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38

第38章 朱桓的“两分法”(下)

七年之后,吴魏之间又发生了一场大的战事,朱桓兴致勃勃地想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不料他的用兵方略策与主帅陆逊的战略方针相违背而不被采纳,弄得他很是不满。这时,朱桓发现,自己已经被“东吴主流阶层”边缘化。

这场名为“石亭之战”的攻防之战,一直以来被称为“陆逊职业生涯的佳作”,实际上,朱桓无论出的力气还是思路运用更有可取性。战役前因后果,《三国演义》上介绍得极为详细,无非是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魏大司马曹休,以利相诱,曹休深入吴境,大战一触即发。这个时候,朱桓向陆逊建议:曹休和他的前任曹仁一样,都属于混饭吃的角色,此战必败;如果在夹石这个必经之地设下路障堵塞敌人归途,再配以伏兵,曹军一个都回不去;其后可借此机会长驱直入,取寿春、攻淮南、进许昌、收洛阳,这是诸葛亮梦寐以求的好事!”但是陆逊认为这个事情过于冒险,没同意。最终夹石一战,吴军大获全胜,但也只是体现在局部,意义不大。朱桓为此事大发牢骚。

随着孙权建立帝号,朱桓有了“前将军,领青州牧,假节”的殊荣,可他愈发得觉得自己正逐渐“去主流化”。后来曹魏境内曾发生过“淮南三叛”——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太尉王凌以讨孙吴为名举事;魏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东吴均曾派兵相助,最终的结果都是无功而返。回想起来,还是缺一种“势”。若当初借夹石大捷的那股“胜势”,即便拿不下许昌,取下淮南作为北伐前沿阵地当不是问题,那么最终三分归晋的局面还真不好说。值得一提的是,朱桓这一大胆的战略设想与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十分相似,都被扼杀于主事者的谨慎,着实可惜。就连朱桓本人的心气也与魏延一样,开始日益膨胀。

吴嘉禾六年(公元237年),魏国庐江主簿吕习效仿当年的周鲂搞诈降,朱桓与全琮率军迎接,到庐江城下后,吕习行事欠火候,城门还未开启就准备动手。朱桓发觉中计,掩护全琮先撤。事后,全琮想挣点脸面,准备安排各路将领,偷袭庐州,偏将军胡综受孙权指派也参与此事。朱桓知道这事后,很恼火自己被“屏蔽”,质问全琮。全大帅聪明得很,把责任一股脑推给了胡综,朱桓火气大,立马让人去叫胡综来问话,并嘱咐手下:“我一抬手,你们就行动。”不料消息泄露,胡综干脆走人。朱桓查出泄密者后当即斩首,副将劝阻他,也被杀掉。血案结束后,朱桓假说“神经病发作”,强烈要求回建业养病。

孙权怜惜朱桓的功劳,非但没有治他擅杀之罪,反而让医生给他治病。几个月后,孙权送孙桓回军营,拉着他的手说:“天下尚未统一,我本打算让你率五万人的大军独当一面呢,希望你的病别再发了。”孙桓对自己的行为也很后悔,当即表态:“如果能为陛下效力,我的病马上痊愈。”

不到一年,孙桓病故,部下无不痛哭,考虑到孙桓为官清廉,孙权特赐五千斛盐给朱家处理后事,其爵位由儿子朱异承袭。

孙桓这个人优点缺点都很突出:他记忆力超群,见人一面,十年不忘,自个儿的亲兵差不多一万来人,他们各自的家小朱桓都能叫出名字;对自己部下很体贴,凡是战死疆场的士卒,朱桓都要亲自过问亲属赡养情况;但是他又争强好胜,耻于人后,爱抱怨,常耍些小脾气。这大概也是阻碍朱桓难以成为陆逊那样的“栋梁”的原因。

朱氏一门,之后也出过不少能人。

朱桓之子朱异,勇猛过人,曾经率两千人连夺魏将文钦七座营寨。但是他与其父有着同样的毛病:争强好胜,朱异与诸葛恪共事过一段时间,某次,诸葛恪不听他的建议,他把诸葛恪的信愤然丢于地上,大叫道:“不用我的建议,偏信小人的话!”诸葛恪一怒之下夺了朱异的兵权。诸葛恪死后,朱异重掌兵权与东吴宗室孙綝一道统兵声援淮南诸葛诞的“反魏军事计划”,出兵大败。孙綝想推脱责任除掉朱异,假意说设宴为朱异压惊,随军的陆逊之子陆抗心眼多,劝朱异别去赴“鸿门宴”,朱异大大咧咧不不以为然,在席上果然被杀。可叹朱异唾弃了一辈子小人,最终还是死在小人手里。

朱桓从弟朱据,生得相貌堂堂、体格健壮,为人谦虚谨慎、不贪财物、耿介忠直,在“吕壹乱政”事件中,坚持底线,很受孙权赏识。不幸的是,朱据也卷入了太子之争,他与陆逊一道支持太子孙和。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已升任丞相的朱据将自己捆绑起来,跑到皇宫外替孙和求情,并上书为太子求情,孙权大怒,下令重责朱据,并贬官外放。不久,乘着孙权病重,与朱据有仇的中书令孙弘私自下令赐死朱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