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揭秘明十三陵
2792200000002

第2章 陵园游记(1)

明朝十六帝昌平十三陵

一个叫做天寿山的地方,埋葬着中国明代的十三位皇帝。十三陵——一个王朝的背影……。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开国,至思宗朱由检,公元1644年自缢煤山,明朝灭亡,历经277年,先后16位皇帝在位。

太祖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钟山,名孝陵。朱元璋传位皇太孙朱允炆,为惠帝。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兴兵南下,激战四年,攻破南京,夺得帝位,惠帝诈烧宫****,出逃,去向有诸多传说,不知终于何地,视为明史一大疑案。朱棣即位后,迁都北京,并在昌平选定陵址,死后葬于天寿山下,定名“长陵”,从此,明朝诸帝,均在此建陵。只有第七代皇帝朱祁钰,因英宗朱祁镇复辟后被废为郕王,死后葬于北京西郊金山。自成祖朱棣至思宗朱由检,明朝有十三个皇帝均葬于昌平,故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陵园80里,(约40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拱,依山势修筑边墙,主陵道长达24里,历经百年沧桑,年久失修,现仍存留断壁残坦。陵墙随山环建,设有关口、门楼,驻兵把守。计有:中山口、东山口、老君堂口、贤庄口、灰岭口、锥石口、燕子口、得胜口、西山口、榨子口等十口。据传应有十三口,笔者考察,在裕陵以西尚有上口和下口,在上口村的溪水旁还可以看到陵墙的断壁。上口即灰岭口,下口即贤庄口但尚缺一口,在陵区仙人洞南有一“钱粮口”为陵区通往昌平州钱粮出入必经之路,是为俗称。从位置上看,居东、西山口之间,实为中山口。所以十三口之说不属实。大红门为陵园大门,面向正南,门三道,门口两侧有下马石两尊,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大红门南,有石牌坊一座,五门六柱,重檐斗拱,为汉白玉雕成,上有花纹、云龙、麒麟等走兽,雕刻十分精美,阳光下晶莹剔透犹若天门降落人间,神采异常,十分壮观;做工、形制在国内十分罕见,为稀有的国宝级建筑。大红门北,是一座碑楼,红墙黄瓦,高大宏伟,楼内有螭首龟趺,上驮高大石碑,高约三丈,(经测量为7。91米加碑座约10米有余)上刻“长陵神功圣德碑”字样。楼外四角,有四座汉白玉华表,精美华丽,与天安门前的一对尤如孪生。观之,犹如四根擎天大柱直指天穹。碑楼向北是神路,石人石兽分列两侧,。24只石兽,高大壮硕,由整块石料雕成,或卧或立,姿态生动,形态逼真;石人有四武将、四文臣、四勋臣,武将顶盔贯甲虎视而立,文臣全副朝服,拱手站立,神态庄严。再北过龙凤门沿神路过七孔桥,直达长陵。长陵居正中位置,其它陵分列左右山麓,自东向西分别为:德、永、景、长、献、庆、裕、茂、泰、康、定、昭、思。如按年代排列是以长陵为中心,顺序为:长、献、景、裕、茂、泰、康、永、昭、定、庆、德、思。年代较近的德陵在长陵的东北侧为排列的首陵,它的前面约二里为永陵,年代最近的思陵在最末端,在长陵的西南侧。十三陵各陵建筑自成布局、形制与皇祖朱元璋的孝陵一脉相承。祭殿在前,寝宫在后,门廊、殿堂、明楼、宝城层次分明,肃穆整齐,从宫前庄严的神道、无字碑,直达宝城,一线相贯,地势逐步升高,有曲有直,有高有低,远山近水,连成一个气势宏伟的整体画卷。陵区的排列整体布局庄严和谐,宾主分明,在青松翠柏的掩映下,黄瓦朱墙,神韵幽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一次,我在德陵与一位星相学者相遇,在明楼上,他指着前面的山脉说,明楼正对的方向是山的凹陷,说辞是不能把陵的风水挡住,而后山则必须是正对山的峰尖,谓之要有坚实的依靠,而陵的两侧则必须有山相左,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后左形成一个座椅状,行为稳坐江山。明楼之上远眺群山,苍莽巍峨,层层相扣气势磅礴。

