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792200000044

第44章 民俗民情(2)

殿中高悬着历代帝王书赠的匾额,给这座古老的清真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大殿中间门上悬挂着清康熙皇帝诏书(圣旨),右门上方是慈禧太后亲书“灵感昭著”的匾额,左门上悬挂的是光绪皇帝写的“忠输亲上”的匾额,此外还有成亲王、肃亲王书写的匾额。如“奥妙无穷”、“清虚味道”、“造化精微“、“主宰万有”等。还有一把黄绫缠护的“宝座”,是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慈禧太后逃难经西贯市时住在清真寺时坐过的椅子。

从明代清真寺的建立至清代,帝王将相均垂青于这座古寺,这给古寺罩上了神圣的光环,享誉一方。历经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这些诏书、匾额、宝座均毁于战乱、****,留给人们的是无可奈何的遗憾。

庙会风情

古时的昌平,没有商场,没有娱乐场所。人们要从事生产、生活及精神生活的需求,就需要一个购买生活和生产用品的场所,一个消遣娱乐的场所,庙会正是这种需要应运而生的产物。庙会的起始,源于宗教活动,上香时,人群云集,开始有小贩卖些炷香、食品,有钱可赚,对买卖人是一种诱惑,随之摊贩剧增,品种增加,加之艺人的加入,久之就形成了庙会。

昌平的老县治在旧县,始于唐.旧县唐时称白浮图城,建有狄梁公祠、文庙、菩萨庵,史书记载:唐时“狄梁公祠香火特盛。岁四月初一有庙会,二三百里有至者肩摩踵接。”由此得知,缘于白浮图城的建立而有了祠、庵、庙宇。宗教活动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产生了生产资料的交换场所-庙会。随着明王朝皇陵在昌平的建立,拉动了流动人口的增长从而驱动了经济与农业的发展,在唐代至明朝建立的700多年的时间里,作为经济交换手段的产物庙会也就随之兴旺起来。在唐以前庙会的情况无从考证。

昌平庙会的存在自唐、宋、元、明、清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长盛不衰,昌平存在的庙会,主要有县城东关外的关帝庙会、城东南6里的龙山庙会和城西8里的旧县庙会等。

关帝庙会俗称老爷庙会。庙中供奉的是三国时蜀国大将关羽。它位于东关外约二、三百米处,座东朝西,庙门正对瓮城,庙前是一片旷场,山门外有一对石狮,出门南北各有一个旁门,进山门是三层殿堂,殿堂之间,各有一座院落,每座院落南北两侧各有厢房若干间。关帝庙会就在庙前旷场和庙内举办。

明时的昌平,从山西强行迁徙诸多居民,有很多山西富贾趁机在县城置办买卖字号,不少山西人入关做生意在此落脚,他们精于算计,晓以生意经,十分富有;关老爷又是地道的山西人,就连这座关公庙均是他们出资兴建,所以在昌平的经济发展上山西人占有一席之地。到了清代,每逢清军出关作战,都要请山西的富商筹备粮草及作战物资,这也给山西的生意人一个通官的机遇,有很多山西人官商通联,富贾一方。

关帝庙会每年农历五月十一至十三日举行,十三日传说是每年关老爷磨刀的日子,定为正日,最为热闹。每当庙会开始之前,赶庙会的商贩都要提前来选择摊点,搭置棚帐。与此同时,京津等地和本县四方八镇的商贩、文娱团体要把货物和道具运来,做好营业和演出前的准备。商贩设定摊点都有固定的地段,如卖碾磨、碌碡、猪食槽、石臼一类石器的,在城门外路南,卖锄镐锨把、镰铲犁铧、锯刨锉刀铁制农木工具的,仅靠其东;再往东,分为南北两路,南路是卖叉把扫帚、笸箩簸箕、筛子扁担的,接着是卖搭腰套股、龙头嚼环、软屉硬鞍等各种车畜用具的;北路则是卖各种风味食品和清凉饮料。靠近山门是卖雨伞、草帽、扇子、剪子。梳子、镜子、发网、头绳等日用百货和妇女用品的席棚。庙内殿堂主要是卖绢花、鞋样、窗花、丝线的小贩。各层院落是卖儿童玩具的摊点。南北厢房是卖估衣的货位。卖野药的则无固定地点,他们手举托盘庙里庙外的到处兜售。

