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十载夫妻两世情
28265600000182

第182章 焉能完美

“二哥的事,我想等抗战结束后再告诉爸妈。你说好吗?”午后的阳光透过玻璃,落到文慈憔悴清瘦的脸上。她和丈夫商量。“好。”他回答。文慈知道的用不了两年,就会胜利。到时再告诉父母,他们可能会好点。

然而,她望着一身枪眼的丈夫。更加担心起来。因为还有一场战争在等着他和他的战友同袍。和这场战争相比,那是一场让人更加难过的战争,没有了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有的只是无奈和痛心。

在文慈精心照料下,在孩子们欢快的陪伴下。谢华恢复的很快。期间有不少他的长官同僚部属来看他。文慈自然少不得要应酬。她钱带的不够。又不想丈夫费心。就只有老办法。她随身带着几样首饰。是当年留在娘家的。回花溪时,沈母再次交给了女儿。这回出门文慈就怕钱不够花,于是就带了来。物价飞涨,就她那些首饰当的钱,也不够花几日的。

文爱来了。她知道谢华没死,自然是高兴的。又听说文慈在桂林就忙从南宁赶来。“没搞清楚,就乱写。”“吓死人了!”她一见到文慈就骂了她的同行一通。

“姐,二哥他”文慈吞吞吐吐的将文谦的事情告诉了姐姐。文爱先是满脸的不相信。然后就大哭起来只说“怎么办?”虽说是久经生死场,但面对至亲的忽然离去谁又受得了?“他连婚都还没结。”文爱为弟弟心痛。姐妹两个一起到附近的庙里,为文谦办了场简单的法事。又约定等日后回家,一起告诉父母。

文爱急着要去昆明,第二天就要走。走时给了文慈一笔钱。文慈原本不要。倒不是客气,姐妹之间用不着。只是想着姐姐一个人在外面,处处也要花钱。文爱却说“我每月有工资。上回你姐夫还托人给我送了一笔钱来。”在经济上文爱确实比文慈要宽裕。姐夫家原是缅甸的华侨,家里几代经商,很有些资产。

姐夫素怕姐姐。文慈记得很清楚,那还是他们两个刚结婚的时候,在南京。有一回,姐夫因为和朋友一道出去喝酒回来晚了。文爱气他喝的太多,而且事先又没有告诉她。不许给他开门。当时家里就柳嫂,文慈还有她自己。柳嫂不敢开门。文慈见姐夫叫的“可怜”,要去开门。文爱在窗户边上看看怒气冲天“让他去。看他以后还喝酒?”又命令“不许给他开门。”

等姐姐睡了,文慈悄悄的去给姐夫开门。文慈拉开大门一看,就见他缩在门口。文慈叫了他好几声他才醒。“你姐睡了?”他问。文慈“姐夫,你真是的,就这么睡着。不知道去住旅馆?”她姐夫耸耸肩“不行,要是那样。我明天晚上还回不去。”

是安想再要个儿子,文爱却总要到外面去工作。开始他还据理力争,可是后来就妥协了。他尊重妻子。虽然聚少离多,但感情很好。每次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就会一起去看电影,骑马,打球。刚开始文慈还小,他们就带着她一起去。对于这个姐夫,文慈很满意。她有时都会想,他怎么就那么顺着姐姐?姐夫说“其实你姐挺好的。很会心疼人。跟她在一起挺好。她是个新女性,就是太要强了。不过她终归是个女人。”

都说,姐夫太软弱,其实不是。他始终知道自己是男人,该照顾妻女。他在南京另外买了房子,只是文爱太恋着娘家人。就一直没有搬过去。文慈去看过的那是幢漂亮的花园洋房。两层的小楼,院子里种着芭蕉树。文爱是爱听雨打在芭蕉叶上的声响的。

姐姐对姐夫也不错。有时候会坐很久的车或者是船去看他。每回姐夫总是很感动。

他们也流掉过孩子,当时姐姐哭的很伤心。姐夫原本在香港出差,一听说就赶回了南京。没有责备,要知道文爱当时流产是因为要去采访某个大人物。跟文慈当日流产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是姐夫就是不怨她。还安慰她。文爱后来又要出去工作。他也不阻拦。姐姐的婆婆对此很有意见。可姐夫却说“这就是她。要是循规蹈矩的。那还是她吗?我早就知道她是这样的,可我愿意娶她。她是我自己选的。当然要一起到老,男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再说,有个能干的妻不好么?”他总是这般的回复着别人异样的眼光。

姐姐是幸福的,无论事业还是家庭。沈家两个女儿的婚姻,在亲友中间都是令人艳羡的。文爱文慈这对姐妹,一个现代一个传统。都拥有者各自的爱人,不仅仅是丈夫的,是真正的爱人。很多年后,文慈说“可能这个世界真的不允许完美的存在吧。才有我们姐妹这般的结局。”“不过我们终归都是满足的,我们唯一遗憾的是不可以携手共老。但我们的灵魂是一处的。任凭多少次的生死轮回也分不开。这就够了,要远远胜过那些日夜相伴,但却没有半点爱意的夫妻。”

“姨妈,再见。”三个孩子不停的向船上的文爱挥着手。文爱“再见,你们要乖。等姨妈回来就给你们带玩具来。”诸姑伯叔,犹子比儿。这是沈家的传统。兄弟姐妹的孩子,从来就和自己的孩子一样。

文慈看着姐姐远去。她的心莫名的痛起来。她有着一种很不祥的预感。

谢华的伤还未痊愈。但已经可以下地自由活动。只还不能上前线。重庆来了电报让他去重庆述职。他决定带着妻儿一道前往。

文慈和雪瑶,白琳告别。分手时白琳说她怀孕了。雪瑶,文慈一听特别高兴。文慈结婚六年多已经有三个孩子。雪瑶结婚两年也有了一个一岁的女儿。就是白琳结婚四年有余,如今真的怀上了。她们两个怎么能不为她高兴?白琳“他知道后,高兴坏了,一个人又是笑又是唱的。”雪瑶,文慈“那当然。”

船行江中,两岸江山如画。三个孩子在甲板上特别兴奋。一家人一起远行,这还是头一次。谢华也老高兴,一路上不停的给孩子们讲着故事。让孩子们给他唱歌,背诗听。三个孩子经常在他面前列成一排放声念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不仅谢华和文慈,就是十斤,张扬他们看着也都笑。在孩子们嚷嚷的读书声中,轻舟已过万重山。一家人尽情的享受着这劫后余生的欢乐。然而悲哀的是世间从来不允许有完美。可能残缺的美,更符合世人的审美观?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