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硅谷禁书3(下)
2888400000013

第13章 物理法则

1.物理学把物质细分为分子,再把分子细分为原子,最后原子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能量。J·A·弗莱明在皇家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说道,我还将把这种能量化作思想的力量。

2.最根本上,能量这种东西是无形无踪,难以被人察觉或者心领神会的。我们只能通过所谓的思想或者意志,也就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来对它稍作了解。因此,我们发现,科学和宗教并非冲突对立的矛盾体,它们反而是相辅相成、统一和谐的。

3.利兰先生在《造世》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首先,冥冥之中有股无形的智慧创造了这个宇宙,并将宇宙万物规划得井井有条。物竞天择最终令众生相生相克,生态达到平衡。既然宇宙是无限的,那么无形中安排这个宇宙的智慧必然也是无穷无尽的。

4.其次,上天的旨意牵引并操控着宇宙内的各种活动以及力量,并委派给它们神圣的任务。这股旨意还创造了不容置换、永恒固定的规律法则,把这些活动和力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这万能的旨意都会给这些能量和活动设置限制,指引方向,让它们不偏不倚、稳定地发展,亘古不变地统一。既然宇宙是无穷的,这股旨意必然也是无穷无尽的。

5.第三点,始终有一种力量生生不息,前赴后继,这种力量永不懈怠,掌控着所有能量。既然宇宙是无穷的,这种力量必然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该如何给这无穷的智慧、旨意和力量命名呢?科学上有一个不能再简单的名词,它叫“上帝”,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个名字囊括了所有。

6.通过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想象出某个物体,虽然我们可能并不理解其真实的内涵。而这个物体居无定所,能力不可限量。它不仅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同样急于以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所有的规律、生活、自然力中都渗透着它的身影。它是宇宙中生生不息、泽被万物的力量之源。

7.生灵万物无一例外都仰仗着这无所不能的智慧的福佑,得以长生不灭。我们会发现,生物个体之间的本质差距在于它们分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体现这种智慧。比起植物,置身于动物体内的智慧要丰厚一些,所以动物的灵性级别高于植物;同样地,人类的级别又比动物的要高。

8.不难发现,个体要是能够调控自己的行为模式,有意识地让自己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言而喻这是智慧的提升。最高级智慧的头脑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调整自身以适应环境这个问题上,只有当你领会到这个宇宙已经存在的无形的秩序的时候,你才会真正意识到调整适应的意义和重要性。显而易见,要是我们先打破了这种秩序,宇宙将毫无疑问地让我们自食其果。

9.随着我们经验的日益丰富、人类社会的逐步发展,相应地,我们的智能也得以提升,情感变得更加深刻和多样,选择和鉴别的能力也得到提高,人类开始野心勃勃,越来越追求特立独行,个体自我意识得到强化。这意味着自我意识正在增强、膨胀、成长、发展以及扩张。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变化,其原因在于这是一个精神活动。我们更加频繁地动脑子,我们脑子里的思想会正比例地增加。有意思的是,所有的物质材料都是越用越少,用完之后便不复存在了,但用脑却与之截然不同。

10.宇宙力量的质量或原理体现在所谓的能够生长以及可以自由活动的有机体上,便构成了生命。宇宙力量的质量或原理,在另一方面表现为智慧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生命和智慧往往是共存的。世界上只有一种高级原理的自然属性是不为人理解的,那就是绝对体。人的脑子只能够相对地思考。因此,一个人将某物定义为大智慧、一般物体,或者苍穹、生命、思想、精神、能量、真理、爱等等,他在任何时刻对事物下的定义,都是由彼时彼刻他根据这个原理对这个事物的认识来决定的。

11.现在,以原生浆或细胞形式存在的大脑是生命最低级的形式。原生浆,或者脑细胞感知着这个环境,指引人的行为,为自己挑选食物,这都是大脑存在的实据。大脑器官成长发展,结构变得更加复杂,细胞开始分化分工,不同细胞群各司其职,而所有的细胞共同代表着大脑的智慧。细胞们万众一心,大脑的力量强大了。

12.然而在起初阶段,生命的每一部分功能和每一个行动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习惯性行为是自动发生的而且会变成一种潜意识,这是为了给大脑腾出空间去处理新的事物。而新接收的行为也会按部就班地成为新的习惯,然后自动化、潜意识化,以便大脑甩开之前的包袱重新捕获其他行为,并让它们也成为一种习惯。

13.直到最近,人们才认定物质的本质是永恒的,变化的只是它们的外在皮囊。这么说吧,一座大厦在一场大火之下化为乌有,剩下的只有一堆灰烬,以及浓厚的黑烟和废气,但消失的只是大厦的物理状态,构成大厦的化学成分依然存在于各个角落里。

14.我们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可以细分为更小的元素——原子。直到最近,原子仍被当做是物质能够分解成的最小的颗粒,科学家们都认为这就是终点了。

15.但是随着镭的发现,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原子内部仍藏有玄机,原子其实是由许多更小的电子和离子组成的。根据原子种类的不同,这些电子的数量和分布也是各异,氢原子所含的电子数就和氧原子不一样。以此类推,其他原子也一样。

