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汉王朝
2890900000083

第83章 东邪西毒:西征

刘彻给了李广利六千正规军和几万杂牌军---主要来源还是全国各地的罪犯---七零八落,东倒西歪,出玉门关,西向进攻大宛。

李广利没领过兵,他甚至没打过仗。这种无稽的设定在刘彻笔下也不是头一次,卫青霍去病都是没打过仗就直接领兵,但是李广利没有卫帅的沉稳,也没有霍少的生猛。李广利最大的性格就是没有性格,这个人就像老谁家那个小谁,缺少偶像气质,人格正常,神格没有。

李广利西进走的北线那条路,就是沙漠北缘,天山南麓。但是过了罗布泊后,补给就断了,刘彻就没有给他安排正式的后勤部队。朝中上下,都把这场仗想得很简单,大宛弹丸小国而已,打你都是看得起你,还有打不下来一说吗?路上的苦只有李广利和他的士兵们知道了。白天酷热,晚上严寒,高原反应,谁都受不了,出玉门关后军队里就开始减员,病死,饿死,冻死,李广利领的根本不是军队,连游击队都算不上,像难民。什么都没有,马匹都很少,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取暖基本靠抖,吃饭靠沿路抢劫。路上那些小国,小部落,遇到就上去抢,抢到什么吃什么。赶上人家也有军队,抢不过的,跑。一路流浪到大宛,来到发生贸易冲突的大宛边城郁成,李广利的军队,只剩下几千人,饥寒交迫,嗷嗷待哺,还要打仗。

既然到了就打吧,打不打得下来另算,人事要尽。

没打下来。能打下来他李广利就是神仙了。

李广利把心一横,放弃。郁成这么点小地方都打不下来,还打个屁,撤回去。

一路又流浪回来,到了玉门关外,停下休整,来回折腾了将近两年,活着回来的士兵,不到出发时的五分之一。

李广利不敢回长安,兵败人亡,回去没法交代,败军之将是要杀头的。李广利在玉门关外派人去长安报告战况,说道路太远,补给不足,致使减员严重,能不能让我们先回去休整一番,重新集结兵力再图打算?说的都是实话。

刘彻闻之大怒。

现在的刘彻离疯子只有一步之遥了,他知道李广利说的都是客观事实,但他就是大怒。

刘彻下令玉门关守将,李广利敢踏进关口一步,杀!

李广利只好和他这几千苦命的弟兄留在玉门关外,吃什么不知道,住什么不知道,只能在那傻等。

后来传来消息,赵破奴领着两万人去接应起义的匈奴人失败,全军投降。李广利听说这一消息后大为沮丧。赵破奴的失败,势必让刘彻把注意力都转到匈奴那边,谁还会管他,不知道要继续在这里吃沙子吃多久。

长安城内,以一个叫邓光的人为首,一批人上书刘彻,建议进攻大宛的事暂时放下,现在帝国西北边境告急,应集中全部精力应对虎视眈眈的匈奴。

这个消息传到玉门关外,李广利感动得要哭,原来长安还有人记得他,回家有希望了。

没多久后又传来消息,邓光被双规了。李广利失落得要哭。

又没过多久,从长安来了一个特使,告诉李广利,大宛还是要打,新的一支部队正在开过来。李广利郁闷得要哭。这一个来回就是一年多,一辈子能跑几个这样的来回。

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陆陆续续有兵员从内地来敦煌集结,最后达到六万规模,包括五十多个高级指挥官,以及更巨大规模的后勤部队。这些人中有一些奇怪的人,以往的战争中从没出现过的—-职业工兵。具体讲就是,水利工程师和专业相马师。另外还有十八万杂牌军,主要组成还是罪犯---感谢张汤和他的追随者们,为帝国制造了这么多罪犯---进驻敦煌,做李广利的总预备队,前线死人多了就从这里抽调。

与此同时,徐自为(打过羌人)、韩说(打过东南沿海)、卫伉(卫青儿子)、路博德(霍去病老部下)领兵加强西北边境防御,抵抗匈奴人进攻。

李广利第二次踏上西征之路。这一次他的腰杆硬了很多,人多胆气壮。李广利兵分两路,分别走沙漠南北,因为他担心全军只走一路的话,沿途的小部落不够抢的…他真是这么想的…李广利和主力部队走北路,另一支由一个叫王申生的校尉率领,走沙漠南路昆仑山。

