情、村情的路子。近年来,四华乡依据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消除了“空壳村”,12个村中,集体积累50万元以上的1个,10万元以上的4个;乡村集体企业20个,私营企业23个,从业人员1538人,99年乡镇企业产值达到了13亿元。实践证明哪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快,村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号召力就强,党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就高。

四是加大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力度,发挥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乡镇班子建设要以“六个好”为目标,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政治素质,推进乡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要根据精简效能的原则,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切实加强以**********为核心内容的制度建设,推行乡镇政务公开,提高乡镇工作的透明度,树立群众观念,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的联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一)层层建立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坚持县委对乡镇、乡镇对村级的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县委各常委联系包村,乡镇班子成员包后进村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体制。明确各级尤其是县、乡党委书记为村级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通过抓自身、树样板、抓班子、抓班长、抓制度、抓落实、抓管理、抓教育、抓指导、抓目标、抓检查、抓汇报等措施,使基层组织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大力提高基层干部和党员的素质。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必须切实加强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首先,要加强乡、村两级干部的学习。坚持党委中心学习小组学习制度和村支部学习日制度,有计划、有安排、有步骤地坚持理论、政策、法律知识的学习,带头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使“一班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增强,提高工作水平。其次,要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管理。村干部是“兵头将尾”,“上面分系统,下面当总统”,没有村干部的承上启下,农村工作难以为继,针对村干部既是农民,又是干部的特殊身份,收入微薄,有时还自己“垫支”这一特殊工作性质,这就要求乡镇党委对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官”,要在教管两方面双管齐下,强化其素质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通过思想上帮、行为上带、制度上管,帮助村干部提高素质,激发工作热情,改进工作作风,规范言行,使村干部正确树立村与家、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集中精力带领群众致富。第三,要坚持不懈地做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益关系的调整和各种观念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呈现出复杂的情况,甚至出现“包产到户不靠你,你有号召不理你,有了困难就找你,解决不好就闹你”的局面。有的党员也不例外,这种现象直接损害党群关系。要把基层组织建设好,必须不懈地做好党员思想政治工作,采取集中培训,结对帮扶,谈心通气等办法,使党员的素质得到提高,对违犯法律、法规、不承担法定义务的人和事,要严肃处理,只有这样基层组织才有可靠的基础。

(三)抓好“先进村”的提高和“后进村”的整顿。一方面对工作基础好的村要帮助定计划、理思路、压担子、交任务,促其成为高标准“五好村”、“小康村”,树立样板。另一方面对“后进村”、“不稳定村”,要根据实际对其进行集中整顿,尤其对村级财务混乱,社会治安不好,邪恶势力活动猖獗,封建迷信盛行,宗族势力严重甚至与党组织对着干的,县、乡党委要大力整顿。重塑党组织的形象,树立基层组织的威信。通过提高与整顿,抓两头,带中间,形成先进更先进、落后赶先进,互相竞争,百舸争流的局面,努力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华亭县西华乡党委

省委党校第13期党政青年干部研究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