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兴衰史,就像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舞台。那些叱咤风云的英雄,奢靡误国的皇帝,忠烈报国的臣子,恩宠有加的嫔妃,哀怨凄婉的宫女,宦官执政的畸形政治与党争、即位之争,无不体现了封建王朝的腐朽与没落,甚或让国人心酸和痛感耻辱。这是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历史,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学习与重温它,是让我们懂得,它是有迹可循的,衰落-奋起-兴盛-衰落;一个又一个重复的周期推动了历史的进展,人民创造了历史,而主使历史进程的上层建筑所导演的一出出演绎,给人们带来了一个个沉重的思索。
明朝十三陵墓主简介
明十三陵长陵墓主-朱棣
葬在长陵的墓主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生于1360年。在1370年十岁时被封为燕王;1380年,二十岁的朱棣就藩北京节制北方兵马,他有勇有谋,在与北方进犯的鞑靼征战中获取了丰富的作战经验。1398年,朱元璋去世,按其旨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即建文皇帝。为减少兵权在握的诸王对朝廷的威胁,他采纳了兵部尚书齐秦、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建议,立意削藩。继位后一年中先后削除了周、湘、齐、代、岷五个亲王的爵位。朱棣见削藩就要轮到他的头上,一面装病在身,一面招兵买马,加紧训练,准备起事;后被告发。建文帝下令削夺燕王爵位,不损其命,缉捕回京。他责令北京布政史和都指挥使率兵包围了燕王府,朱棣诈降将张、谢二位都统骗入王府杀死,亲率800亲兵杀出王府,使围军就范,随即迅速攻克并占领九门,很快掌握了北京城。他上书建文帝,说齐秦、黄子澄是奸臣,他要尊祖训为朝廷铲除奸臣清君侧,打起靖难大旗,举兵南下,激战四年,攻克南京,在群臣的拥戴下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朱棣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持编纂了明《永乐大典》;注重对外的文化经济交流,组织庞大船队派太监郑和六下西洋,进行贸易与文化交流,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加深,为中国航海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史说他是政变篡位,我认为在政治舞台上没有对与错,谁能治国安邦智慧超人就应该主宰世界,在一个历史时期推动历史的进程。比起建文帝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帝王。继位后,为避免藩王间争位引发战乱,继续削藩,将北方诸王迁至南方并解除其兵权,独揽军政大权,从而稳定了政局。他看重了北京背山临海、攻守相宜的地理环境,于继位十九年后的1421年,毅然迁都北京。把北京变成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遏制了北方民族强悍的入侵,同时也加强了北部边区的军事防御。
明十三陵献陵墓主-朱高炽
仁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1378年生于安徽凤阳,1395年17岁时册立为为燕王世子。1404年被称帝两年的朱棣立为太子;1424年47岁时继皇帝位,年号洪熙;继位的第二年1425年逝于故宫的钦安殿,享年48岁。