刘彻打这一仗已经不是单纯的为要马了,而是他认为这一仗是民族气节问题,是尊严问题,大宛都打不下来,西域诸国怎么看待帝国。

刘彻疯了。

刘彻打匈奴,我们说应该打,打得好;打两越,打西南,打朝鲜,我们可以说他雄图大略,扩张领土;第一次西征打大宛,我们说他是为了争夺战马这种重要战略资源;刚刚派兵加强西北防御,我们说这是正常国防措施。这些都说得过去,出发点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排出足够的理由来解释。可是这第二次西征,为了尊严,为了面子问题…口号很宏伟,形象很高大,代价很沉重。六万军队,十八万预备队,十万头牛,三万匹马,上万头骆驼,连拉磨的驴也上前线了!卫霍当年打漠北决战也没这么豁出去过。这个规模别说当年,放到今天也是国家级总动员了,相当于刘彻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这个所谓的国家尊严受损,就是去打人家没打过,勉强算是受损了吧。尊严应该维护,需要维护,没有人否认,可是总不能把整个国家都搭上吧。刘彻家没有那么多牛,那么多马,那多么骆驼和驴,全都是来自民间。连驴子都去打仗了,大家还怎么过?

用整个国家为尊严买单,刘彻是大汉帝国第一爱国者。爱国主义是邪恶者的美德。我忽然很怀念汲黯。

这一仗真的打出了问题,直接后果就是,一种消失了近一个世纪的可怕景象重现帝国:民变。这个我们后边说。

李广利第二次西行,除了不可抗的气候地理因素,其他顺利了很多。沿途的部落看到汉军规模大了好几倍,都很识相,主动凑上去送吃送喝,他们怕挨打。有不怕的,轮台,就在今天的新疆轮台县。轮台对汉军敌对,李广利对轮台实施种族灭绝…屠城这种事,也是快一个世纪没出现过了…

第二次西征,很虚,很邪恶。

路上怎么走的略过。北线跟着李广利的,三万人到了大宛,其余的死或逃,一般是死了;南线到了的,只有几千人。两支队伍到大宛的时间差不多,但是作战目标不一样。

李广利和上次一样,先到的大宛东部边城郁成,他有机会报上次的兵败之仇。但是他没打。李广利觉得他的目的是抢马,兼为皇帝出气,不能在郁成浪费时间,再说郁成一开打,大宛王肯定会得到消息有所防备,得不偿失,所以李广利绕过郁成直接去打大宛的国都,宛城去了。他要搞一次名副其实的斩首行动。----李广利这家伙一点也不笨嘛。

李广利大军开到宛城,大宛军队出城应战,李广利以弓弩迎接他们。就一波攻击,大宛军退回城里,关城门防守。

接下来就是攻城战了。最难打的战争,孙子兵法都说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攻城。城楼上的人拿石头砸,拿弓箭射;城楼下的用梯子爬,用弓箭射。你来我往,不亦乐乎,李广利下令冲锋了几个批次,无果。干脆不打了,围起来,断了宛城的补给。大宛王毋寡---就不能给人家翻译个好听的名字吗---一边积极组织抵抗,一边派人秘密出城,去向邻国康居求援。

李广利随军带的工兵派上了用场。这些人是刘彻的参谋们主动送给李广利的,因为之前出使大宛的人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情报,大宛没有井,喝水全靠河水,宛城也是依河而建。李广利命令工兵们把宛城的水源河流挖了,改道。

理论上讲,这一下应该比百万大军都管用,宛城应该马上有反应。可惜里边什么动静都没有。后来李广利得到消息,宛城内有汉人,知道挖井取水---当然这要拜刘彻鼓励大家出西域冒险有关,有留下定居的人。

那没办法,继续围吧,围了四十多天。

宛城终于还是熬不住了,起了内讧。宛城内的贵族们,把汉军大兵压境这一责任,归到了大宛王头上,如果不是他先前拒绝给汉朝使者好马,又派人截杀,李广利也不会三番两次打过来,现在好了吧,被围困了,有水喝也不顶用,粮食早晚不够吃啊,康居那边一直也没消息,看样子指望不上。

康居确实在观望,康居王也听帝国的使者们说过,汉朝实力有多么多么强大,虽然他未必全信,但是如今李广利真的打过来啦,他帮大宛的话,岂不是开罪汉朝,后果是什么,真不好说。所以康居那边一直在隔岸观火,看形势向哪一边倾斜,就帮哪边。康居这也是没办法,虽说远亲不如近邻,但谁都要生存,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没有义气。

宛城内很快发生政变,贵族们联合起来把大宛王杀掉,提着人头出来和李广利谈判。

宛城人提出的条件是,汉军只要停止围困,咱什么都好说,要马我们给你马;如果拒绝,我们只好拼死抵抗,好马我们都杀掉,你们也甭要了,等康居的援军来到,大家拼个两败俱伤,你们觉得有没有这个必要?

