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十载夫妻两世情
28265600000117

第117章 从前今日

“汉英夫兄

亲鉴

我回到黔江家中,一切安好。母亲与阿姐都好,待我也很好。兄不必以我母子为念。家中院里的白兰花开的很好,虽已是深秋,依然芳香四溢。可惜不得与君一同见到此番景象。特此,采下些许奉上。

为妻惟有一愿,望我夫君早日平安归来。托口,我一定会去。必定于井边呼唤夫君,到时夫君可要听好。记得按时吃饭,不许抽烟。每日都要早些睡觉。待战事好转,我就带着战东前来看你。望夫君珍重!

妻文慈

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清晨文慈采下几朵白兰花,装进信封里。

在沅江边,文慈将信交给三子“路上小心!到了,别忘发个电报给我。”三子“夫人放心。”

文慈看向阿义和小宝“你们自己保重,天冷了,记得把毛衣穿上。”“嗯”他们低头应着。文慈看看他们笑,知道这俩孩子舍不得她就说“过一阵子。我还会带着战东来看你们。”她拿出些钱放到他们手里,他们不要。

文慈“拿着”。他们两个相互看了一眼。三子“拿着。”他们两个调皮的笑笑接过“谢谢夫人姐姐!”文慈也拿出钱给三子“在路上花。”三子“夫人?”“让你拿着就拿着。”三子只得收好。

“少夫人”张妈上来递上一个很大的布包。文慈递给三子“这里是些沅江的土产。烦你带给他。还有一些点心,你们路上吃。”三子应着接过。

“夫人,再见!”“夫人姐姐,再见!”三子他们在船上同文慈不停的挥着手。文慈“路上小心!”船顺着沅江水往东而去,驶进了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里。

滔滔不绝的沅江水不断的流向天边,流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他就在那里,就在那轮鲜红的太阳里。文慈望着滔滔江水,真恨不得就顺着这江水流到他身边去。她想到这样一首词“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张妈“少夫人,回去吧!”“嗯”文慈将目光从江上天边收了回来。

文慈和张妈走在大街上。有好多人见了张妈就同她打招呼“张妈,这么早?”看到文慈又问“这位是?”张妈“这是我家少夫人。”眼神中不无得意。“哎呀!是吗?少夫人回来了?”“老听谢家大姐说起。还真是漂亮!”张妈应着。文慈笑笑。

文慈走出好远。有好大一群人在她身后议论。一老汉“果然是大丈夫何患无妻。”一中年妇女“就是!这谢家少奶奶可真是年轻漂亮。”一少妇“你们听说没?好像还是南京的大学生。”中年妇女“哦!大学生,在我们这小地方。还真是稀罕。女大学生,我还真是头一次见。你们瞧见没?人家走路都和这里人不一样,那个好看!”她说着就学。众人笑都说“你少丢人了,学得了吗?”

少妇“像是,安城沈家的小姐。她爸爸就是我们县里最后一位举人老爷。”一中年男子感叹“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当年谢家遭了难。刘家人就要退亲。要是晓得谢家还有今日。只怕当年打死刘掌柜,他都不会退婚。”中年妇女笑“可惜,他家药再好,也没得后悔药。”人们听得大笑。

不知道是谁说道“幸好是刘家退了亲。就他们家那女儿。如今的谢师长只怕还不乐意。看看现在的谢家少奶奶,多漂亮,多年轻!还是洋学生。”

中年妇女“难怪,谢家大姐和别人说起她这弟妹。就一脸的得意。说在南京的时候,是洋学堂里出了名的美女。这能上洋学堂的可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个个好看!她说她这个弟妹是美人中的美人。以前还不信,现在看到了,还真是没有吹牛。”

一中年男子“吹什么吹?就凭谢家少爷现在当的那官,什么将,反正我们黔江还没出过这么大官。那眼光能差?就你不吹!”

老汉摸着胡子感叹“男儿当自强,谢师长就是表率。”他们热闹的说着,笑着。别看他们如今这般的夸谢华和谢家,谁知道当年谢家败落时,他们又是怎样看谢家,看谢汉英的?

在那将谢家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其实那些围着谢家的人不一定都是谢家的债主,更多的是来看热闹的。顺便说一句,谢家当年有钱时,也未曾做过什么坏事。)可有过他们的身影?这人啊,锦上添花者众,雪中送炭者寡。

文慈回到谢家。刚一进门,谢兰叫住她“弟妹,你来一下。”文慈不知所谓何事?跟着她到了谢母房里。谢母已经起床,此刻正抱着战东坐在窗前,她手里摇着拨浪鼓不停的逗着她的孙子。

战东望着他的祖母“咯咯”笑着。文慈“妈”。谢母“回来了,他们走了?”文慈“嗯”。谢兰站在床边“弟妹,你过来。”文慈顺从的走到床边。谢兰指指床底“规矩,你懂得。”

文慈一头雾水。谢母明白谢兰的意思忙说“我自己弄好了。”谢兰“什么?”说着就蹲下身去,看看床底很失望的“妈”。

谢母“怎么了?我还没老到动不了。这些小事我自己还做的动。”文慈看的糊里糊涂。

谢兰“话是这么说?您现在做了婆婆,这些事就该让弟妹做。再说您也可以叫张妈做的,怎么能自己做?”

谢母“好了,去吃饭吧。”谢母又看向文慈,目光瞬间变得和蔼“文慈,今天,天气不错。妈等下想带着你和战东到托口去拜祭一下他爷爷。还有老宅的列祖列宗,你也得见见。”

文慈很乐意的点头“好”。谢母很喜欢的“走,我们去吃饭。”文慈搀着婆婆一道走出房门。“哼”谢兰在后面气的只跺脚。谢母回头看她“你去不去?”谢兰“去”。谢母“去,那还站着做什么?”

托口是一个依山临江的村镇,离黔江不远。盛产桐油,旧时有一码头,可以运些桐油,木材到安城,黔江等地。

据说当年有一十九岁的农民起义领袖,兵败于此。最后他本人的头被砍伤,不得不用手托着以防下颌掉到地上。他被官兵追杀至江边,前有沅江后有追兵。

他托着口跳入江中。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将他跳江的地方叫做托口。托口镇到民国时期已有六七百年的的历史。并且于清末民初时,繁华一时。老黑包了条小船,很快的托口那古老的码头便呈现在文慈眼前。

<a href=http://www.*****.c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