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36

第36章 陆逊的聪明与不聪明(下)

在最紧要的关头,“复合型人才”总是要被上司“使用到极限”。

因为荆州问题,孙刘两江交恶,关羽败亡,孙权赢了第一回合,然而面对刘备率领的倾国复仇之兵,碧眼儿心里还是有些发毛。经过深思,孙权下了自己这一生中也许是最大的一个赌注:让陆逊担任三军都督、前敌总指挥。结果如何?火烧连营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其中如何纠结、如果以逸待劳不肖详说。单说一下在这场战役结束后,陆逊在“扫尾工作”上的几处智慧。

夷陵之战中,陆逊统领的都是东吴宿将,资历老、性格倔,还有像孙桓这样的皇亲,哪里把“书生”放在眼里。由于陆逊筹划得当,一把大火让诸将心服口服。庆功时孙权问陆逊:“部将不听你的命令,你怎么不汇报?”陆逊说:“他们(诸将)都是国家栋梁,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蔺相如可以包容廉颇,我难道就不可以包容诸将?”只能说陆逊太会说话了,既表了忠心(蔺相如乃战国时赵国贤臣,忠于赵国),又恰如其分地展示了自己的能力(蔺相如能做丞相,我为何不能?)

曹魏大军乘陆逊获胜,想乘虚而入去袭扰东吴的后方。刚吃了败仗的刘备幸灾乐祸,写信嘲笑陆逊:“我要是配合曹魏再次东进,将军怎么办?”陆逊回信:“蜀军上次(夷陵之战)失败的伤口还没养好,不能再动兵了,如果阁下连这个局势都看不清,想再来送死,我一定成全你!”言辞犀利、不卑不亢,既摆出了战胜国的姿态,又为蜀国留足了颜面,为以后的蜀吴复交埋下了伏笔。

夷陵之战后,陆逊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了东吴内政。除了黄武七年(公元228年)与鄱阳太守周鲂共同导演一出“无间道”大败曹休外,其他时候,陆逊很少参与到军事行动中。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陆逊被拜为上大将军、右都护。辅助太子镇守武昌。同年孙权东巡建业,留太子孙登、皇子及尚书九官等在武昌,让陆逊辅佐太子,并掌管荆州事务,考虑到太子孙登还小,陆逊基本上可称作“另立一国”了。

尽管手握一方生杀大权,权倾朝野,陆逊的为人还是十分正直,在军国大事上颇有自己的见地。

他曾上书孙权,认为国家的法律过于严苛,建议孙权要像刘邦那样用黄老之术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孙权要派兵攻打夷州,咨询陆逊,陆逊认为海上风波难测,军队一旦水土不服则功败垂成,反对出兵,孙权不听,后来果然费劲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捞着好;建昌侯孙虑不务正业,给太子孙登送斗鸭栏以供取乐,陆逊当面斥责太子:要做个优秀的君王,应该多读些经典,多做点有益的事,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孙权待陆逊也十分宠爱。当陆逊击败曹休班师时,孙权用自己的遮阳伞替陆逊遮挡阳光;吴蜀复交后,孙权给诸葛亮写信,每次都要先让陆逊看看语气是否合适,孙权还特意在陆逊办公的地方留一枚自己的印章,倘若陆逊有改动,等他改完之后再就盖上印章送往蜀国。赤乌七年(公元244年),陆逊接替病故的顾雍担任丞相,完成了“个人职业规划的终极目标”。

俗语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陆逊用了20年时间站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却只用了1年的时间跌下神坛,或许是过于忘形,或许是他本就不适合搞政治,他被“大老板”孙权不断猜疑、贬斥,真可谓“成也孙权,败也孙权”。

这件事的始末是这样的:

随着孙权年龄的增大,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浮出了水面,围绕太子孙和(前太子孙登已病故)和鲁王孙霸,东吴朝臣展开了明争暗斗。陆逊在中间展现了他“不聪明”的一面,以至晚节不保。

老而昏聩的孙权听信谗言,有废黜太子之意。陆逊是太子的支持派,他直言进谏:太子是皇位正统继承人,地位应稳如磐石,鲁王的身份只能是个藩臣,二者在待遇上应该有区别,这样才能让他们各得其所,大家都能安宁。“(原文见《三国志?陆逊传》)。孙权不听。不久,因为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顾雍之子顾邵与陆逊同娶孙策之女)受到鲁王的陷害而被流放,孙权开始怀疑陆逊,后来传出陆逊与太子太傅吾粲往来密切,孙权多次派人责问陆逊,不准他回建业,只在武昌停职反省,导致陆逊郁闷含恨而死。

陆逊聪明一生,能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从弃文就武到加入东吴上层政治集团,步步为营、厚积薄发,不可谓不出彩,再加上自身有这个能力,本能得以善终。可在建议主上选接班人的问题上,他错误地较早亮出自己底牌,使自己没有回旋余地,再加上秉性耿直,不似亲家顾雍那般圆滑,因此落得个遗憾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陆逊死后,家无余财。次子陆抗承袭了爵位,陆抗有大将之才,颇似陆逊,曾力保东吴半壁河山不为司马炎所破。三分归晋后,陆家依附到中央政府,陆抗的两个儿子陆机、陆云凭借着出众的文采倾倒了中原士族,“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从另一个方面完成了东吴对中原的征服。当然,文人有才,自然就少些政治智慧(这好像是陆家的通病),很快,西晋朝廷发生了“八王之乱”,二陆均死于非命。但吴郡陆氏一门依旧兴旺,豪门胜景延续千年,最著名的当属中唐贤相陆贽,直到唐末朱温发动“白马之变”,屠尽清流,陆家菁英无存,又逢战乱,陆家开始向各地迁徙,此后以吴郡为郡望的统一世族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