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景泰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
2890000000002

第2章 唐新泉军(守捉)考(1)

冯培红 聂葛明

新泉军(守捉),位于今甘肃省景泰县境内黄河大拐弯处的芦阳镇吊沟古城,是唐代前期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机构,有时称军,有时改名守捉;有时隶于河西道凉州,有时改属关内道会州,是驻扎在黄河之畔乌兰关附近的重要军镇,起着防御北部突厥、镇守黄河关津、保护丝路北道东西交通的作用。

一、大足元年(701)郭元振在凉州东境始置新泉军

《唐会要》卷78《节度使(每使管内军附)》记载河西节度使所管军有赤水、新泉、大斗、建康、宁寇、玉门、墨离、豆卢、白亭等9军,其中新泉军条云:

新泉军,大足元年郭元振奏置;开元五年改为守捉。[北宋]王溥《唐会要》卷78《节度使(每使管内军附)》,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下册,第1428页。

唐制规定:“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50《兵志》,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2月,第5册,第1328页。新泉先置军,后改为守捉。《通典》卷172《州郡典二·序目下》云:

新泉军:会宁郡西北二百里。大足初,郭元振置,管兵千人,西去理所四百里。[唐]杜佑《通典》卷172《州郡典二·序目下》,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12月,第4册,第4480页。

《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下》、《旧唐书·地理志一》、《资治通鉴》卷215胡三省注所载新泉军的位置、始置时间及设置者为郭元振等3点皆与《通典》相同。[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凉州”条,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下册,第1018页。[后晋]刘煦等《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5月,第5册,第1386页。[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5《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742)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6月,第15册,第6848页。由此可证,新泉军是郭元振于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始置的。

然而,两《唐书·郭元振传》却皆未记载他设立新泉军一事,倒是记录了他于该年设置和戎城、白亭军,但是这并不否定郭元振在同年还设置了新泉军。是年,郭元振从中央礼部的主客郎中,出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为了防御南、北劲敌吐蕃、突厥,他在凉州“南境硖口置和戎城,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其要路,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自是寇虏不复更至城下。”《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第9册,第3044页。两《唐书》本传只谈到郭元振设置和戎城、白亭军,而未言置新泉军。事实上,白亭军在当时并未设立,大足元年初置时仅为白亭守捉,到天宝十四载(755)正月三日才升格为白亭军。《唐会要》卷78《节度使(每使管内军附)》、《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记载白亭原为守捉,至天宝十四载始置军。《元和郡县图志》卷40《陇右道下》将白亭守捉升格为白亭军的时间记作天宝十年,是哥舒翰改置的。两《唐书·郭元振传》记载他于701年置白亭军,是后人在叙述上的误植。经过郭元振的大力经营,将原来“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余里”的狭小境域大大拓展了,使州境达到1500里,扩充了近4倍。凉州的境域范围东向已伸至今景泰县境内,东面靠近黄河。《通典·州郡典四》云:

武威郡:东至会宁郡六百里。南至西平郡浩亹河二百六十里。西至张掖郡五百里。北至突厥界安盖泉五百八十里。东南到金城郡五百四十里。西南到张掖郡张掖县界陈北烽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张掖郡六百里。东北到会宁郡乌兰县界白鹿烽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二千一十里,去东京二千八百七十里。户二万五千六百九十三,口一十二万八千一百九十二。《通典》卷174《州郡典四》“武威郡凉州”条,第5册,第4552页。

武威郡东至会宁郡600里,西至张掖郡500里,南至西平郡浩亹河260里,北至突厥界安盖泉580里,这正是《旧唐书·郭元振传》中所云“乃拓州境一千五百里”。如此,在701年郭元振已将凉州州境东向拓展至今景泰县。在拓境的同时,郭元振不仅在凉州南、北边境设置了和戎城、白亭守捉,而且在东境即今景泰县设立了新泉军,属凉州都督管辖,主要是为了镇守凉州的东部边防,防御来自阿拉善腾格里沙漠的突厥人,同时保障凉州通往京师长安的丝路北线的安全。

本文是笔者于2005年8月20~21日参加“景泰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所提交的论文,恰巧敦煌研究院李正宇先生也撰写并提交了题目几乎相同的《唐新泉军考》。李先生此文揭出了我们未能看到的诸多史料,丰富了对新泉军问题的认识。我们在会后对论文的修改过程中,参考并吸收了李先生所引的史料与观点,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如李先生揭出的张说《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公](忠敬)神道碑》之重要史料,他认为碑主安忠敬为新泉军首任军使。李正宇《唐新泉军考》,“景泰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景泰,2005年8月20~21日;收入本书。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发现,既揭出了新泉军首任军使的任职人物,又印证了新泉军的始置时间为701年。今将碑文有关部分节录于下:

