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792200000043

第43章 民俗民情(1)

慈禧避难清真寺

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了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皇帝仓皇出逃。夕阳西下一伙人又饥又渴,来到了昌平西贯市村。

皇太后、皇帝突然驾到,使这个百十户的回族小村十分震惊,大家束手无策,不知该如何接待当今的天子和太后老佛爷。因是逃荒,礼节也就免了。由乡绅迎接皇帝和老佛爷于清真寺内。乡绅们行完了简单的叩拜礼后,退下。饥肠辘辘的慈禧也顾不得什麽排场礼仪,嚷嚷着叫赶紧备饭、乡村的粗茶淡饭也吃的十分香甜。

当晚,慈禧皇太后和光绪皇帝就下榻在清真寺。

当时的清真寺规模甚是宏伟肃穆,它是明弘治七年(1494年)由全村******筹资兴建的。用工一万多个。屋顶的瓦是由供应皇宫用的门头沟琉璃局生产制造的。流光溢彩,金碧辉煌,甚有气势。砖是由邻近的八沟村砖窑制作的。

慈禧太后见到礼拜堂里悬挂着先祖高皇康熙,为保护清真寺下的御诏时大吃一惊,询问这块御诏的来历。乡绅们说这是本村的一位教习麻兆庆,仿照牛街清真寺的御诏制作的。慈禧对麻的书法连连称赞。

第二天由村里镖师扬巨川等人护送,顺着现今的京张公路往北进发,直到大同府又西转奔向西安古城。此时北京城已被八国联军糟蹋的一片狼藉,他们冲入故宫,大量的掠夺宫中的宝物、瓷器、字画、古玩,就连宫外乘水的镏金大缸、镏金铜狮也被他们用刺刀刮下一层。文化瑰宝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劫一空后放火焚烧;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慈禧挪用海军经费苦心营造的住处颐和园也遭抢掠。许多官员被枪杀、遭羞辱。老百姓也生灵涂炭,横遭凌辱。大清国的威严丧失殆尽。

慈禧一路之上受到西贯市镖师们的妥善照顾,所到之处得到地方官员的款待。待战火平息后,慈禧返回北京,封一路照顾他的扬巨川为引路侯。她念念不忘西贯市小憩之情。手书“灵忠昭著”四个大字,光绪帝也写了“忠输置上”的大字,肃亲王、成亲王也写了“清虚味道”、“奥妙无穷”大字并制匾送给西贯市清真寺。可惜的是这四块大匾早已失传。1901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拨库银24万两重修西贯市清真寺。所拨款项存入北京志诚银号,银号老板卷银逃走,银号倒闭,重修一事未成。

昌平回族的习俗与节日

****也叫清真教、******教、天方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麦加人穆罕默德创立。信仰安拉(真主)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神的使者,主要经典为《古兰经》,广泛流传于亚、非、欧、美各国,7世纪中叶流入中国。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昌平境内的回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统计八千多人,主要居住在城关、沙河南一村、南口、阳坊,西贯市、何家营等村镇。他们千百年来,与汉族杂居、通婚,受汉族的影响,在语言、文学、服饰方面,与汉族已无明显区别,但他们仍然虔诚的信奉着******教,在生活、饮食、婚丧等方面仍保持着独特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中心的一点,就是注重清洁卫生,故他们又称清真教。

在回族人面前提起“猪”字,往往会遭到反感,回民中有朱姓的人常以“黑”字代替。所以,有人讹传在清真寺里供的是猪的画像,因猪是回民的祖先,所以他们不食猪肉,其实这只是一种猜测。饮食方面,回民不食猪、狗、驴、马等不反刍动物的肉,不食病死、摔死动物的肉,不食没嗉子动物的肉,鱼类,只食带有鳞片的,不食动物的血液。他们只食鸡、鸭、鹅、兔、羊、牛、驼等动物的肉。并且一定要请阿訇或海扎拜过刀,才能宰杀。过刀前,阿訇要先念“索律”,意思是不是我要杀你,而是凭真主的命令才杀你。猪是杂食动物,无所不吃,生性懒惰、肮脏,这一点与回族的清真不相适应,所以在教规里不准食用。吸烟。饮酒、赌博在回民教规里是不允许的。