燕王在北京就藩时,儿子朱高炽寄养在爷爷朱元璋身边。被册封为世子不久,朱元璋命他与秦、晋、周三世子分别检阅武士。其它三位世子很快检阅完毕,唯独他回来很晚,太祖问他晚归原因。他说:清早很冷,士兵们还没吃完早饭,我等他们吃完饭才检阅,所以回来晚了。朱元璋命他与几位世子分阅大臣们的奏章,他向朱元璋禀报的都是与军民利益相关的大事,奏章中的错字从不挑剔。朱元璋拿着奏章对他说:“孩子,你疏忽了,这几处毛病你怎末没有看出来?”他回答说:“孙儿没有疏忽,这不过是小毛病,不足以渎天听。”朱元璋又问:“尧、汤时水灾严重,老百姓靠什麽生活?”他回答说:“靠圣明天子的恤民之政”太祖听了十分高兴,言之:“孙儿有君人之识也。”按照朱高炽的过人能力,朱元璋该把权力继位与他,但封建王朝机械的继承制难以达成,如此也就酿就了昏君执政不论才学的弊端。
仁宗当了皇帝后,任用贤臣,虚心纳谏。它将刻有“绳愆纠缪”的银章赐与忠义之臣,凡朝廷处事失当,可直谏奏报,加盖此章,密封后转达皇上。
仁宗关心百姓疾苦,建议对民间灾情近期相报,不得延误。同时规定,受灾地区的官员如不为受灾百姓申请赈济就予治罪。一次,他听说山东、淮徐一带受灾,老百姓吃不上饭,地方官照征夏税,就招大学士扬士奇草诏,免征夏税及秋粮的一半。扬士奇提议通告工、户两部。仁宗说:“救民之穷,如救人于水火之中,不得迟疑,如再让户、工两部商议,他们顾虑国用不足定会议论不决。”说着,命太监取来笔墨就地草诏,盖上印玺即刻付诸实施。
仁宗在位期间,政策开明,勤政务实,重用贤臣,实不枉一带贤帝之后,史书评价他: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如果他能多在位几年,政绩可与汉代的文、景二帝相比。皇宫的禁锢生活毁了一代人的身体,明朝历代皇帝能长寿的不多,如此也难以使一届政绩斐然的皇帝很好的延续,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明十三陵景陵墓主-朱瞻基
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1399年建文帝在位时出生于燕王府。1411年朱棣在位九年时立为皇太孙,1424年仁宗继位后,立为皇太子。1425年继皇帝位。年号宣德,1435年逝于干清宫,在位11年,享年37岁。
宣宗继往开来,修养民息,一遇灾荒即下诏开仓济民,减免灾区田赋。他亲撰《织妇词》赐与朝臣,作画赋词悬于宫中,教育内外朝臣了解农家的艰辛。对此,他对朝臣们说:并不是朕好为词章,借以炫耀,而是因为农桑宴是衣食之本,所以才作为诗歌.经常使人传颂,不致忘记,让众皇妃、皇子知道百姓的艰辛。史载,宣宗有一次到昌平郊外与农民交谈,并接过农民手中的犁推了三下,感叹着说:“朕只推了三下,已不胜劳累,更何况长年累月这样劳作呢!”又作《耕夫记》一篇,激励大臣与自己。
继位不久,锦衣卫指挥钟法保,建议派人到广东采珠,宣宗呵斥说:“此乃扰民以求利”将它关入监狱。工部奏请宫中御用物品需到民间采买,宣宗说:“汉文帝服御帷帐无文绣,史称恭俭。朕饮食器用,当从简朴。”遂命从库藏中取用,不在重新购买。
他亲贤臣,远佞悻;重用仁宗朝的忠义老臣。对不称职的官员不论关系远近,一概不用。内阁大学士陈山、张英是他当太子时的身边旧臣,因不称职,宣宗照样将他们调出内阁。
宣宗帝能书善画,精于骑射;他绘制的扇面及书法神韵堪绝,被后人视为精品。1428年,蒙古贵族轻骑骚扰会州,正值宣宗北巡,他亲率3000精兵出喜峰口迎击,在宽河与敌交锋,宣宗张弓搭箭,接连射倒敌三个先锋,并指挥两翼明军奋力出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一遇交战,远望宣宗的黄龙大旗,就跪地请降。
野史记载:明仁宗朱高炽病逝北京时候,朱瞻基正在南京,当日他动身北归,曾听说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明成祖夺皇位的得力战将,后跟明仁宗朱高炽争皇位失利后被封为汉王)要截杀他自立为帝。属下都劝他整顿兵马然后带军队进京迎丧即位。朱瞻基说:“君父在上,谁敢如此胆大妄为?”便轻装简从,日夜兼程赶到北京,当时朱高煦没有料到朱瞻基动作如此迅速,没有等这哥们来得及派人设伏,朱瞻基就已经到达北京。