这个条件对汉军很有利,宛城虽然口气很强硬,其实是服软了。李广利招来幕僚们开会商量,幕僚们一致同意停战和谈。孤军在外,迟则生变,康居大军开过来,汉军疲惫之师肯定拼不过,不如见好就收,赶紧打完赶紧回去。

李广利收兵。宛城城门大开,相关人等出来和李广利签和谈协议。李广利立了一个对汉军态度不错的大宛贵族做大宛王,相马师挑了三千多匹马,还签订了一堆什么双边合作框架,互不侵犯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诸如此类。

李广利浩浩荡荡回师,没出大宛国境,遇到几个逃兵,都是自己人,南线过来的数千人中的几个,这几个人非常狼狈,说他们在郁成吃了败仗,他们是唯一逃出来的几个。

南线过来的这一路军队,和北线的大部队取得联系后,经李广利授权去打郁成,人数少,没打下来。郁成王搞了一次凌晨突袭,大败汉军,包括指挥官王申生在内的大部分士兵被杀,只逃出去几个,幸好遇到了李广利。

李广利这次当然没了顾忌,指派部将上官桀,领兵攻打郁成,报上次和这次城下兵败之仇。上官桀是个猛人,郁成守兵又是连续作战,重压之下,郁成陷落,郁成王向西北逃跑,上官桀一直追。郁成王跑进康居国境,上官桀有点犹豫,擅闯别国领土,会引起外交冲突的。但是猛人就是猛人,管得了那么多,追上去再说。

令上官桀意想不到的是,康居国主动派人来,送了一个他一个大礼:活的郁成王。原来郁成王逃到康居后即被活捉。我们前边说了,康居在帝国和大宛的冲突中持观望态度,首鼠两端。大宛被攻破了,康居帮帝国一个忙,做个顺水人情。上官桀押着郁成王追赶李广利,半路上总觉得郁成王是个不安定因素,万一有人来截囚怎么办,反正郁成王回去肯定会被李广利杀掉出气,干脆现在杀了得了,免得麻烦。于是郁成王稀里糊涂被杀了,这帮人也真敢下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真不是说着玩的。

追上大部队后,李广利默许了这次杀战俘行为。

回师路上沿途的小国们,真正见识到了帝国的实力,这次不但送吃送喝,还送人质,就是要和帝国正式建交的意思。李广利全部收着。这一路上衣食充足,但是发生了未曾料想的悲剧:军中自相残杀。本来这支军队的整体素质就不高,和当年卫青霍去病麾下的士兵们根本就没得比,指挥官的水平也一样,普遍的烂。路上的小国送给士兵们的东西,这帮没见过市面的指挥官眼馋要抢,士兵们当然不同意,结果便是被杀。到大宛的三万人,因为战争而遭受的伤亡极少,但是回来路上死在自己人手里的数以万计,到玉门关时,只剩下一万多人。李广利对这些事情无能为力。

回长安后,李广利被封为八千户海西侯,猛人上官桀晋升为少府,其余有几十位手上沾满自己士兵鲜血的指挥官们,被晋升为高级公务员,包括两千石的部级干部,活着回来的士兵们,以罪犯身份服役的,一概赦免。上官桀后文还会出场。

打大宛的战争,前后用了四年时间,搭进去将近十万条人命,花的钱就不用说了。结果是换来三千匹马,半路上还死了两千多,到长安的只有一千多匹。当然这一仗有附加影响,不能否认,西域诸国从此不敢再与帝国商队使团为敌。但是十万人命,始终搭进去了。卫青霍去病李广一辈子打过的仗加一起,没有李广利这一次来得多。

至于回师路上发生的自相残杀减员事件,刘彻轻描淡写,“万里征伐,不录其过”。意思就是这帮人白死了。

刘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还是在做。他这是清醒的疯狂,最可怕的疯狂。

刘彻时期三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利,李广利最不招后世人待见。我也不喜欢他,很难喜欢他。

属于英雄们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