北路北侧空地是文娱活动场所,其中有跑马戏的、耍铜叉的、练武术的、拉硬弓的、打弹子的、骑洋车的、耍幡的、摔跤的、卖大力丸的、卖刀伤药的、变戏法的、拉洋片的、演杂技的、唱落子大鼓书的、数来宝的、说相声的、演双簧的、耍猴的、还有套圈的、、卖耗子药的、修脚的等等。农历五月中旬,正是黄杏成熟季节,故庙会上卖黄杏的特别多,因此,关帝庙会又称杏秋庙会。

这些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有些已经失传,醉心于现代艺术的年轻人,非但没有见过,有些不知道其内容是什麽,民族的东西虽然古老、落后,但它毕竟是中国文化走过来的历史。

五月十一日清晨,庙内钟声一响,庙会开始。这时。随着四乡八镇的男女老少的陆续到来,各种商贩的叫卖声也越来越高,犹如一首民俗交响曲,在空中回旋。尤其是卖妇女用品和买估衣的,叫卖声更是有腔有调,独具特色,如来自北京隆福寺一家卖梳子的棚铺,就常常这样吆喝:“张公道,老字号,年年来,庙庙到,梳子篦子样样好不打价钱不多要,想打价钱买不了。”卖估衣的,则手提一件旧衣裤,拉着腔调叫道:“这件白布衫,不小也不大,八成新旧没下水哪!不要三毛二,您给两毛八,再减四毛您拿了去吧!”他们的叫卖声既幽默又富音乐性,围观的人群总是越来越多,久久不肯散去。就此机会,他们也就做成了不少买卖。生意人中,有来自北京城的,有来自山西的,有来自河北沧州的,有来自天津的,左近的农人也带来了他们的土特产参与兜售。所以各种腔调的吆喝声也别俱特色。

赶庙会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喜事,一般人都要刮刮脸、剃剃头、穿双新鞋、换件新衣服。尤其是青年妇女,往往还要打扮一番,红嘴唇、红脸蛋、头上插朵花,更给庙会增添了色彩和喜庆气氛。赶庙会的人一般是先里里外外参观一番,顺便购买所需物品,后去吃风味小吃,品尝各种冷食冷饮,在再挤进人群观赏各种武术杂耍。最后带着选购物品,在日落之前,高高兴兴踏上归途。固然买什麽的都有,但是正值三夏大忙季节,雨季降至,所以买农具和雨具的人最多。

庙会第三天是正日子,城内商店要给伙计、徒弟放假,农村雇工人家也要给长工放假,发少许零用钱,让他们到庙会玩上一天。这天,有时在庙对面的戏台上唱戏,城关花会还要进香走会,比前两天人更多,更热闹但当时民风纯朴,又有专人维持秩序,所以很少发生意外事故。庙会期间,凡有固定摊点的小贩和卖艺人,都要向当地缴纳一定的地皮税,另向庙内的道士敬献一定的香火钱。

龙山庙会。龙山是俗称,实际上寺叫“都龙王庙”,下寺叫龙泉寺。上寺建在城东南6里的一座小山上,坐北朝南;下寺建在山下东南角。在山的后面有清泉,建有九龙池,山顶有龙王庙,老百姓俗称龙山庙,龙山庙会就在山前旷场和下寺举行;上寺主要供逛庙会的人烧香敬神和参观游览。

龙山庙会会期三天,农历六月十一日开始,十三日结束。它的活动内容与关帝庙会大同小异,因庙会期间正值盛夏,又远离城关,也有不少特点。其一,正是西瓜上市季节,瓜棚瓜摊比比皆是,叫卖声不绝于耳,故又称之为西瓜庙会;其二,卖酸梅汤、冰棍。冰激凌刨冰的特多;其三,买卖草帽、雨伞的特多;其四,这里有山有水,绿树成荫古木参天,风光秀丽,昔为“燕平八景”之一,赶庙会又趁机游山玩水的多;其五,因距城关较远,又有男人戏水游泳,赶此庙会的女人较少。

