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792200000007

第7章 明帝陵档案(1)

皇帝名字的由来

在人们看来,享有无限权利的皇帝的名字应与众不同,选字考究,寓意至深,而明帝的名字听起来亦很凡俗,这里实际上沿袭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况且,他们的祖先也是土生土长的农人,甚或放过牛,要过饭,经历过同常人一样的生活.

他们的名字依辈份依照五行相生的顺序有固定的偏旁部首。长陵的成祖朱棣,与其兄弟们的一样,都是“木”字旁。五行相生相克,木生火,所以,朱棣的长子,献陵的仁宗朱高炽的名字最后一字带火字旁。火生土,景陵的皇帝宣宗朱瞻基系仁宗的长子,最后一字为土字底。土生金,裕陵的皇帝英宗朱祁镇系宣宗的长子,名字的最后一字带金字旁。金生水,茂陵的皇帝宪宗朱见深为英宗长子,名字的最后一字为三点水。水生木,葬在泰陵的皇帝宪宗朱佑樘为宪宗的三子,名字的最后一字又为木字旁。葬在康陵的武宗朱厚照,照字下的四点,古时为火字底。永陵的世宗朱厚熜,是武宗的堂弟,与武宗平辈,故其名的最后一字也带火字旁。葬在昭陵的穆宗朱载垕,世宗三子,其名带土字底,葬在定陵的神宗朱翊钧,穆宗三子,其名也带金字旁。金生水,庆陵的光宗朱长洛,神宗长子,其名带三点水。水生木,德陵的熹宗朱由校,光宗长子,其名带木字旁,思陵的崇祯帝朱由检光宗的五子,与熹宗同辈,亦尊父名同样带木字旁。

成祖而后各帝名字中间一字依次取“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诸字。

葬在十三陵皇帝的名字,之所以遵照这个规律,是朱元璋在世时立下的规矩,凡东宫亲王位下,各拟20个字,作为子孙后世名字中的上一个字。其中东宫位下的20个字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建文皇帝朱允文中间的“允”字就是按照这个规律起的。只可惜朱允文仅作了四年皇帝,就被叔叔朱棣赶下了台,不知所终。

成祖原为燕王,按当时所定的字为“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光猷”。其它各位亲王也有不同的20个字。同时还规定,20世以后,“再照例续添,永为定式”。但成祖以下朱棣仅传了10辈,明朝就灭亡了。朱元璋在世时还规定,东宫亲王子孙后代名字均为双字,名字之尾字“俱用五行偏旁,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府不拘”。十三陵埋葬的各位皇帝的名字最后一字正是按照这一规定起的。

明曾在位皇帝简介

揭秘明十三陵 揭秘明十三陵 揭秘明十三陵 揭秘明十三陵 揭秘明十三陵

大明朝创始人-洪武帝朱元璋(1328-1398.)

享年71岁

在位31年,

年号:洪武

谥号:高皇帝

庙号:太祖,

建都:南京

属相:龙

初婚:25岁

子女:26子,16女

父亲:朱世珍

母亲:陈氏

配偶:马皇后

继承人:朱允炆

陵址:南京孝陵

朱元璋出身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自小务农放牛,十七岁出家,在安徽黄觉寺里做游方僧人七年,他高大威武,长相黝黑貌丑,但在寺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1352年,24岁弃僧从戎,投入到红巾军队伍中,在历次征战中英勇善战,成为首领。率领义军奋战16年于1368年剿灭群雄,推翻元朝,逐步统一中国,建立明王朝。建年号洪武,1375年在南京建都。

在位期间,他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屯田垦荒;制定法典《大明律》,重法制国,严厉打击豪强与贪官污吏,为使权力集中亲政务实,废除了宰相制,中央以下组建六部,实施三司分制,加强了皇权统治。

政权稳定后开始拉党羽,兴党狱,杀了诸多敢谏功臣,封其23位皇子到各地为王,为帝王世袭制奠定基础。皇子所生嫡子留于宫廷,一可作为人质防止诸王作乱,又可在诸孙中以宠置威,使诸皇孙受到良好教育,延续皇权的规制;朱元璋推行文化****,地方荐官实行科举制,八股文科试为其首创,由此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基础。

建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1377-1402)