十三陵的陵区内,共葬有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17个皇贵妃、皇妃。还有数十个殉葬者。此外,还建有六座妃子幕和一座太监陪陵墓。有代表性的是德陵东南侧的东井与位居定陵以西的西井、据清代学者顾炎武、梁份的推测,两处分别埋着朱棣的十六位(有说是三十位)陪葬的宠妃。昭陵西南约二里的宪宗万贵妃的万娘坟,世宗妃子沈、文、卢的悼陵,世宗贤妃郑氏坟,神宗五妃坟,太子坟一座,为神宗五妃、二太子坟以及思陵北侧仅有的太监陪陵墓,葬着崇祯同缢煤山的太监王承恩。这些陵墓虽没有皇陵的雄伟壮观,但占地十几亩、几十亩不等。据考证,东、西井各占地约50亩,围墙是朱墙绿瓦,自陵门一直延续至坟冢之后的山上。据当地老百姓讲:东井后山的陵墙前建有房屋数十间,估计为守陵人居住之用,现已坍塌。碑为青石,碑首两侧雕凤,为阴刻,雕刻线条单一,通高约三米,宽约1米,碑座略大于碑体,上雕以莲花瓣;无字无铭文。碑的前面是祭祀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两间。残存的围墙高约3米,厚约80公分,外围包以青砖,中心是用碎砖石砌筑而成,东西井墓碑依存,东井祭殿围墙尚残存,柱脚石依殿之轮廓摆放整齐,柱石直径约50公分。碑后的山脚下是巨大的坟冢,坟冢近代曾被盗未遂,目前已经修缮加固。整座园林轮廓清晰,植以松柏果树,建制虽然秀气端庄,清幽僻静,但比起皇陵的建制和用料的考究亦显相形见拙。

皇陵内的大殿,金碧辉煌,目前这最能象征各陵建筑艺术与风格的祾恩殿,因数次战火的焚烧和破坏,仅剩长陵一座,这座建成于宣德二年的辉煌建筑,历经五百年苍桑而无恙。大殿以六十根金丝楠木大柱形成构架,中间四根高14。3米,直径1。17米。这样高大的楠木柱,目前在国内已不多见,即使故宫的太和殿也不能与之匹敌,无论是结构和建筑风格,都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典范。

除思陵外,其它陵都有监、园、卫等建筑,监即神功监,是管理陵寝太监及护陵人员居住之地;园是种植祭陵瓜果园丁住地,卫是陵卫驻军之地。思陵原是崇祯之田贵妃墓,清初葬入思宗改为思陵,故无园、无监、无卫。要论各陵的大、小、奢、简,景陵最小,献陵最简,比起后来诸帝,这二帝还算爱民勤政,不示奢华。最为壮观、奢华的陵寝除长陵外,要数永、定二陵。其中永陵用料不尽奢华,围成的顶端均用采于云南深山的五花石,采掘之艰辛堪比金子宝贵。

永陵为万历朱翊钧的祖父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寿宫,他在位四十五年,陵寝是在他生前预建,规模较大,建筑也比其它陵墓华丽壮观。陵院长度为289.2米,宽149米,宝城坟冢总面积为51687.2平方米,陵院面积为41170.8平方米;不计外罗城的总面积为92,858平方米。而定陵长度为317.5米,宽150.3米;宝城坟冢面积为41526.5平方米;陵院面积为42935.9平方米;不计外罗城总面积为84462.4平方米。永陵总面积虽比定陵大8395.6平方米但定陵的陵院面积却比永陵的面积大1765.1平方米。