婚姻,男女必须都是回民。结婚前要由阿訇出具“尼卡哈”,即结婚证书,然后在到政府领取结婚证。婚礼由阿訇主持,他除了要当着新婚夫妇的父母、介绍人、亲朋教友念经,祝福新婚夫妇幸福美满、白头偕老,还向众人分散花生、枣、栗子,以求吉利。

回汉通婚,汉族一方需进行入教仪式,在回方父母的随同下,到清真寺请阿訇起回族名,程序是,回方包“乜帖”一包,内包钱数不限,在阿訇的主持下冲头,阿訇念经以示祝贺。

生了小孩,三天至满月之间,要请阿訇起回名。生男孩,十岁以前还要请指定的阿訇行“坐笋”,形象地说,就像剥竹笋一样,将小便的****割开,以便冲洗,不留污物。

丧葬方面,回民死人称“无生”。死后土葬,不用棺木,不用实物陪葬,光光的清洁的把遗体还给真主。具体过程是:在死者咽气前晚辈请来阿訇为死者做“讨拜”,替死者做免罪祈祷。从清真寺搬来“水流”,它形似一张带水槽和出水口的床板,请亲友替死者脱去衣服,放在水流上,停在堂屋,从头到脚进行冲洗,然后用28尺白布包裹尸体。头、腰、腿用布带扎住。此时所有亲友均跪在堂屋外,每人各持香一柱,听阿訇诵平安经。此时教友在墓地打坑挖窑。教友从礼拜寺搬来“埋体匣子”把亡者置入,匣子呈长方形,盖板是嵌在匣子上的,拉开盖板,装入亡者后关闭,匣子上面罩有带有民族色彩花纹的匣帷,由子孙亲自将匣子抬置运载工具上,所有人等持香分立两旁,缓缓送出。阿訇念送行经。回族的“埋体匣子”是共用的,平时存于清真寺中,重复使用。

埋葬时,长子先下坑躺入坑中,称试坑。将死者从匣中抬出,在坑的一侧挖有窑洞,将死者尸体抬入窑洞,使面朝西,表示不忘故土西域。然后解开头、腰、腿上的三条布带,向尸体上撒一些花椒或香料,用青砖封砌窑口后,封土掩埋。此时,阿訇诵经不断,家人长子像阿訇敬献红包,以表感谢。亲友跪地目送入葬,直至掩埋完毕。掩埋后地面堆一长方形坟丘,是否立碑完全自愿。整个丧葬过程简洁卫生,毫无铺张浪费之处。

回民死后满七天后,子女们聚在一起以寄哀思,称过七日。每年清明前儿女齐聚进行游坟扫墓,主要是培土修坟,称为过周年。这两天,主家会炸一些油香,送与亲友,意为共同缅怀死者。此外,昌平回民还有一项公祭筛海巴巴的游坟活动。筛海,阿拉伯人,原名伯哈智,明朝初年,来中国传播******教,后来死于昌平地区,葬于城东八里的何营村北,教友们极力维护,至今坟墓犹存。筛海生前为人正直,乐于助人,他义斩巨蟒为民除害,备受人们敬重。每到农历三月二十四****的周年到来之时,昌平的回民都要到他的墓地游坟祭祀,何营的回民则准备茶点、饭食对游坟教友进行款待,其费用完全由教友自行捐赠。

回民还有团结互助和扶困济贫的传统。表现最突出的是对待乞丐的态度上。回民乞丐称“要乜帖的”,他们乞讨,无论谁也不应拒绝,并要用右手递送钱物;实在没有,就要诚恳地说“不便宜”,绝不能驱赶或冷言相待。回民解释说:真主赐给每个人平等生存的权利,凡乞讨均属万般无奈,只有相助的义务,绝无申斥的权利。

