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大清第一廉吏于成龙传
2799800000015

第15章 名声大震(3)

现在好了,康熙皇帝主动提出来削藩,要对他们进行措施,削弱他们的权力,是清朝先对不起他们的,这下起兵就算是名正言顺了,相信没有人会再说什么。三个藩王的暴露了蓄谋已久的谋反之心,开始在领地上调兵遣将、蠢蠢欲动了。吴三桂谋反之心已基本上可以确定,他也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杀害了朝廷官员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将矛头指向朝廷。

吴三桂一路攻州克县,包括湖南、四川的很多城池都在吴三桂的掌握之下,并且有很多当地官员已经开城投降。从吴三桂起事到被彻底剿灭,历时八年,于成龙正是在这样一个战乱的环境下为官,可想而知能好过吗?而福建全省又都在靖南王耿精忠的掌控之下。所以,于成龙在执政过程中肯定是有阻碍的。

基本上可以认定,于成龙在三藩之乱爆发的这段时间里异常的幸苦,算得上是漂泊不定,四处奔走安抚,总之,没少吃苦。很多时候他都被朝廷临危受命,临危受命当然也是对他的一种信任,正是这种信任才让他身心疲惫,为了顺利的完成朝廷派给他的使命,他甚至多次立下军令状。

就在三藩之乱爆发的康熙十三年(1674),于成龙已经年近花甲,可以说人生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这么大的年纪,体力也自然逐渐衰老,但是,工作依然要做,而且不能有半点马虎,更不能出错。吴三桂等三个藩王造反,很多城池都被他们攻陷,于成龙身为朝廷命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是在深受战乱之苦的南方为官,他这几年的任务,主要是为前方将士铺路搭桥,做好后应,这叫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旦有什么紧急任务都会临危受命派给于成龙,于公是个做什么事情都十分认真的人,朝廷派给他的每一项任务,他都按时按量的完成,从来不曾有过半点差池。

就因为他的认真劲儿,同僚们嫉妒她、看好他,上司更是对他欣赏有加。但凡有什么艰巨而重大的任务便会毫不犹豫的派给于成龙,于成龙因此承受的压力很大,他是个完美主义者,对于任何事情他都喜欢事事亲为,他的人生从来没有留下败笔,入仕这么多年,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但是,没有出现过意外,更没有留下任何遗憾。

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于成龙顺利的完成了黄州知府托付给他的“入觐”任务,从京城返回黄州。本来于成龙已经升任为福建省建宁府的知府,然而,就在当年的三月初,于成龙接到了湖广巡抚张朝珍的临时调令,说武昌知府位置现在空缺,让于成龙火速赶往武昌主持全局,管理武昌军政要务。对于朝廷早已下达的新的任命,巡抚张朝珍给朝廷上了一表,要求让于成龙就此留在武昌府做知府,加上目前战争吃紧,各地告急,朝廷也就没有反复的斟酌便答应了。

清朝征收赋税的时间,定在每年的四月份,武昌府地处湖北省,湖北省又靠近湖南,而湖南早已被吴三桂攻陷。因此,武昌府边上经常受到一些流寇骚动,小规模的战役都是不少发生。每年到收赋税的时候,都是老百姓最痛苦的事情,尤其是在灾荒之年和这样的战乱之年。由于发生战乱,百姓很多流离失所,没有经济来源,湖广省这一年的赋税,各地官员们都有不同的意见,究竟是“开征”,还是“缓征”大家都在讨论这个问题。

坚持缓征的于成龙,随即给上面上了一份提议《为武昌各属请缓征详》,内容主要是介绍了武昌府下辖的各州、县实际情况。于成龙这个提议,还是相当明智,民以食为天,老百姓都没有吃的,哪里来的钱交税,要是官府强行催缴,结果是会适得其反的。反正横竖都是死,逼急了指不定老百姓会做出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来,甚至还有可能投靠吴三桂。而且现在正逢战乱,官员们都要忙着应战,共拒外敌,哪里来的时间去向百姓讨要税收,到时候真的到了官逼民反的地步,官员们的日子就更加难过了。以此耽误军政大事,那后果比延误收税还要严重,弄不好便拉出去直接砍了。

相反,如果实施“缓征”这一策略,不但能安抚老百姓、收买人心,也能让官员们抽出更多时间去打击造反势力。缓征,只是延缓征收的期限,并不等于免征,待风平浪静、雨过天晴后,还是要如数的上缴。不过,这要比“开征”人道主义多了,老百姓和官员们都有了甜头,这叫一举两得。

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初,于成龙被湖广巡抚张朝珍临危受命,派到武昌府下辖的咸宁、蒲圻两县修造打仗用的桥梁,战争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将士们都在等着于成龙造好桥以便大军通过。并驻守蒲圻县城,以防敌军攻陷。