定陵建筑于永陵之后,又是晚辈,按祖制不能超出永陵。神宗在建制上玩了个心眼,表面上,孙子不能超过爷爷,祖制也不允许,但在陵院建筑面积上,还是占了便宜。比起仅隔一里之遥的万历父亲穆宗的昭陵相比就更显得定陵的博大宏伟与昭陵的小而拘谨了,在制定预建方案时,虽遭群臣反对,但万历不予理睬,谕令工部按原计划修建。就连陵后的小裕山,也不惜与其父同名被神宗改称为大裕山。可见神宗不仅是个暴戾昏君,更是个不孝子孙。

陵区北新村西,有一占地百余亩的行宫遗址,目前被桃园占据,四周有巨大条石围就,根基厚实,宫殿巨大的柱脚石随处可见。村民盖房挖地基时,挖出大量的青砖根基有好几米深,挖出的青砖隽刻“嘉靖十六年”“窑主孙杰”字样。在胡庄西泰陵园附近也有一行宫旧址,民间传说:“新行宫在永陵监南,老行宫在泰陵园门前”;说明此行宫建于嘉靖年间,年代晚于老宫。而老宫的建筑年代则不详。北新村村南是存储建陵用料的工部厂设工部衙门。建有衙门府邸,村内有土地庙一座。后为工部厂村,现归北新村行政区域。

建陵用的木材都是香楠木,产于云南、四川等地。砖是大型城砖,每块五十斤,砖上印有“寿工”二字,称为“寿工砖”,多来自山东。石料多是豆渣石,青石、汉白玉、花斑石等,有的来自京郊房山和河北遵化,也有的来自河南、云南等地。这些材料大都是从水路,旱路运载而来,有些巨大的石料重达几百吨,运载时选在冬季,几里地一口井,泼水成冰,然后用牲畜人力拖拽运抵。用工之浩大可想而知。

陵区有发自老君堂、锥石口、得胜口三条溪流,到七孔桥汇成水系,至东山口注入现在的十三陵水库。在昭陵以西有一小山,清泉常年不断,有汉白玉砌就一方龙池,池边刻龙头九个,水由龙头流出,汇入三条河流,目前水位下降断流,龙池犹存,而泉水已被一口水井取代。

陵区有山有水有林,风景优美,群山耸立,如拱似屏,座座陵冢依偎在山峰之下,青松翠柏丛中掩映着黄瓦朱墙,幽深静匿,雄伟壮观。远远看去透露着神秘、壮观,纵深之处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引来了无数中外游人来此观光。

朱棣亲临选陵址刘伯温邀功藏杀机

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后,改年号永乐。他镇守北京多年,虽不如南方富庶,富有军事天才的他,却深知它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它西北雄踞太行山、燕山山脉,北有四道雄关阻隔大漠,又有元大都的基本格局,东南地域开阔,面临渤海。便于挟制北方民族的内侵,内陆回旋余地甚大,又便于开展农耕,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即位后便决定迁都北京,永乐四年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开始修建宫殿、坛庙、园囿。永乐五年,皇后徐氏去世,没有在南京建陵安葬,立即派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均卿前往北京寻找“吉壤”。

历代帝王都喜欢神话自己,认为死后依然是帝王,仍要过奢华生活,必须选好葬身之地。陵地风水好坏,关系着皇权的延续、盛衰,社稷的安危,所以对此十分重视。选择陵地,除派朝中一、二品大员外,还要请深晓地理、风水的术士参加。选定后还要画成图帖,呈送皇帝过目,皇帝看过图帖还要亲自视察,看好了才能定下来。

成祖派去的人,遍查北京四郊,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挑选的地方,最早是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是同音,猪进了屠家营定遭宰割杀剐,犯忌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但山后的小村叫“狼儿峪”,“猪”旁有“狼”更是不吉利,也不能用。再一处是京西的“燕家台”,可永乐皇帝感到“燕家”和“晏驾”是谐音,不吉,又遭否定。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纵深狭窄,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亦未被采用。直到永乐七年才选中了现在这块陵地。