在位:五年

年号:建文

谥号:未封

庙号:惠帝

属相:蛇

父亲:朱标

母亲:吕妃

初婚:16岁

子女;2子

母亲:吕妃

配偶;马皇后

继承人:无

葬地:不详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长孙,1368年朱元璋崩,朱允炆生父朱标及兄朱雄英亦早逝,他作为朱标次子而继位。建文帝有意结束祖父尚武之风,任用优统文学之士,宽刑省狱,减轻民间赋税;他遵从大臣们的建议,力主集权削藩;先后削除了居于叔辈势力较大的周王、湘王、齐王、代王、岷王五位亲王的爵位。并打算逐一削之。意举集权于中央。燕王朱棣,为朱元璋四子,文韬武略,是诸王中最为强大的,朱元璋在世时也深知他继位不能不会干休,心存芥蒂。朱棣堪比侄子能力,雄心勃勃早有继位之心,继位不成反被削藩孰不可忍,削藩正是刺痛他的野心,当时建文帝正派大军胁迫朱棣就范,不如就此反了,他用巧计将讨将骗进王府,并收募了来剿之余部,以“清君侧”为由,举“靖难”大旗兴兵南下,征战四年攻占南京,朱允文出逃不知去向,可谓死无葬身之地。关于其趋向,民间及史学家有许多说法,为探讨及争论的一大话题。

永乐皇帝朱棣-明代第三帝(1360-1424)

属相:鼠

父亲:朱元璋

初婚:17岁

母亲:马皇后

配偶:徐皇后

继承人:朱高炽

享年65岁

在位:23年

年号:永乐

谥号:文皇帝

庙号:成祖

陵址:北京十三陵长陵

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四子,他锐意进取,勤政务实,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总揽兵权,组建内阁,设立东厂(监督机构),排除异党。迁都北京后,修建故宫,改建北京城的格局;先后五次亲征漠北,解除了元代残余势力,被称为马上皇帝。他远见卓识,重视发展经济,疏导运河,开通了南北漕运,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重文着典,编篡《永乐大典》,派太监郑和六下西洋,(第七次下西洋是明宣宗朱瞻基统治时期)遍布五洲,在历史上开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先河;他重用宦官导致了明中、后期宦官乱政带来的弊端。

洪熙皇帝朱高炽-明第四位皇帝(1378-1425)

属相:马

父亲:朱棣

初婚:18岁

子女:10子,7女

母亲:徐皇后

配偶:张皇后

继承人:朱瞻基

享年:48岁

在位:1年

年号:洪熙

谥号:昭皇帝

庙号:仁宗

陵址:北京十三陵献陵

朱棣的长子,是明代难得的一位好皇帝。在其父南下征战时,他留守北平,以万人之残兵弱将,阻挡了五十万人的进攻,为大军回援创造了时间,挫败了敌人。立为太子后,他奉命监国,裁决政事明智果断,深得民心。他体恤民情参与制定了诸多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继位后,他立意改革,澄清吏治,节俭宫耗,改革酷厉刑罚,合理编备边防守军,赦免了建文诸臣的家眷。整治合理,治国有方,深谋远略。只可惜继位仅一年即因病远离人寰。

宣德皇帝朱瞻基-明代第五帝(1399-1435)

属相:虎

父亲:朱高炽

初婚:20岁

子女:2子,2女

母亲:张皇后

配偶:胡皇后,孙皇后

继承人:朱祁镇

享年37岁

在位:11年

年号:宣德

谥号:章皇帝

庙号:宣宗

陵址:北京十三陵献陵景陵

宣宗秉承父制,意节俭,反奢靡,灾荒之年开仓济困,免收田赋,善解民意。他善于用人,亲贤臣,远佞悻,以才、贤取人。他喜书画,善骑射,文兼武备,经常亲征北巡亲临战役。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书褒称与其父两朝统治为:“仁宣之治”。

正统皇帝朱祁镇-明朝第六帝(1427-1464)