回民主要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开斋节,是回民的年节。根据******教《古兰经》规定,成年******每年要封斋一个月,回民叫“把斋”。封斋期间,每天日出之前要吃完封斋饭,日出之后整个白天不能吃东西、喝水。还要禁房事、克私欲、断邪念,以示笃信真主安拉。斋月从回历九月初开始,月底见新月结束,第二天即是开斋节。斋月是回族一年之中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所以读《古兰经》的多,施舍的多。回民认为,封斋可以抑制人的私欲,培养人的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益人的身体健康,实际上是一种宗教仪式的锻炼,态度都十分认真。开斋节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上午要沐浴更衣,穿上节日的盛装,到清真寺念《古兰经》,举行“会礼”,互道“色拉目”(即互道节日快乐),还要准备美味佳肴,全家聚餐,各家之间并互送油香(一种油炸的圆面饼)、馓子、肉粥等节日礼品。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时间在回历十二月十日。凡有条件的回族家庭,这一天都要宰杀鸡、鸭、牛、羊等禽畜,把肉分成几份,分送清真寺、亲友,施舍穷人和留作自家食用;禽、畜血、骨则要埋入地下,以防玷污。这一天,回民要净身更衣,到清真寺“会礼”,听阿訇讲“瓦尔兹”,在阿訇的带领下,集体念诵《古兰经》,并访亲访友,互送节日礼品以表庆贺。

圣纪节,是******的复兴者穆罕默德的诞辰纪念日,时间是回历三月十二日。这一天要沐浴更衣,集体到清真寺诵读《古兰经》听阿訇讲穆罕默德的高尚品德,****的发展历史和功绩。这一天各家也要改善生活,表示庆祝。北京牛街回族的礼拜寺分男寺与女寺,所以礼拜时,男女是分头进行仪式的。但是,男女同寺礼拜时,没有明确的规定。

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日,回族聚集地宣武区的牛街、昌平的西贯市村、沙河的南一村等还保留着****的习俗,对于散居的回族以及一部分年轻人,对这些已经相对淡漠了。回汉通婚已不是什麽新鲜事。有很多回族的职业人,生活习惯已融入到汉族的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宗教已逐渐成为一种形式。而实质地说,宗教本身就是一种形式,只是在不同的时代表现不同罢了。

昌平地区的清真寺

清真寺是信仰******教的******礼拜、功课之场所。我国的回族和维吾尔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信奉******教。

由于******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曾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它在回族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昌平的回族居住特点也和全国一样,大分散,小集中。昌平的城区、沙河、西贯市村、小辛庄、老牛湾、何营、定福皇庄、白庙等14个村镇均有回族居住。凡是回族聚居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昌平境内建有清真寺7座。其中较大的清真寺有昌平城内、西贯市村、沙河三座。按******的传统,每月有五次礼拜仪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要去上班工作,老年人在家做饭看孩子,多数******都是“主麻”日(每逢星期五)或“尔代节”,“古尔邦节”等主要节日去清真寺参加聚礼。现在年轻一代,时尚意识增强了,精神的追求,生活的方式与节奏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淡化了礼拜的习俗。但在北京的牛街回族聚集地,还沿袭着******的传统,常盛不衰。

昌平镇清真寺

昌平镇清真寺座落在昌平镇西南隅,占地3000多平米,共有房屋47间,高墙阔院,古树参天,是昌平境内最大的一座清真寺。

古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与修建明陵的时间大致相同。建寺用的是修陵的木石料,现存的梁柱亦系贵重的金丝楠木,这在京城诸多礼拜寺中是独一无二的。这也说明朝早期对于民族的团结的重视。永乐年间,昌平县城尚在旧县,永安城建于景泰3年,清真寺早于永安城34年,这说明在未建永安城之前,这里已有回族住户存在。

历史上的昌平清真寺建筑宏伟端庄,规模宏大,整座寺院座西朝东,分为两进院落。里院除现有的24间大殿外,还有配殿各3间,配殿均为前廊后厦,并有回廊与正殿通连。紧接配殿东山墙是一座垂午门,有抄手廊与南北配殿相通。

