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2799800000027

第27章 如日中天(5)

于成龙得知这一情况以后,很是震怒地道:“地方官平日不肯禁赌,养成盗党。及至事犯,把入伙的穷民拿来一例枭斩,于心忍乎?此种罪过,都在地方官身上,只是贪财迷窍,全不思想杀了这些穷人,到阴司底下哪个不嚷闹?终久一命要还一命,远在儿孙近在身。何如打起精神,严禁赌博,稽查贫乏,不知救了多少人的性命。禄位如何不峥嵘?子孙如何不昌大?功德无边,比要银子十分受用,十分放心……”

于成龙对缉盗官吏的升迁问题,也是十分在乎的。清朝对官吏的管理制度是很严厉的,如若不能定期完成对盗匪的抓捕工作,将会面临上级官员的弹劾,最后是要获得朝廷的处分的,处分的后果不是被罚俸,就是降级,甚至是革职和杀头。

于成龙也是从基层做起来的,深知抓捕工作的难度,曾也受过处分,于成龙考虑到这种情况,还斗胆给朝廷上了一封《请宽盗案处分以惜人才疏》,内容基本如下:

1.一府一县只有一位正堂官,他们每天受理的案件无数,这百姓当然不会管这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告到衙门里面来,地方官员刚刚结了一件案子,另一件又接踵而来,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官员们处境也很难,希望朝廷能够体谅。

2.各州县官员,作为当地的父母官,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百姓的利益。自己辖区发生了案情,地方官员往往比谁都要着急,他们也害怕朝廷对他们有所处分,如果朝廷一味的急催,官员们难免会狗急跳墙,胡乱找来一个替死鬼。如果只是一味的降职、调任,只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官员们刚刚有所建树,对当地情况有所了解,又被调往外地,又开始一个新的环境,对官员的成长很不好,政绩也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于成龙建议朝廷只对犯错的官员进行降职处分,但不外调,让他们在原来的位置上将功折罪。

3.朝廷选拔“卓异”是官吏大典,也是朝廷取贤纳良的理想途径。但朝廷还有一项规定,就是官员们有陈年旧案没有破获的,便没有资格竞选。这项规定一开,很有可能会埋没人才,没有破获的案件并不能说明官员无能,也不能说明他们办事不力,很有可能那件没有破获的案件根本就是个无头公案,是个悬案,官员们没有神通,无从查起也是可以理解的,总比个别官员好,为了滥竽充数,将良民屈打成招。于成龙建议朝廷,要根据案件的难度而定,总之,不可一概而论。

4.各衙门负责缉捕的同知、通判等副职,他们的辖地很多达十几二十个县,这些县的缉捕工作都是他们来做,这是直隶州、府。还有一些县级州县的县丞、同知,他们只需要负责一个县的缉捕工作,但是处罚的后果依然是一样,这样对直隶州、府的同知、通判不是很公平。于成龙认为,武官的处分条例,有专汛、兼辖、统辖的区别,以责任的大小决定处罚的轻重,同知、通判的处分,应该沿用武官条例,这样才算公平。

5.道台主要负责监督辖区的捕盗工作,没有完成任务的,按照朝廷有关条例,不仅要罚俸,还要“停其升转”。于成龙认为,这些官员不是京官外放,就是从基层提拔起来的干练之才。分管官员,通常也会失去上升的机会,而且他们中间不乏大量贤能官吏。于成龙建议朝廷,具体负责捕盗的官员,“停其升转”,让其限期破案,是他们不容推脱的。监督缉盗的道台,既然已经罚过俸禄了,就应该“免其停升”。于成龙的这些建议到了康熙皇帝手上,皇帝也和吏部官员进行了讨论,吏部认为于成龙这些都是在强词夺理,没有道理可言,决定驳回。

康熙传下口谕:“朕曾经到直隶一带巡视,发现山海关以西,永平以东,一面临海,一面临边,盗贼无处潜藏,抢劫的案子就比较少。而玉田、丰润、遵化、蓟州、霸州、保定一带,民居稠密,盗贼容易藏身,犯案的就多。现在处分条例定得太严格,恐怕官员和百姓都受牵累,就令九卿官员详细讨论,修改条例。”

于成龙这次上书,康熙皇帝只批准了其中几条:具体承办盗案的官员,超限不及二年者,免于离任;监督缉盗的道员,限满后只罚俸禄,免于停升。其它几条,最终没有得以批复。

四、君臣之交淡如水

于成龙上任直隶巡抚之初,请求面见康熙皇帝,以当面答谢皇恩,但是,被康熙皇帝拒绝了。自从于成龙做了直隶巡抚以后,就有资格直接给康熙皇帝上书了,君臣之间有了书面语言的沟通,两人对彼此也逐渐有所了解。在直隶赈灾过程中,于成龙曾多次向皇帝上奏,基本上都予以批准。其它方面的建议性的奏章,康熙皇帝却只是准奏了一小部分。