属相:羊

父亲:朱瞻基

初婚:17岁

子女:8子,8女

母亲:孙皇后,一说宫女

配偶:钱皇后

继承人:朱见深

享年:38岁

在位:两次共23年

年号:正统、天顺

谥号:睿皇帝

庙号:英宗

陵址:北京十三陵裕陵

正统皇帝是宣宗朱瞻基的长子,九岁继位。国泰民安承平日久,良臣相左,政局稳定。英宗成年务政后,软弱无能,致使宦官当权乱政,政治走向腐败;群臣勾结宦官,大量兼并土地,民不聊生。1449年被宦官挟持,率军50万亲征,在河北蔚县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史称“土木之变”。翌年被释放,回京后被软禁。1457年,在旧臣策划下发动“夺门之变”,再次登上帝位。

景泰皇帝朱祁玉-明代第七帝(1428-1457)

属相:猴

父亲:朱瞻基

初婚:19岁

子女:1子,1女

母亲:吴贤妃

配偶:汪皇后,杭皇后

享年:29岁

在位:9年

年号:景泰

谥号:景皇帝

庙号:代宗

陵址:北京西郊金山下

景泰帝是英宗朱祁镇的弟弟。1449年,朱祁镇率军亲征,被瓦刺军俘虏,瓦刺挥军进攻北京,为了应付危机,立朱祁玉为景泰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在于谦等主战派大臣的鼎立相助下,击败了瓦刺军的进攻,取得了胜利。比起哥哥他略胜一筹,在位期间,努力治国,重视边防建设,免除田赋,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注重科技文化发展,修建观象台,修编《寰宇通志》做出了重大贡献。英宗被释放后,他不肯还政于英宗,遭朝野非议,1457年,他病重期间,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夺取了皇权,朱祁玉被贬为王,死后被葬在北京的西山。

成化帝朱见深-明代第八帝(1447-1487)

属相:兔

享年:41岁

父亲:朱祁镇

母亲:周贵妃

初婚:18岁

子女:14子,五女

在位:23年

年号:成化

谥号:纯皇帝

庙号:宪宗

配偶:吴皇后、王皇后

继承人:朱(右加衣补旁)樘

陵址:北京十三陵茂陵

成化帝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他继位后,恢复了叔叔景泰帝的帝号,为于谦等忠臣平反,做了一些顺应民意的事。但他持政不利,软弱无能。内廷被大他十七岁的万贵妃操纵,外廷被宦官把持,设特务机构“西厂“由太监汪直任提督,妄设冤狱,滥杀无辜,百官人人自危,君臣失和。自己的儿子均险些被万贵妃害死。国力日趋衰落。当时民间有”只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之说。

弘治皇帝朱祐樘-明代第九帝(1470-1505)

属相:虎

享年:36岁

年号:弘治

庙号:孝宗

父亲:朱见深

母亲:纪淑妃

初婚:19岁

子女:二子,三女

在位:19年

谥号:敬皇帝

配偶:张皇后

继承人:朱厚照

陵址:北京十三陵泰陵

弘治皇帝是朱见深的第三个儿子。在宫外出生,六岁才得以与父相见,其母被万贵妃害死。继位时,国家政务混乱,危机四伏。他立志务政,任用良臣,痛击邪恶,摈除宦官乱政;勤政爱民,力主节俭,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经济得以复苏和发展,使政局得以稳定;他亲政议事,关心下属,被大臣们所推崇;在位期间被史学家称为:“弘治中兴”。

正德皇帝朱后照-明朝第十帝(1491-1521)

属相:猪

父亲:朱祐樘

母亲:张皇后

初婚:16岁

子女:无儿无女

享年:31岁

在位:17年

年号:正德

谥号:毅皇帝

庙号:武宗

继承人:朱厚熜

陵址:北京十三陵康陵

正德朱厚照是朱祐樘的长子。自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贪图安逸的陋习,继位后,他不理朝正,荒淫无道,常年不上朝,修建豹房,沉迷安乐,终日饮酒寻欢;甚至微服出游骚扰民间。纵使宦官独权专断,排斥忠臣。国不安宁,民不聊生,致使农民揭竿而起,三次逼近北京;王臣也亲离众叛。史学家评价正德是明代最为昏庸无道之君。

嘉靖皇帝朱厚熜-明朝第十一帝(1507-1566)

