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小话三国:小人物的腾挪与算计
2869400000014

第14章 费祎的非正常死亡

费祎是非正常死亡,时间是在他主政后的第八个年头,也就是蜀汉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的正月间。死因是被一个叫郭循(一名郭修)的魏国降将行刺身亡。

纵观三国历史,采用行刺来直接解决双边关系的案例几乎没有,因此,费祎之死也不能例外。

对此,笔者大胆猜想,费祎遇刺并非一次官方行为。这当然是有证据的。

众所周知,最早、最密集的刺客文化发轫于春秋战国,各家各国争红了眼,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涌现出曹沫、要离、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一干知名刺客,匕首与长剑齐飞,血水共霸权一色。

时值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大小有别,势力大的用不着蓄养刺客以下三滥的手段获利;势力小的整天想着如何守住一座城池,也没有功夫和财力养一帮死士为其效命。

三足鼎立后,魏蜀吴三方中的任意一方都没有灭掉对方的可能,也谈不上用刺客来达到某种目的,况且这种事代价高、风险大,有识之士不会轻易采用。

大环境分析完了,再看小环境。费祎主政蜀汉,不似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他制定的国策就是保境安民,曹魏一方为此煞费心机派遣专职刺客过来行刺,不太靠谱。

另,费祎遇刺是253年正月,半年后,曹魏方面追封已被处决的郭循。“八月,诏曰:故中郎西平郭修(循)……往岁伪大将军费祎驱率群众,阴图窥窬,道经汉寿,请会众宾,修於广坐之中手刃击祎,……其追封修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谥曰威侯”(《三国志?三少帝纪》)。如果是官方行为,费祎遇刺,如此重大的政治事件,不可能隔了这么久才得到曹魏方面的回应。

既然不是官方行为,那就是私人行为!

近年来,冒出一种“姜维刺费祎”的阴谋论,光是罗列的证据就让人汗颜:

首先,姜维在费祎麾下做事时,自衬了解西部风俗,常计划联合羌族人从陇西出兵讨伐曹魏,每每到了起兵的时刻,费祎总是加以限制,使得姜维可用之兵不过万把人,他还语重心长地劝诫姜维:“诸葛丞相都不能收复中原,何况我们这些能力还不如他的人?不如等待那些有能力完成这事的人去做,伯约啊,不要因一时的侥幸而把希望都寄托在上面,事情一旦弄砸了,后悔都来不及。”等到费祎一死,姜维掌权,年年讨伐曹魏,总算遂了姜维的心意,尽管效果并不理想。(以上史实见《三国志?姜维传》)

又说,刺客郭循原先是被姜维俘虏的魏将,姜维很器重他。“(公元252年)初,汉姜维寇西平,获中郎将郭循,汉人以为左将军。”(《资治通鉴?卷七十五》),一个俘虏,如果没有背景,怎么会升迁得这么快?费祎当政时,姜维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仅次于他,貌似只有他有资格替郭循说话。

此外,据说郭循有前科:他降蜀后被封为左将军,打算密谋刺杀后主刘禅,刘禅生日时,“且拜且前,为左右所遏,事辄不果”。想浑水摸鱼,图穷匕见,刘禅早防备着呢,直接给制止了:“爱卿,你还是离我远点吧,这是不合规矩的呀。”(《资治通鉴?卷七十五》)。

不过,按照现代刑侦理论,以上证据整合在一起,拼凑痕迹过重。史书做的都是罗列史实,只有“阴谋论者”才会用厚黑之术做出极致分析。的确,从费祎对姜维的诸多限制看,姜维具备了一定得杀人动机,但其后的两条证据,则破绽百出:姜维是武将出身,手下亲近武士有的是,用得着收买一个降将来行刺吗?郭循密谋行刺刘禅,被制止后为何没有绳之以法?就算刘禅昏庸,诸多朝臣不至于放任一个危险分子在政府内部做事吧?综上所述,这些“蜻蜓点水”似的证据,似乎只在掩盖一个问题:大家都在为费祎的死找个合理的解释。

这么来看,费祎遇刺与私人阴谋论也扯不上关系。

那么,唯一剩下的可能就是,这次刺杀行动是一次没有目的,误打误撞的行为。郭循只是曹魏的一个小角色,心态极端,被迫降蜀后,期待干一件大事以后好有回归的资本,于是刘禅、费祎都成了他的目标,刚开始郭循的目标很可能是姜维,后来发现姜维不好对付,便瞄向了刘禅,不过那是皇帝,近卫森严。于是,为人落拓、放荡不羁的费祎成了靶子。

在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的迎春茶话会上,郭循以左将军的身份参加了本次活动,看准机会,干掉了费祎。自己估计也是当场毙命。

世人皆替费祎的死惋惜,但了解费祎的人知道他早晚要出事,郭循不过是在一个恰当的时间出现而已。蜀汉大将张嶷曾劝过费祎:“昔日岑彭率师,来歙杖节,然皆见害于刺客,如今明将军位尊权重,应宜鉴知前事,稍为警惕。”(《三国志?张嶷传》)来歙、岑彭都是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手下的重臣,在讨伐公孙述的时候,先后遇刺身亡,究其原因,无外乎是过于放松,缺乏警惕。张嶷是费祎遇害后一年病故的,当他看到自己一语成谶时,不知作何感想。

这里,我们可以从费祎的死中总结出三条铁律:一、自律还要律人,日常管理工作不能放松;二、办公场合,制度规矩不能忽视,与下属保持适当距离;三、做“潇洒哥”,要恰到好处,性情要真切,偶尔的伪装也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