蒲圻县城是进入湖北省的第一道防线,是鄂省的门户,一旦蒲圻被破,那么湖北全省都将危在旦夕,所以,于成龙的压力很大。周边的很多城池已经被吴三桂等敌军攻克,要是蒲圻失守,那么于成龙便难辞其咎,弄不好还是杀头大罪。朝廷派给于成龙造桥的任务,仅仅只限于三天,三天后不能完成便是死罪,并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要造好一座桥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桥梁工程师也不可能在三天内造成一座桥,这个任务无疑是艰巨的,而且人力有限。三天时间要想造成一座桥,唯一的可能只有不眠不休,加班加点,日夜赶工,才能有胜算。于成龙迅速的召集周边可靠的捕快、衙役,还有一些年轻力壮的仁人志士来打下手,虽然于成龙身为武昌府的知府,手下还是有不少的兵丁,但是,这个时候正处于战乱,很多兵士都已经派出去应战了,留在于成龙身边修桥的兵丁并不多,也就那么几百人。各衙门也实在是抽不出来人帮助修建桥梁。于成龙对修建桥梁的兵丁以及工人实行轮休制,白天一部分人赶工,一部分人睡觉,到了晚上白天睡觉的那批工人就加夜班,上白班的人继续休息。这样的轮休制使桥梁在三天之内顺利完工,这些都在于于成龙平日里做事一丝不苟,对修建桥梁一事更是一鼓作气。

一座临时军用桥很快就都搭建好了,不料,大军正从桥上通过的时候,突然天降暴雨、河水猛涨,一座临时搭建起来的桥梁很快就被冲垮了。很多士兵从桥上跌落河中被冲走,淹死了。

听闻桥梁被洪水冲垮,于成龙是五内俱焚,对天喊道:“天要亡我啊!”

最后,桥梁被冲垮,大军不能顺利渡河,统兵将军立刻发文给巡抚张朝珍,要求张朝珍严惩于成龙督造桥梁不力之罪。于成龙将情况如实的汇报给了张朝珍,张朝珍鉴于是天灾,不怪于成龙,况且他桥梁本来已经都打造好了,这次洪水是该地区几十年不见的罕见水灾,就算桥梁再结实也不可能抵挡得住洪水的冲毁。

张朝珍一向是很器重于成龙的,对于成龙的话是深信不疑,两人见面一般都以“公”字相称,于公或张公,可见两人交情匪浅,而且对彼此尊敬有加。但是,交情归交情,这一码归一码,于成龙确实犯了失职之罪,就算张朝珍不将此事上报给朝廷,也有会别人这样做的,况且于成龙为了一宗案子曾经得罪过军中统帅,他肯定会拿于成龙说事,告到皇帝那去。

果然应验了,没过多久,皇帝的圣旨就下来了,罢了于成龙武昌知府一职,这样的处罚结果要比杀了于成龙还要痛苦,对于于公来说,他宁愿被砍头,也不希望被罢官,入仕这么多年,为朝廷贡献这么多,哪能这么一朝就化为泡影。他活着不能为民请命,还不如死了的好。而且这也是他入仕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受到惩罚,要他情何以堪啊!心情很糟糕,整日借酒消愁。尽管于成龙被罢官,但是,他对老百姓的恩威都还在,他虽然不再是武昌府的知府,但是,在老百姓的心里,于成龙就是他们武昌府的知府,而且于成龙曾经在多处为官,所到之处皆有政声,老百姓对他也是感恩戴德,对他拥护有加。

就在“三藩”之乱爆发后不久,很多地方被沦陷,百姓陷入到水深火热当中。老百姓走投无路,很多都开始祸乱人间、占山为王,就连于成龙曾经待过的黄州府这次也是匪寇猖獗,都想趁着乱世,分一杯羹,落得一席之地。黄州地面上的匪寇当时既然乘乱聚集了几十万人,朝廷对此也感到相当的棘手。“三藩”之乱尚没有得到平息,这地方又开始出现匪患了,打仗的兵丁尚不足调遣,哪里还能分兵来攻打匪寇呢。

于是,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又落在于成龙的身上了,张朝珍认为,于成龙现在虽然不是黄州府的同知,但是,他对黄州百姓有恩,于成龙的精神、恩威尚留在黄州百姓的心里。也只有于成龙能当此重任,换做任何人都难以胜任,当张朝珍询问于成龙要征调多少兵丁时,于成龙说他不要一兵一卒,只是带上两个下人即可,于成龙的意思很清楚,他是要只身前往,以身犯险。正因为这样,后来的黄州剿匪,于成龙立下了赫赫战功,以一人之力,平息了黄州几十万的匪患叛乱。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寡敌众的战争倒是见到不少,但是,像于成龙这般以一己之力荡平几十万匪患的例子,还是史无前例,是空前的。捷报很快就到了康熙皇帝那里,对于成龙是赞赏有加,再一次充分肯定了于成龙的能力,于成龙立下如此大功,可谓是名声大震。君之名,天下人尽人皆知!