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年号为宣德,是为大明宣宗皇帝,自此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他的后代子孙业便有一位照搬此招的。话说明武宗正德去世没有直系后裔,升天时便立诏书说地方的藩王谁首先到达北京奔丧的便立谁为皇帝,嘉靖皇帝(他当时时封在湖北的藩王,离北京将近1000公里)他轻装简从,迅雷不及掩耳,从湖北跑到北京奔丧后即位为皇帝,年号嘉靖,那些离北京近的藩王以为胜券在握(比那些远处的藩王能先得到准确消息,路程业近),整天与地方官员庆祝,等他们到北京了,群臣已经立嘉靖为皇帝。(野史仅为参照不可当真)
宣宗与他的父亲仁宗,治国有方。用人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恭俭勤政,使得两朝国泰民安,宫银、粮储充实,边疆稳定,堪称盛世。史书赞誉两朝统治为“仁宣致治”。
明十三陵裕陵墓主-朱祁镇
“土木之变”失皇权。“夺门之变”两度复皇位,杀忠臣宠佞悻日渐腐败,枉施仁心,摈除殉葬制宫人称道。
朱祁镇是宣宗长子。1427年出生,翌年立为太子,1435年九岁继皇帝位,翌年改年号为正统。
英宗年幼,太皇太后过问政事,她通达贤明,委政三扬老臣主理朝中大事,并约束内官避政。政务祥和,政局稳定,蔚然可观。
后来太皇太后年老多病,疏问政事,扬荣病故,扬士奇因儿子被言官所纠托病不出,只有扬溥一人在阁年老势单,余大臣均资历较浅。司礼监太监王振侍宠得势,控制了朝政。1442-1443年太皇太后张氏与前朝重臣扬士奇先后病故,王振更加肆无忌惮,把持总揽了朝廷大权。1449年(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刺部诱胁其它部落大举南犯,。瓦刺太师同时率兵攻打大同。王振劝英宗御驾亲征,兵部、吏部及百官劝谏,英宗不予采纳。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英宗率京营50万人御驾亲征,途中,大臣一再劝阻英宗返驾回京,王振侍驾不听。先锋与瓦刺交战一败涂地溃不成军,英宗惊慌失措又没有作战经验,班师回京途中走了很多弯路,往返迂回二十余天人困马乏。到达延庆城二十余里的土木堡,瓦刺军于第二天赶到,将土木堡团团围住,明军士气低落加之指挥无方,几十万大军全部被歼;英宗也成了瓦刺俘虏。护卫将军樊忠,愤怒的举起铁锤将王振打死。史称为“土木之变”。
瓦刺军趁胜追击直逼北京城下,八月十七日皇太后孙氏下诏,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命英宗弟朱祁玉监国,总理朝政。九月廷臣议定呈皇太后同意,朱祁玉继皇帝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
改年号景泰。
景泰帝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合理的布置了北京的城防。于谦奉命亲自指挥,军民同仇敌忾,打败了攻到北京城的瓦刺军,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瓦刺太师也先,见攻城无望,原想以英宗为人质,索要赔款,见明朝又立新帝无计可施,于翌年将英宗释放。
英宗回京后,名义上还是太上皇,实被幽禁南宫,时时都被监视之中不能预政;景泰帝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己之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朱见济夭亡,景泰帝也在1456年得了重病。武清侯石亨见景泰帝病危,就与宫中旧臣商议,在扬善、曹吉祥、许彬、徐有贞等众臣的策划下,密谋迎立英宗复位。