于成龙自从和康熙皇帝直接书信来往以后,已慢慢领略到一代圣君的英明之处。康熙皇帝也被于成龙的忠君爱民、廉洁奉公而深深折服。君臣之间,更多的只是公务上的交流,私人生活交流并不多,由于于成龙为官清廉,也没有给皇帝送过什么礼物,却彼此都非常的了解、信任,可谓君臣之交淡如水。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于成龙接到朝廷工部的调令,挑选一万多名劳力迅速入京,到北京郊外的沙河,将已故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孝昭皇后钮钴禄氏的梓宫,迎到皇陵下葬。这项工作重大而轻松,但是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这皇后毕竟是母仪天下的国母,她们的葬礼自然是以国礼对待。

这次入京为皇后办理后事,于成龙也顺带进宫觐见了康熙皇帝。这年的二月,于成龙终于能够入宫见驾,康熙皇帝知道于成龙年老力衰,所以安排的很周到,让于成龙也省了不少力。于成龙见到皇帝以后,行完君臣之礼,便给于成龙看座看茶,君臣二人是一见如故,也难怪,在奏章中两人已非常了解了。

康熙皇帝对于成龙印象最深的是,在黄州府任职期间,单枪匹马招抚刘君孚,这种奋不顾身、舍己为民的精神让康熙皇帝钦佩有加。

便以此事,向于成龙提问道:“朕得爱卿这般贤能,朕已无忧!据说当初在黄州时,爱卿单枪匹马招抚反贼,你是如何办到的?爱卿一介文弱,竟有如此才华,难能可贵!爱卿以一人之力胜过千军万马,足以羞煞那些饱受皇恩的官吏们!”

于成龙也应对自如,道:“微臣只是在宣扬皇上的威德,并没有其他本事!”

于成龙这话一出,康熙皇帝听了,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如饮甘露一般。于成龙倒也很会给皇帝脸上贴金。

康熙皇帝接着又问道:“你手下还有哪些清官?”

于成龙道:“知县谢锡衮、同知何如玉比较清廉。”

康熙皇帝接着再问道:“上次你弹劾知县赵履谦,办事非常得当。”

于成龙道:“赵履谦过而不改,微臣万不得已才弹劾他。”

康熙皇帝嘱咐于成龙道:“为政之道,当知大体,小聪小察,不足为多。且人贵始终一节,尔其勉之。”

康熙皇帝的这段话,有恩威并用的意思。前面委婉的批评了于成龙,小聪小察是基层官员应该具备的。如今已是封疆大吏了,基层官员应有的特性,在封疆大吏身上是不足以表扬的。任何事情,需要从全局考虑,不应在乎细小的得失。后面这句话,很有继续重用于成龙的意思,不知道于成龙是否能够理解康熙皇帝的苦心。不过,后来从京城返回直隶以后,于成龙更是勤勉有加,都这把年纪了,他依然激情不减,都是为了百姓。

于成龙当天离开皇宫之前,康熙皇帝当着身边众臣的面道:“于成龙起家外吏,即以廉明著闻,洊陟巡抚,益励清操。凡在亲戚交游请托者,概行峻拒。所属人员并戚友,间有馈遗,一介不取。朕甚嘉之!知其家计凉薄,特赐内帑银一千两,朕亲乘良马一匹,以示鼓励。”

皇帝给于成龙的赏银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并非户部管理的国库银两,可见康熙皇帝对于成龙的恩宠程度。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二日,翰林院掌院学士库勒纳和一等侍卫对亲,奉旨赶到于成龙在京城临时居住地,将皇上赏赐的一千两内帑白银和鞍鞯齐全的御乘良马,正式颁赐给于成龙。二月十八日,大学士纳兰明珠和库勒纳、对亲等人,将康熙皇帝亲撰亲书的诗卷,颁赐给于成龙。

康熙皇帝为于成龙撰写的是一首五言诗,内容如下:

自昔崇廉治,勤思吏道澄。

郊圻王化始,销铭重臣膺。

政绩闻留牍,风期素饮冰。

勖哉贞晚节,褒命曰钦承。

在诗的前面还附有序言:

直隶巡抚于成龙秉性淳朴,廉介夙闻,朕心嘉赖。俾典节钺,保厘畿辅。唯能激浊扬清,始终如一。清洁之操,白首弥励。真国家之所重,人所不能也。兹来陛见,爰赐以诗,用示鼓励之义,且以风有位焉。

三月十四日,于成龙如期完成了迁葬皇后的任务。就连皇帝恩赐给他的一千两纹银,最后都捐给了直隶灾民。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皇帝深入到直隶省各地视察灾情,闲暇之余,还带着随从、亲信们四处打猎,皇帝打回来一大批猎物,并派人送至于成龙处,并同意于成龙带直隶百官来到皇帝的行宫见驾。

最后,于成龙将皇帝恩赐的猎物,分发给直隶文武官员,让他们都能沾上皇恩,以后便能更好的为国出力。分完御赐之物后,于成龙便率领直隶守道参议董秉忠、巡道佥事吴元莱、保定营参将张玉麒赶到康熙皇帝所在雄县行殿见驾。

于成龙等人向皇帝汇报完灾情以后,皇帝便宴请他们吃了一顿御宴。于成龙个人还得到了皇帝的一壶奶酒,是皇帝赏赐给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