三、黄州东山平叛

受“三藩”之乱的影响,很多百姓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生产、生活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社会秩序变的异常的混乱。

由于很多老百姓没有吃的,或者家中亲人被叛军所杀、所侮辱,最后被迫走上梁山做了好汉。立誓扬言要杀回来替死去的亲人报仇泄恨,然而,这部分人的本性并不坏,而是受到了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的煽风点火,被这些坏人利用,最后才开始为非作歹。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完全自愿的,家里没有一人伤亡,最后也上山做了土匪,这部分人是心怀鬼胎,想侥幸在这乱世之中谋的一席地位,不用劳作,做个打家劫舍的山大王。反正朝廷现在也在对叛军用兵,所以,即便是做了土匪,朝廷也无法分心出来对付他们,况且叛军比土匪更加急于剿灭。很多人都抱着这样一个侥幸心理,趁着乱世来个顺手牵羊,该抢的抢,该拿的拿,黄州地面一时间变的很混乱。

早已在黄州潜伏、盘踞了多年的秘密组织“蕲黄四十八寨”,也开始有所行动了,他们在黄州已经开始秘密的进行着反清复明的筹划工作,并调兵遣将,开始蠢蠢欲动了。

在这支起义军中,有个专门的军师叫做黄金龙。此人祖籍河南,着装似道士,对于外界一致称他是天神派下来辅助起义军打江山的,并随身携带这上天赐给他的天书和宝剑,专门用来斩妖除魔的,以此进行招摇撞骗。他立志要帮助明朝皇室收复河山,反清复明。对于黄金龙天神的来历,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是深信不疑,恰恰又是处在清朝,一个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老百姓因为迷信,自然是很容易受其蛊惑。

自古以来,很多起义军在密谋造反之前,都先给自己立个牌坊,让自己的起义军队名正言顺替天行道,三国时期的刘备称自个为汉皇后裔,还有后来的天平天国起义,洪秀全不也改信了拜上帝教嘛,还称自己是什么上帝的儿子,这样做目的是蛊惑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让他们跟着自己起义造反。黄金龙称自己为天神,想必用意也在于此吧。

而这支起义军的首领叫刘启祯,字君孚,人称刘君孚,麻城人。此人实为不折不扣的反清份子,起名“启祯”暗含“天启崇祯”之意,字“君孚”也有“不忘故君”之意。他只是这“蕲黄四十八寨”秘密匪首之一,他在民间很有威望,当地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以说是一呼百应。此人本性并不坏,于成龙以前在黄州同知任上还重用过他,想必要不是这可恨的“三藩”之乱,也不会落草为寇。

黄金龙和刘君孚交往密切,可能在于二人志同道合。而且,黄金龙也因此成为刘君孚家中的常客。吴三桂倒也老谋深算,很会打如意算盘,因地制宜、知人善用,他知道黄州一带早已暗藏反清势力,也曾听说过刘君孚这帮人的手段和威望。于是就差人秘密前往刘君孚等人的据点进行游说,希望他们能够投靠平西王帐下,为其效命,他日必有高官厚禄。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吴三桂以名利和地位诱惑这些土匪,他们哪能不动心。刘君孚当然是个有头脑的人,自然是不吃吴三桂这套,更不会为他所惑。兔死狗烹的道理,他还是懂的,要是真到了那一天,吴三桂做了皇帝还能用他们嘛,自古以来只有打江山的没有坐江山的,只能是同患难、共生死,但是做不到有福同享。

尽管刘君孚不归顺和效忠吴三桂,但他知道这是个绝佳时机,现在正是战乱之时,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也只有乘乱才有可能反清复明。刘君孚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和黄金龙秘密联络各地起义军首领,希望把所有首领、寨主的力量团结起来,集中在一起,一定会有所成就,会对朝廷造成威胁,起到震慑作用。刘君孚的计划倒是很成功,这些起义军都成立了盟军,组成一支庞大的叛军力量,叛军数量既然多达十几万。

康熙十三年(1674)七月,由刘君孚为首的起义力量正式拉开。麻城知县并不了解,此事的严重性,只是按照上级的要求,秘密追查那些被吴三桂收买了的人,一旦有被怀疑的对象便会被抓回去严加审问。遇上乱世,人们都不在理性了,县令大人也是一样,如今是全国进入到警报状态,各地都在派兵平叛,再加上这农民军也参与其中进行起义,各地基层官员是手忙脚乱,叛军还没有攻到这里来,他们就已经自乱阵脚了。半点马虎不得,稍有差池便会被问罪。尽管如此,便有很多错抓或漏抓的人,还有些乡绅土豪以此有了公报私仇的借口,他们为了泄恨,往往会举报一些无辜的人说是吴三桂的眼线或者卧底,让官府出面抓他们,来个借刀杀人,官府也顾不得查,乱世之中无辜枉死之人倒是不少,他们的宗旨是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漏网一人。梁子越结越深,矛盾不断加大,社会是乱上加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