1457年年初,边关有警报,英宗乔装在众旧臣簇拥下,以增加皇城守备为名,带领家兵混同守备官军来到皇城。正好景泰帝第二天临朝,大门开的很早,他们顺利进入皇城。黎明,到达南宫,南宫门禁锢;徐有贞命军士用巨木撞击宫门,同时命勇士翻墙而入,里外同时凿墙破门,打开宫门后,众人扶英宗上辇,疾奔皇宫而去,东华门守备阻拦,英宗大呼:“我太上皇也”,守备不敢阻拦遂夺门而入。进入奉天殿后,英宗登上御座,鸣钟击鼓召见百官。此时,混进宫内的家兵已控制宫内入口,并包围了景泰寝宫,家兵列队持利刃站于宫中。在殿前等候景泰帝上朝的群臣,听到殿内一片喧哗,稍倾徐有贞突然走出殿外,对大臣们高声喊道:“太上皇复位矣,招百官见驾,敢违者立斩!”催百官入贺。百官见势去无奈,入殿朝拜。英宗再次登上皇位。史称此次宫变为“夺门之变”,亦称“南宫之变”。
英宗复辟后,重更年号为“天顺”。所以历史上英宗享有两个年号。他废景泰帝为王令其迁居宫外。英宗下令杀害了抗击瓦刺有功的于谦,追继王振官爵,以香木雕像,招魂重以厚葬。英宗恶贤纳奸,政治逐渐走向腐败。
英宗再次继位八年后与于1464年(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日)去世,临终前下诏废除殉葬制度,倒是做了一件明朝历史上殡葬改革的第一件大好事。
明十三陵茂陵墓主-朱见深
宪宗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初名朱见浚。1447年出生。1449年立为太子,(土木之变)后被废为沂王,(夺门之变)后复立太子位;改名朱见深,1464年17岁时继皇帝位,在位23年,1487年逝世,享年41岁,葬于茂陵。
这位被废复立又继皇位的朱见深,不计前嫌恢复了叔叔景泰帝号,为于谦等景泰老臣平反昭雪,颇有宽厚为怀的帝王风范,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在从政后期失误颇多。
官员升任按律需经科考、殿试,按才录用;任用官员需经吏部审定上奏皇帝批准,方可任职。宪宗打破常规,意定即传旨授官,史称“传奉官”,一次最多达上百名,其中未经科考,直接任命的官员中仅僧道就有上千名之多,由此助长了官场营私舞弊、贩卖官爵的现象蔓延。用人不当官员良莠不齐,导致了官场的腐败。
1464年,宪宗把抄没太监曹吉祥的田庄收归皇宫。从此在明代历史上出现了“皇庄”。纪事中齐庄上言:“天子以四海为家,何必与民争利?”宪宗不听其谏,依然处之。上行下效皇亲国戚贵族豪强纷纷以各种手段强占民田,土地高度集中使农人无地可耕,直接影响了民生民计,农业发展受到很大影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为了加强****统治,宪宗下令增设“西厂”特务机构,太监汪直任提督。汪直阴险狡诈,作恶多端,他微服私访,排除异己,制造冤狱,残害正直的文武官员。在汪直的控制之下,西厂迅速扩充,军士编制比东厂还多,势力在锦衣卫之上。当时东厂、西厂、锦衣卫以皇家侦探自居,势力所至,上至亲王、大臣府第,下至乡村茅屋小店,随意诬陷栽赃重刑逼供,生杀玩于掌骨,朝野上下,人人自危。
大学士商辂、兵部尚书项忠上书弹劾汪直罪责,宪宗勉强同意解散西厂,但不久又恢复。厂、卫沟通,为非作歹京城内外一片恐怖气氛。商辂等一批正直的大臣不忍朝中腐败,又劝谏无效只好辞官回家。
宪宗在宫内,一直钟情于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万氏宠冠后宫权倾内外,排斥众妃残害皇子,纵佣佞悻宠臣苛敛民财,大量侵吞挥霍库银,朝廷上下一片黑暗,众臣人人切齿敢怒而不敢言。
宪宗不以法治国难以勤政治政,他远疏贤臣,极力推崇佛道之说。江夏僧人继晓善用秘术被授以国师;他诱帝重于佛事,建寺圈地,迫使百户居民迁徒他处,扰民伤财。宪宗一朝,被封为法王、大智能佛、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的西番僧人不可胜举。他们执有宪宗赐予的诏命和金印,服饰等同于诸王,出入如王驾临,前有军士金吾开道,随从数千人。这些人称妖做道,左右朝廷,不务正事,乱政枉法;搞得朝廷上下乌烟瘴气。
宪宗在位23年中,是明王朝政治空前腐败黑暗的时期。
明十三陵泰陵墓主-朱祐樘
拨乱反正,惩治佞悻,摈佛道之弊,任用贤臣,勤政恭检,励精图治,虽有过,但较之前代昏君晓以不同,有“弘治中兴”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