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据每次上书提意见,不让刘彻打仗、杀人,换来总是刘彻简单的一句答复,我这是为你好。没理由怀疑刘彻说这话的诚意,但在刘据那里,他是这么想的:你如果真为我好,就该接受我的意见。结果是刘彻打发走刘据,继续该打仗打仗,该杀人杀人。刘据很失落。
“事情我做完,将来你就轻松了”,刘彻这话很伤刘据的心。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老爹大马金刀在那儿跟儿子说话:旺财,过来!你以后的道路我已经规划好了,你先读大学,再去美国读MBA,回来跟我一起干,我老了后全就是你的…儿子说,我想学艺术…老爹不屑一顾…
赶上个脾气火爆的儿子,肯定卷铺盖走人了。当然,刘据脾气不爆,他也不敢卷铺盖。
但是不能否认,这位老爹确实是为孩子好,只不过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
对孩子应该多一点真诚的尊重。
刘据做事风格和刘彻不一样,有些大臣不满,但刘彻表示肯定。只是这个肯定,太浮了,高高在上,漂在云端,就像老板开会时表扬他的雇员。也许皇帝和太子有那么一层老板雇员关系,但他们毕竟是父子,永远是父子。所有父子间应该有的交流,比如坐下来真正敞开心扉谈一次话,比如父亲拍拍儿子的肩膀,比如父亲袒护儿子,比如争执,比如吵架…都没有。连吵架都没有!这关系能好吗?判断人和人关系好坏的一大标准就是吵架,关系好的才吵---吵的不一定关系好,这要说清楚。
刘据从刘彻那里得不到真正的认同感,而认同感是信任的基础---这下问题大了,信任危机都出来了。刘据不信任刘彻,认为刘彻不相信他能把国家管好,刘彻的作为和言语让刘据觉得,将来他只要站在巨人肩膀上看风景就行了。刘据不喜欢这样,他希望自己脚踏在实地上,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肩上担一份责任。可惜都没有,将来可能也没有,刘据觉得自己活得很虚无,这种感觉很难受,这叫不能承受之轻。
刘彻刘据爷儿俩的关系问题,其实不是个案,哪个时代哪个地方都有,说是普遍现象有些夸张,但绝不在少数。放到一般人身上,就是家庭琐事,父亲武断啦,孩子不高兴啦,冷战啦…之类,充其量吵几架,摔坏点东西;可是这事儿要放到皇帝和皇子身上,就要放大几百万倍来看了,一旦有什么事情发生,就是血流成河。
回到十五年后。
江充开始动作了。他找了个叫檀何的胡巫,就是蒙古大夫,跑到甘泉宫向刘彻报告,找到巫蛊的发源地了。刘彻问在哪里,蒙古大夫答曰,长安皇宫。
刘彻回道,那就去宫里查啊。
刘彻还担心江充查皇宫可能阻力大,于是另指派了三个人,将军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帮着江充一起查。刘彻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江充演的是一出借刀杀人。
蒙古大夫回去转告江充。江充等的就是刘彻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