16.以它们的直径而言,分子中的原子们相隔着十万八千里。与之相同的是,原子中的电子之间的距离也犹如太阳系中的行星之间遥不可及。所以当我们想起分子的时候,在各种微粒之中它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大了,却仍小得连最高倍率的显微镜都找不着它的身影,就算把数以百万的它们塞进一个普通大小的顶针里空间也绰绰有余。你可以想象物质可以分解成的最小颗粒电子或离子小到了何种程度。

17.研究发现,镭原子在不断地朝外部空间放射离子,造成了我们所说的辐射;随后这些离子明显是不见了,它们不过是消失了。

18.后来又发现除了镭之外,其他的一些物质也在向外放射离子,而这些离子在被放射出后确实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因此,原子的质量在不断地受到损耗,继而现代物理学家也不敢断言说物质是不可摧毁的。物质处在一个永动的状态——永远在改变它们的形态。

19.那么谁是离子放射行为的幕后操盘手?是谁决定了离子辐射后的形态?幕后的操盘手其实是大脑,整个操控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创造”。

20.渐渐浮出水面的真相是,物质赖于栖息的大本营就是大脑或者说是灵魂。一个物体的灵魂就是它本身。在灵魂的指引下,物体根据生长规律从外部空间吸取、积聚必需的电子,让自身得以发展壮大。因此,圣保罗说的这句话显然准确无误:肉眼见者乃凡尘,无声无形方永恒。

21.许多年前,约翰·波威·道格斯写下如下文章:

我们已经从铅的发现进步到了电的发明,不过在我们前进的途中,我们发现每种连续的物质都要比低它等级的物质更容易变化。迄今为止我们仍未找到一种拥有与其本质属性相一致的固有形式的物体。不论铅、岩石、泥土,或者水,都无法固若金汤,雷打不动。空气会随着海拔的增高而变得稀薄,正负极电子的移动使电得以传导。如之前所说的那样,我们确实是在进步,而且是到了电阶段。可是即便是电,若非正负极能量出现了落差,也不可能会有电流的形成。

22.电是最微不可测、最难以捉摸的暗藏于狭小空间内的流体。据估算,若要做出像可见到的最小的沙粒大小的斑点,大约要积聚400万空气中的灰尘,然而电子比一粒灰尘要细微70万倍以上。这简直就是超微粒物质,不仅不可见,以我们现在的判断能力来说,它还是无法分割的。

23.我们看不见它,也无法测量它的重量。1000个莱顿瓶,容量各为一加仑,把它们放在最好的天平上,进行最准确的测量。用这些罐子装满电子,如果人们的智能足够正确地判断这件事情的话,将会发现天平的指针纹丝不动,电子犹如不存在一般。也就是说1000加仑的电子在我们的感知范围以内相当于空无一物。

24.在正负极力量的制衡下,电流呈现的是一种完全均衡稳定的姿态。所以我们只要稍微往前进一步,就会豁然开朗,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会变化的物质,而变化的产物就是思想和力量。对了,我们要研究的其实是大脑。因此,根据现在能提供的论点,令人茅塞顿开的是作为哲学家的我们,不会因为科学未探究出物质的变化规律而止步不前。这个结论是积极正确、绝对不可逆否的,它经得起任何辩驳的考验。

25.当通过对不同层次物质的深思探究,我们得以更上一层楼、一步步将物质了解得更加透彻的时候,当我们在一帆风顺并为之窃窃自喜的事业上快马加鞭,直到我们碰见那有质无形的,却以每分钟高达1200万里的速度运行,一秒内便可环绕地球的1/8的超小微粒时,我们除了震惊和敬畏,茫然不知所措!但由于这种微粒并不是不可测量的微型链上的最后一环,我们不得不继续探索,直至找到所存的最细微、最极限、最考验人类智慧的微粒。

26.这种微粒拥有固定的本性和生存的能量,能够自主运动,而且是不可估量的宇宙中所有的运动和能量的源头。这便是无穷的思想,既可无影无形,又可流形于外。这又是一个生命。无穷的思想来到电的身边,让它动了起来,用能量武装它,并通过这个全能的隐性动力,让宇宙的每一部分各就各位,令整个大自然像一台巨型机器般运作起来。

27.因此,从地球自转到树叶凋零,世界上没有一个活动不是思想的杰作,“电”便是它创作的动力和通道。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思想是一切物体的完美存在,自主活动是它当仁不让的首要态度,在这一点上,它与没有自主活动能力的其他所有物质是恰恰相反的。思想,或说精神,首要的特质是它构成了万物,并且统领一切。所以说,思想是不可磨灭、无形无色,与天地共存的。

思想者

造铁的锤子反复的敲击声背后

工厂车间的嘈杂背后

摸索者可能在这里发现思想

这思想从来都是铁、蒸汽、钢的主宰

它高于一切灾难,并把它们踩踏于脚底

——伯顿·布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