垂午门外为外院,建有南北讲堂各3间,都有前廊后厦。南北水房子各十间,在北讲堂的西房山处建有厨房3间;南讲堂后面建有煤棚及存放“埋体匣子”房3间。

在南北水房子的山墙之间,正对大殿的是一座山门。山门外是一座长十米、高三米的砖石结构的大影壁。在山门的两侧各有一座小甬门。甬门里边都有一座小影壁。南甬门的影壁是木质的。北甬门的影壁为砖结构。

以上不难看出,大殿的宏伟、庞大、建筑格局不亚于皇家园林的建制,又不失一座寺院的特殊结构;用房之齐全,布局之严整,令人称绝。回廊相连,影壁高大壮观,就连小影壁也是砖木相间,构思之缜密,建筑格局之大气浑然,用料之昂贵,足以证明朝廷对回族的重视与青睐。

统观清真寺的整个建筑,细腻而紧凑,这些殿、厦、亭、堂通体青砖,磨砖对缝,做工精细,木则雕梁画栋,大殿是明三暗五结构,共24间,前有抱厦,后有窑殿。屋顶是马鞍形背脊,起伏高耸。与与明代宫殿所不同的是窑殿顶端建有四角高亭,称望月楼,既点缀了大殿的宏伟、美观,又曾加了室内顶部的空间并兼有采光的作用,宝顶在阳光下烁烁放光,漆彩争辉。大殿内金丝楠木成行,木质地板上铺着毛毡垫席,可容300人排班聚礼。在大殿西北角是木质结构精巧的“敏拜尔”。殿壁南北均为砖砌拱形窗口。

这座木石结构的古建筑,风格与国内各地清真寺一样,亭、廊、殿宇楼阁沿袭了中国四合院与民族古典格局,从厅殿的拱形窗洞、雕刻的内容上看,仍有着阿拉伯文化的痕迹。是中国古典四合院、宫廷建筑格局与阿拉伯艺术的融合。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院内的附属建筑被毁,整个清真寺仅剩下礼拜大殿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哀。

九十年代后,政府投资对清真寺进行了修缮,恢复了里院的东西配殿以及外院的南北讲堂,山门按阿拉伯风格重建,步入清真寺,给人一种恬静、亲和的感觉,殿内清洁干净,肃穆庄严,青灰色的屋脊与青砖到顶的建筑,细腻而规范,听看门的老人说,现在每周都有讲经活动,******们在这里享受着信仰的自由。

沙河清真寺

沙河清真寺位于巩华镇南,安济桥北岸,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时曾扩建重修,占地1500多平米。座西朝东,由大殿、东西配殿、及水房、库房、山门组成。有大殿及配房38间。虽经清光绪年间以及民国时期多次扩建和修缮,到了四十年代,已破败不堪,但仍可使用。****期间又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古寺已是断瓦残垣,倾圮破滥,不能使用。1985年,北京市政府拨款35万元,按照原样重新修复,用料、做工虽显粗糙,规格以及建制比起昌平、西贯市清真寺甚是逊色。但也不失历史原貌。

至此,沙河镇、老牛湾、定福皇庄的******有了活动、礼拜的场所。因背临京昌高速路,国外去往八达岭、长城、明陵游览的******朋友也经常驻足进谒或礼拜。

西贯市清真寺

西贯市清真寺始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占地约2170平方米。建筑格局虽逊色于昌平清真寺,但慈禧落难时曾在此一住,又有慈禧及清代帝王题词匾额,声名比起前两寺要大得多。此前、后的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经多次修缮扩建。加之村内是回族聚集地,所以保护较为完好。这座融中华民族四合院建筑与阿拉伯建筑为一体的古老清真寺浑然一体,韵味非凡。

古寺现有九开间大殿一座,配殿等其他房间共28间。整体看来,布局严谨,宏伟壮观。

礼拜大殿是宫廷式建筑,青砖绿瓦,雕梁画栋,房上的屋脊六兽是雕工精细的刻砖,还有由浮云与花朵、叶径图案组成的象形不像物的陶制品镶嵌其间,具有******文化的特色。后窑殿的六角宝顶,是以瓦砖石料砌盖而成的六角飞檐翘起的无梁式建筑。其形态别具一格,外形雕刻之精美,是北京地区其他清真寺所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