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792200000020

第20章 帝陵拾遗(7)

在十三陵地区,曾有一股博大的水系。从西北的得胜口、西边的锥石口、贤庄口、北边的老君堂口、昭陵西北的九龙池总会形成水系汇集一处.此道水系经过九龙池到七孔桥后渗入地下,不见踪迹。经过宝山到瓜园又冒出地面,流经平台山后又钻入地下,到龙山后复出又与其水系联成一体,形成一股喷涌的泉水。这奇妙的现象给十三陵增加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龙身断三节,东下又复出,真身复又隐,金龙喷玉珠”之说。就在这道水系的南面,有一座形似鲸鱼的小山,上面长满了青松翠柏,俗称宝山。

这宝山的西侧有层叠的岩石裸落,其倾斜的形状从地下拱起的板块,犹若朱罗纪的远古岩层,就像经过雕凿一般,显得古朴而神秘。山顶曾有庙一座因年代久远,已不复存在。明代称此山为“天寿灵山”是为已故帝后投放“山简”、开度亡灵的地方,故很久以来就有“宝山藏宝”的传说。

古代帝王多信佛、道二教。投放山简是道教为帝后开度亡魂的一种做法。所谓投放山简,就是把记述帝后死亡的情况的一小块石碑和象征帝后的宝物装入一个特制的石匣,深埋地下或岩山之中。

在明代,京陵并重,陵区戒备森严,除陵区的军队与陵户外,外人很难涉入。即使到了清代,陵区的管理也是十分严格的,更没人敢去动陵区的一草一木。到了民国以后,陵区内搬去了很多新的住户,随之内外通婚,陵户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一些村庄的人口也随之增加。据传说:民国十五年,(1926年)宝山附近龙母庄村一农户上山砍柴刨树根时无意中挖出一石匣,但农人一怕私吞宝匣被官府追究,兴师问罪。二怕取走宝匣破坏陵区风水,遭天报应,随后又悄悄将宝匣原地掩埋起来。

在二十年后的1946年的春天,驻扎在昌平县城的国民党十六军九十四师二八O团团长兼昌平城防司令李国成,根据******的命令,积极准备内战,在昌平县辖区内实行保甲编制,推行五户连坐,互保不通共,协调地方武装做好防御联防。他们强制每户出丁,在通往十三陵的咽喉要道修建大型碉堡。

在宝山修建碉堡开挖根基时,东山口村民徐国宝在挖下地基一米多深时,镐头火光一闪,碰到一石质物,他拨开土层,一个汉白玉的石匣显露其间;两道生锈的铁箍紧紧的箍在上面,大家闻讯围拢过来,细细的观看,石匣四周雕满云龙纹图案,十分精美。随即在四周的不同地点又挖出几个大小不等的石匣,李国成立即奔赴宝山察看,他命人打开石匣,大一些的石匣内有金龙六条,呈盘旋状,金光灿灿,龙下以粉色玉盘衬底,玉盘晶莹剔透,光彩照人乃上等极品。从另外的三个石匣中分别取出金龙三条,此三条呈站姿,昂首翘尾,金光闪耀,精美绝伦。匣内另有石简一个,上面刻有铭文。在石匣中尚有金环玉璧等物。

金龙出土后,李国成命令部下,将金龙等物运到设在城关西街路南的昌平城防司令部,派人日夜严加看守。几天后,又将其中几条拿到设在文庙的昌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通过校长王士萃选出几名端庄貌美的女学生,每人手拿金龙一条,陪同李国成等人照像,照完像仅做了短暂的展示,既又复送回城防司令部保管。

不久内战烽烟席卷全国,李国成调离昌平,金龙等宝物即不知去向。据传,那一年正是******六十大寿,金龙等物被李国成送往南京,为******祝寿去了。

当时,在场的民工都见过石匣、金龙等物,但开匣时,被远远的赶在一边,不能仔细地观赏,至今为止,亲历者以及亲眼见过金龙的人,也不能确切说出到底有几条,几个石匣。有说九条,又有说十三条。龙母庄村的于志祥当时是村内的保长,他将被遗弃的石匣、石简运回家,看看也没什麽实际用场,就用来作了喂猪的食具。解放后,被县文物局干部发现,收回存放十三陵博物馆至今。

经实际测量,石匣高36厘米,宽35厘米长64厘米,外壁雕饰云龙图案。据此分析,估计此匣中的金龙高30厘米,长50厘米。石简为汉白玉石雕成,长38厘米宽22厘米厚4.7厘米,正面阴刻楷书简文,背面阴刻云篆(道教专用的一种文字)“谴神役鬼,镇魔压邪”八字附文。

简文是这样写的:“上清三洞五雷经篆:清微通元使臣喻道纯钦奉圣旨,扶为皇妣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睿皇后尊灵崩逝,上升攸口口临七七,爱启荐扬,特命道众于朝天宫自八月十二日为始,修建口篆荐扬大斋三昼夜。祗设醮礼一千二百分位升度,口进升天堂。以今法事云周斋坛解散,投简灵山。恭愿口篆度命,登真上仙,承元始之真符,礼口皇而变道,超凌三界,逍遥上清,祈五行顺轨,七政循缠,缯壁效信,金龙驿传,一如告命。成化四年岁次戊子八月戊子朔,十五日壬寅,简告于天寿灵山。上清三洞五雷经篆清微通元使臣喻道纯承告奉行。”

这段文字大意是:成化四年(1468年)明英宗朱祁镇的孝庄睿皇后钱氏死后,时逢“七七“之日,宪宗命道士喻道纯从八月十二日始,在朝天宫为她设坛祈祷三昼夜,如今祈祷完毕,特在天寿灵山(即宝山)投埋山简,希望她逍遥上清,成仙成神,进入天堂。