公讳忠敬,字某,武威人也。轩辕帝孙,降君弱水;安息王子,以国为姓,世高之违。……解褐授游击将军、临洮府右果毅。复以善部统,御史大夫唐公休璟处之前锋,洪源谷立异效,迁右威卫翊府右郎将兼新泉军使,进本卫中郎将、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两军监牧[使],改会州刺史、安忠敬任会州刺史,事在开元初,见《元和郡县图志》卷4《关内道四》“会州”条:“黄河堰,开元七年(718),河流渐逼州城,刺史安敬忠率团练兵起作,拔河水向西北流,遂免淹没。”上册,第97页。此条材料又见《新唐书》卷37《地理志一》“会州会宁郡条”小字注文。不过这里将“安忠敬”写作“安敬忠”,应以前者为确。营田使。[北宋]李昉等《文苑英华》卷917,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5月,第6册,第4828页。

安忠敬是隋末唐初著名凉州胡酋安兴贵之孙。碑文中的御史大夫唐休璟,据《旧唐书·唐休璟传》记载,他于“圣历中(698~700),为司农卿,兼凉州都督、右肃政御史大夫,持节陇右诸军州大使。久视元年秋,吐蕃大将麴莽布支率骑数万寇凉州,入自洪源谷,将围昌松县,休璟以数千人往击之”,获得大胜。《旧唐书》卷93《唐休璟传》,第9册,第2979页。《资治通鉴》卷207《唐纪二十三》则天后久视元年(700)条将此战时间系于该年秋七月丁酉,第14册,第6549页。安忠敬即于此役作为前锋参战,在洪源谷立有异效,因此被升迁为新泉军使。唐休璟在是役之后入朝,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一职在12天之后由魏元忠接任。《资治通鉴》卷207《唐纪二十三》则天后久视元年(700)秋七月条(第14册第6549页)记载,丁酉,唐休璟与吐蕃麴莽布支战于洪源谷;庚戌,以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使。从丁酉到庚戌,中间相隔12天。但魏元忠在任时间不长,次年即为郭元振所接替。《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第9册,第3044页。701年郭元振督凉之后,在凉州东境设置新泉军,安忠敬因去年立有洪源谷之功而被任命为新泉军首任军使。据碑文还可知道,安忠敬后来又升迁为赤水军副使兼赤水、新泉军监牧使,虽然《旧唐书·地理志一》、《通典·州郡典二》、《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等史籍对新泉军只记兵数而未及马数,《旧唐书》卷38《地理志一》,第5册,第1386页;《通典》卷172《州郡典二·序目下》,第4册,第4480页;《资治通鉴》卷215《唐纪三十一》玄宗天宝元年(742)及胡三省注,第15册,第6848页。但显然新泉军设有监牧使,是唐朝国家的监牧之地。

新泉军的设立,是防御北部突厥的重要举措。武则天长寿三年(694),后突厥默啜可汗立,势力强大,“其地东西四万余里,控弦四十万,自颉利之后最为强盛。”《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16册,第5172页。因其强大,经常发兵南犯,侵略武周边境,史载“默啜负胜轻中国,有骄志,大抵兵与颉利时略等,地纵广万里,诸蕃悉往听命。……岁入边,戍兵不得休”,《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第19册,第6046页。对武周北部边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史籍记载,“久视元年,掠陇右诸监马万余匹而去”,《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16册,第5170页。“俄复盗边”。《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第19册,第6047页。在这样的情况下,大足元年(701),武则天“高选”《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第19册,第6046页。魏元忠为灵武道行军大总管“以备突厥”,《旧唐书》卷6《则天皇后纪》,第1册,第130页。又命安北大都护、相王李旦为天兵道大元帅,统率诸军讨伐突厥,未行而敌退。同年,郭元振出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镇防西境。《旧唐书·郭元振传》记载凉州“既逼突厥、吐蕃,二寇频岁奄至城下,百姓苦之”。《旧唐书》卷97《郭元振传》,第9册,第3044页。郭元振出镇凉州后,为了防御突厥南寇,遂在凉州北界及东部设置白亭守捉、新泉军等军事机构,以保卫边境的安全。705年,武则天下台,唐中宗复位,默啜可汗趁周、唐革命之机,发兵大举南寇。《旧唐书·突厥传上》记载此事云:“中宗即位,默啜又寇灵州鸣沙县,灵武军大总管沙吒忠义拒战久之,官军败绩,死者六千余人,贼进寇原、会等州,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第16册,第5170页。突厥这次南犯袭击了灵、原、会等州,杀死唐军无数,《新唐书》卷215上《突厥传上》记载唐军死亡人数更多,称“死者几万人”。第19册,第6047页。并且再次掠夺了陇右诸监的大量牧马,大胜而归。其战争路线,从灵州鸣沙县(今宁夏中卫县)到原州(今宁夏固原地区)、会州(今甘肃靖远县),也就是在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新泉军作为靠近鸣沙县及会州附近的一个唐朝军事设施,或许可能也参加了这场战斗。从突厥军队只对陇右地区进行烧杀掳掠来看,其未能越过黄河西进,估计是驻守在黄河西岸的新泉军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在701年郭元振设置新泉军时,当时凉州都督辖下仅有赤水、新泉、建康、墨离、豆卢等5军。