龙山庙会有时也唱戏和走会。唱戏在面对上寺的山下戏楼,每逢

开戏,台下和对面的山坡总是人山人海。因烈日当头,看戏人大都头顶一个草帽,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乳白色的蘑菇园,这也是龙山庙会一景。走会一般在十三日进行。上午8时左右,城关花会开路,后边数十名英俊小伙五虎棍耍着棍花呼呼作响,高跷队紧跟其后,其后是各村的旱船、媒婆、男扮女装、女扮男装的水浒、哪吒、托塔天王、八仙过海、唐僧众徒、关公等彩妆人物,浓妆艳抹,衣着鲜亮,夸张的扭动身躯,做着各种滑稽动作,随着人群的笑声,喝彩声招摇而过,喝彩声愈烈,他们扭的愈疯,锣鼓声、欢呼声此起彼落,十分热闹。头会引领来到寺门前,代表入寺进香,在通往上寺的路上,有两组几十蹬台阶,高跷队在台阶上跳来跳去,做着各种翻腾,跳跃等高难度动作,不时的引起一阵阵叫好声,寺前表演完了,返到山下戏台前在表演一场,才打着回香鼓返回。

旧县庙会。旧县在城西8里,明代景泰前是昌平县治所在。村北有一唐代宰相狄仁杰的祠堂,称“狄梁公祠”老百姓称之为“梁公庙”。旧县庙会就在庙内及其周围举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梁公庙已很残破,当地群众出于对狄仁杰的崇敬,以及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仍坚持在九月初一到初三举办三天庙会。

旧县庙会远离城关,时值金秋季节,又有不同特点:其一,时过盛夏,一切冷食冷饮以及夏令用品不再出现,而代之以秋冬食品和用品;第二:因远离城关,坐马车和骑驴的人大大增加,庙会周围一辆辆马车。一头头毛驴,远观就像一处牲口交易市场,颇有几分塞外风光;各种颜色的花轿也各显风光。第三:因是水果收获季节,干鲜果品琳琅满目。其中有卖苹果、沙果、香槟的,有卖脆枣、黑枣、葡萄、大海棠的,有卖白梨、鸭梨、酸梨、节梨的,有卖核桃、栗子、花生的,有卖杏干、杏仁、瓜子、榛子的,最多是卖柿子、山里红的,俱是当地产的土特产品。

旧县卖山里红与众不同,他不论斤出售,而是将山里红分成大、中小三类,用麻绳穿成长短不一的挂,论挂出售。逛此庙会的人无不为买几挂山里红为一大快事。他们买后并不立即吃掉,而是挂在脖子上在庙会游荡,别有风情。故有人称旧县庙会为山里红庙会。

除上述三处庙会,还有东关外的东岳庙会,城南12里的西沙屯药王庙会,城西12里的新店庙会、花塔庙会,以及城内的城隍庙会、娘娘庙会、财神庙会、灶君庙会、鲁班庙会。天仙宫庙会等。西沙屯药王庙,庙宇庞大,庙产包括房屋和地产众多,当地许多老百姓住的是庙产房,租种庙产地,并按年缴租,据传,庙内丰衣足食,和尚十分霸道,他们贿赂勾结官府,遇有荒年,缴不起租子,和尚们常来找麻烦,以收回庙产房及租地相要挟,欺男霸女,十分猖獗,老百姓恨之入骨,敢怒而不敢言。这在中国宗教史上也是少有的。

老百姓一旦有病不愈多去药王庙求签问病,嗣后无子常到娘娘庙去求签降子。这些庙会规模较小,分别选定不同的日期举行,以敬仙拜神为主,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商业活动相对较弱,所以热闹程度比起上述三项庙会逊色得多。

民国时期,有官府参与的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在城内南大街处原有护城河水系,七月十五前几天,河边的广场上,用纸糊的发船有二十余丈长,高达三米,船上有蟹兵虾将、天兵天将、锺馗以及财神、灶神、菩萨、八仙等各路尊神,色彩浓烈幡旗招展,供老百姓观赏,七月十五这一天,各庙的住持,道袍缠身,佛衣齐整,钟鼓齐鸣,诵经超度那些冤死之魂以及九泉之下的英灵;政府官员也一并参加,然后,将发船点燃,火光冲天,十分壮观。到了晚间,人们自发的制作各式各样的河灯,放在河中,随其漂移,以寄托对故人的思念,河中灯火漂移,五彩缤纷,十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