在宪宗前、后尚有二十几位帝后葬于十三陵,如果每位帝后均设坛祈祷、投简,宝山就应有几十个宝匣,如果在宪宗以后的八位皇帝以及诸位皇后均投简与此,那么,1946年挖出的金龙就仅仅是一部分,我们设想,在宝山郁郁葱葱的松柏林中尚有没有出土的。它们静静的躺在那里,有待有朝一日人们的开发,使它们重见天日。在开挖定陵之前,考古队长赵其昌曾到此考察,他们在宝山的每个角落搜寻,试图找到新的线索,结果仅找到了数片动物化石,因山上种满了松柏,无法更多的探究。如果能来十三陵,在水库大坝的对面有一座小坝,老百姓叫做二道坝,在二坝南端就是那座神秘的宝山,她倦卧在那里,像一条顽皮跃跃欲飞的小鲸鱼,身上长满青松翠柏,目前被高尔夫球场占用。宝山见证着十三陵的变迁,几百年来站在十三陵水系的旁边,静静地观察着它的兴旺与衰退。

北京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大多数泉水干涸,在灰岭口与贤庄口遗留的河床中仅有小股泉水,水量很少,在向下流淌的过程中,渗入地下,不见踪迹。往日庞大的水系已不复存在,新建的七孔桥只能叹息的望着那填满鹅卵石的河床与沙石遍地的一片荒场。但这并不影响十三陵的美丽,春天的花仍然像少女一样羞涩,巍峨的群山仍然是那麽雄伟壮丽,这里埋藏着无价的瑰宝与文化遗产,它已无愧的登上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殿堂,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说说万娘坟

万娘坟位于昌平天寿山十三陵园的苏山之下,它的东北仅隔110国道就是昭陵。正南是思陵。万娘坟乃是明宪宗的贵妃万氏的陵寝。按明朝的礼治,嫔妃死后不能葬于皇陵,只能葬于北京西部的金山。在陵区葬入的妃子坟中,多为几人合葬或母子同园。在大小规制上也有限制,万氏破例葬入了皇陵,而其规模、建制与面积都高于东、西二井,占地约2万平方米,足可见其地位非属一般。这和她与宪宗朱见深的特殊关系密切相联,前面已经说了不少。

万氏一生,受宠于宪宗风光一时,如果她的儿子健在,很有可能就是宪宗的接班人,她也顺理成章的成为皇太后。只可惜她没有那个命,她嫉妒成性,害死许多无辜的皇子,迫害了很多宫女妃子。害死了孝宗的生母甚至差一点害死孝宗。但昏庸的宪宗却对她百般的放纵,难忘旧情。万氏死后,宪宗为他“辍朝七日”而且加赠“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谥号,为她在陵区修建坟墓,将其葬于天寿山。生前被称为万娘娘,故她死后的坟墓被称为“万娘娘坟”。以后又简化为“万娘坟”。

宪宗死后,她的儿子孝宗朱佑樘继位,在弘治初年,他根据御史曹璘所奏,削去万氏谥号,派人拆除其坟墓的地面建筑,仅剩了一座孤零零的坟头和一座石碑。

尽管这样,万贵妃也难以逃脱厄运;民国时,十三陵长陵园村有一土匪名叫程老六,手下有几十条人抢,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官府也曾派兵进剿,但禁不住地头蛇人熟地熟,要么程老六闻讯逃遁,要么被土匪打得损兵折将占不着便宜,也就听之任之。一天,程老六带领他的人马封锁了万娘坟的四周要道,趁着夜色开始盗墓,坟墓被挖开后,盗出的金银首饰,古董文物整整装了十马垛,拉回村中进行分赃,几十土匪人均一份。程老六结婚时,他的新娘头戴从墓中盗出的凤冠霞帔,珠光宝气,无比风光。据说他利用关系给当地的官府老爷们也送了不少珠宝,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虽悬赏捉拿,但也风大雨点小的折腾一下了事。据说,他利用这笔财宝在县城置办了几处买卖,暗中坐收渔利。后来,因分赃不均,他的手下向官府告发,被围在工部厂村的一座院子里,他手持双抢跃上墙头,用枪回击时子弹卡壳,被冷枪击毙。

目前万娘坟仅存一座空坟的遗址,万娘娘被土匪翻尸倒墓,到头来落得个衣不整尸不全。只在其旁留下了一个以“万娘坟”命名的村庄。

十三陵五花八门的山名

十三陵外围众峰叠翠,巍峨绵延数百里,像屏障簇拥着数百里的平川,就此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盆地,峰峦之间形成了数条通道,向西的西山口、贤庄口、西北的得胜口、东边的东山口、北边的老君堂口、南面的中山口,有些山口通往延庆、并向西北的内蒙草原辐射,有些山口向内则通往京城。成祖朱棣不愧是一个军事战略家,他采取京陵并重的原则,陵区外围西北的居庸关、八达岭、黄花城、白羊城是险要之地,驻守重兵,陵区内各关口亦有护陵军把守,守住了祖陵,亦给北京的北部设置了一道防御屏障,真可谓一举两得。

山既作为固守的屏障,又给陵墓增添雄伟的气势,整个陵区各陵的构筑依山傍势,以山相依,依水为伴,浑然一体,亦可谓山水相辅,地阔天成。难怪外国的历史学家不乏对陵区的赞誉之辞。中国许多山水学家集中国传统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美学为一体创造了神一样的意境,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这鬼斧神工的宗教文化建筑群,给世界建筑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