属相:兔

享年:60岁

在位:45年

年号:嘉靖

谥号:肃皇帝

庙号:世宗

父亲:朱祐杬

母亲:蒋氏

初婚:16岁

子女:8子5女

谥号:肃皇帝

配偶:陈皇后、张皇后、方皇后

继位人:朱载垕

陵址:北京十三陵永陵

正德生前无子,死后由堂弟朱厚熜继位;他14岁登基时,宰相扬廷和辅政,扬忠义不阿,力除弊政,朝政为之一新。朱厚熜成年执政后,荒怠政事,任用奸臣严嵩,沉迷道教,竭力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不顾民计民生;致使贪官无肆,军纪松弛,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东南倭寇侵扰,北方鞑靼攻袭,南北边关频频告急。国家安全危在旦夕,使明王朝政权风雨飘摇。嘉靖信奉道教,为求长生不老,服丹药以至死亡。

隆庆皇帝朱载垕十二帝(1537-1572)

属相:鸡

享年:36岁

年号:隆庆

庙号:穆宗

在位:6年

父亲:朱厚熜

母亲:杜康妃

谥号:庄皇帝

配偶;李妃、陈皇后

继承人:朱翊钧

陵址:北京十三陵昭陵

隆庆帝朱载垕是朱厚熜的第三个儿子。继位后,一改沉迷,破除炼丹,缩减营建,倡行节俭,立志兴国。他宽厚仁慈,体恤民情,致力民族团结,加强边疆防御,使国力得以恢复,边疆得以安定。在他的上下两朝中算是一位好皇帝。

万历皇帝朱翊钧-明朝第十三帝《1563-1620》

属相:猪

享年:58岁

在位:48年

年号:万历

庙号:神宗

父亲:朱载垕

母亲:李贵妃

初婚:16岁

子女:8子,10女

谥号:显皇帝

继位人:朱长洛

陵址:北京十三陵定陵

万历皇帝是朱载垕的第三个儿子。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十岁登基,当时的国家大事由内阁大学士张居正主理;此间,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边疆固若。万历亲政后,长期不理朝政,有二十年不上朝之说,他荒淫无度,聚敛钱财,巨资造陵。使宫廷之中党争不断,派别之争盛行;贪官横行妄肆,政治空前腐败,农民抗税起义不断,内忧外患,史学家评论:明朝的灭亡与他的昏庸不无干系,他是明王朝走向衰败执政最长危害最大的祸根。

泰昌皇帝朱长洛-明朝第十四帝(1620)

属相:马

享年:39岁

在位:29天

年号:泰昌

庙号:光宗

父亲:朱翊钧

母亲:王恭妃

初婚:21岁

子女:7子,9女

谥号:贞皇帝

配偶:郭皇后

继位人:朱由校

陵址:北京十三陵庆陵

泰昌皇帝是朱翊钧的长子。万贵妃之子朱常洵未能赢得太子之位,她恨之在心,乘太子体弱生病,以美女相诱,致使泰昌帝朱长洛沉迷女色而伤身,万贵妃授意心腹内医与之口服泻药,继之服以红丸两粒,虚以补之,使之阴阳失和毙命,成了权利之争的牺牲品。登基在位仅29天。

天启皇帝朱由校-明朝第十五帝(1605-1627)

属相:蛇

享年:23岁

在位:7年

年号:天启

庙号:熹宗

父亲:朱长洛

母亲:王选侍

初婚:16岁

子女:3子,2女

谥号:惁皇帝

配偶:张皇后

继位人:朱由检

陵址:北京十三陵德陵

天启皇帝朱由校是朱常洛的长子。整天沉迷于木工建造,不问政事,治国大权由宦官魏忠贤执掌;魏忠贤权倾天下,残酷迫害忠义之臣,祸国殃民。使得国家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不断爆发农民起义;边守松弛,荷兰入侵台湾;清政权攻占东北的辽宁等地,为大明王朝的覆灭增添了浓重的一笔孽债。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第十六帝《1610-1644》

属相:狗

享年:35岁

在位:17年

年号:崇祯

庙号:庄烈愍皇帝

父亲:朱长洛

母亲:刘贤妃

初婚:18岁

子女:7子,6女

谥号:庄烈愍皇帝

配偶:周皇后

继位人:无

陵址:北京十三陵思陵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他恭检勤政,任用贤臣,力图挽救即将崩溃的明王朝。但他的父辈们的荒怠已然促成了不可扭转的定局,狂澜不挽,大势已去。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朱由检见江山无望,悲痛已极,自缢在故宫后景山下的歪脖树上。就此宣告明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