《唐会要》卷78《节度使(每使管内军附)》记载赤水军置于武德二年(619),墨离军置于武德初,建康军置于证圣元年(695);而玉门军置于开元六年(718),大斗军置于开元十六年(728),宁寇军置于天宝二年(743)。下册,第1428页。同书虽然记载豆卢军置于神龙元年(705)九月,但实际上早在此前15年的武周载初元年(690)就已经设置该军了,因为根据《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志》的记载,他于是年出任沙州刺史兼豆卢军经略使之职。参王团战《大周沙州刺史李无亏墓及征集到的三方墓志》,载《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1期,第22~25页。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河西节度使设立,“领凉、甘、肃、伊、瓜、沙、西七州,治凉州。”《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第6册,第1862页。《资治通鉴》卷210《唐纪二十六》睿宗景云元年(710),第14册,第6660页。新泉军原属凉州都督管辖,而此时新设的河西节度使例由凉州都督兼领,则新泉军也归河西节度使所统。《唐故正议大夫行袁州别驾上柱国苑府君(玄亮)墓志铭并序》载其于开元(713~741)初出任新泉军大使:

解褐授秦州□渡府别将,为□州都督杨执一所器,遂徙将军,总管绝漠。时天骄肆趸,戎骑临军,公以匹马,视□为千夫之长,气之所向,虏无旋戈。将军拜功,公赏为右,恩敕迁吉安府左果毅,赐绯鱼袋、上柱国,迁龙勒府折冲、新泉军大使。当是时也,蕃王无亲,狼虎其性,长驱挫敌,短兵交锋,异李牧之备塞,同广利之深入。天子嘉之,赐金鱼袋,迁济北、唐安二府折冲,试松州别驾、都知剑南道节度兵马使。周绍良主编、赵超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下册,第1543页。

按,志文中的“□渡府”应为“三度府”,是秦州府兵的六府之一;《新唐书》卷40《地理志四》,第4册,第1040页。“□州都督”应为“凉州都督”,据吴廷燮先生考证,开元二至四年(714~716),杨执一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8月,第3册,第1216~1217页。苑玄亮初为秦州三度府别将,在开元初为凉州都督杨执一所器重,被提升为将军,“总管绝漠”,是指他被调到凉州境内,防御被称为“天骄”的突厥戎骑。后因功迁为吉安府左果毅,又迁龙勒府折冲、新泉军大使等职,再次回到凉州境内。当时唐朝与突厥交战,已经占据主动,所以苑玄亮“长驱挫敌,短兵交锋”,敢于深入敌境,这反映了唐朝在玄宗新上台后的锐意进取与后突厥在默啜可汗统治后期趋向衰落。从这则墓志可知,新泉军正是唐朝防御或进攻后突厥的军事前沿。

二、开元五年(717)新泉军降格为新泉守捉与开元后期改隶关内道朔方节度使

据前引《唐会要》卷78《节度使(每使管内军附)》河西节度使所领新泉军条记载,新泉军于大足元年(701)由郭元振奏置,开元五年(717)改为守捉。《新唐书·地理志一》会州会宁郡条注文亦云:“有新泉军,开元五年废为守捉。”《新唐书》卷37《地理志一》,第4册,第973页。《新唐书·兵志》云:“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新唐书》卷50《兵志》,第5册,第1328页。可见,从新泉军降为新泉守捉,其军事地位是下降了。守捉是唐朝设在边境地区的军事机构,置守捉使,位次于军。[日]菊池英夫《唐代边防机关としての守捉·城·镇等の成立过程にっぃて》,《东洋史学》第27辑,1964年12月,第31~57页。新泉地当唐朝与突厥的边境,故新泉军降格之后,称为新泉守捉。

717年,新泉军之所以降为守捉,是与开元初年后突厥势力衰弱、特别是716年默啜可汗去世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