选陵之说,民间有很多传说。选陵是皇族的一件大事,谁若做好,无疑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宰相刘伯温是前朝元老,他老谋深算,深得朱棣赏识,他得知初定陵址后,即带人微服来到此地,他事先看重了陵区北部的黄土坡,坡后山形陡峭,山前视野开阔,水系流畅,对面山形壮阔,流光溢彩,坡上向阳处,有一坟冢,被四座小坟包绕,站在此处,放眼瞻望,好不气派。一打听,为近村毛家祖坟,他遂来到毛家,正赶上毛家媳妇临盆生一子,心中大喜,这是吉兆,他进院贺喜,送些银两即告辞回京。

一个月后,他带上满月礼品,一干人等前来祝贺,毛家人见此人出手阔绰,仪表不凡,十分诧异,请入席盛情款待,席间,只字未提吉壤之事,二次返京。两次造访,见毛家之人忠厚纯朴,料定迁坟之事不难左右便心中有数。为事情的置办埋下了一个伏笔,此事亦未向朱棣禀报。事过一年,待毛家孩子一周之际,他又来访,进门大呼道喜,毛家大惊,问喜从何来?他即阐明身份,说明来意,皇帝姓朱,“毛系猪之所附”吉壤选在毛家祖坟,毛家后代必然兴旺,如应允,赐京南豪宅一座金银若干,待禀报皇帝另行封赏。毛家大喜,摆盛宴款待,当即应允,尽快迁坟。刘伯温命打造处制大铜钱一个,重八斤,上刻“天赐吉地”,命人秘密埋于坟地中央,深一尺八分,暗做标记。他胸有成竹的晋见朱棣呈上图帖。

成祖看了图帖后,趁到北方寻边之际,前来观察陵地。成祖携文武大臣、风水先生们轻装简从一路风尘来到昌平。走到龙母庄时,成祖见庄上吹吹打打正在娶亲,心中纳闷,“今天不是黄道吉日,为何会有人娶亲,是谁给择的日期?”那家人不知是皇帝屈驾前来,告诉他是本村道人姚广孝择的日子。成祖让人找来姚广孝,问他今为五鬼进宅的鬼日,为什么要给选定这个日子?姚广孝笑着说:“我知道今天不是黄道吉日,可是我算定今天有贵人到庄上来,龙虎相冲,凶煞神自然会退避,这叫逢凶化吉。”成祖听了大喜,心想:“此道高才,见识极广,何不让他帮我看看陵地呢”,于是,说明身份、来意,令他一起去勘察陵地,一介村夫哪有资格给皇帝选坟,朱棣即时封他为“寻陵侯”。

在刘伯温的领引下,一行人从龙母庄往北走,在刘伯温的引领下,来到黄土山,风水先生们极尽奉承夸张只能是,说这里是龙头,那里是龙尾;又说蟒山、虎山是青龙、白虎,监守陵区大门等;他们吹得这里龙蟠虎踞,日月星辰,诸般灵瑞无所不有,无所不包,乐得成祖连连点头。一行人来到黄土坡上,刘伯温十分得意,站在埋置铜钱处,请成祖前后观望,只见燕山余脉自西北逶迤而来,曲折环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四面青山山形奇特,草木丰盛,中间一片平原,广袤宽阔,风景绮丽,山水顺流而下,在平原东西两侧,有青山两座,犹如两位将军,形成保卫之势,真是山清水秀吉壤宝地。成祖大悦,连连说好。刘伯温取出三把青锋宝剑望着姚广孝说:“吉壤既定,不知龙穴何在,请先生赐教”,广孝沉吟半晌,看着伯温脚下说:“就在先生脚下,请移步。”说着取剑顺势插下,伯温大惊,心中暗想:此非凡人也,自己的安排莫非被他发现?广孝见他迟疑,说:“大人若不信请一试”,成祖见状,提起宝剑一并原位插下,伯温无奈,亦提起宝剑插入穴中,众人顺剑扒开黄土,见三支宝剑均从铜钱穿过,顿时山呼万岁,乐得成祖神采飞扬。他问姚广孝:“寻陵候,你看看,这地方可以埋葬我的几代子孙吗?”姚广孝说:“此地山间明堂广大藏风聚气,可以埋葬皇上的万子重孙。”据传,这是隐语,即告诉成祖,到万历皇帝的孙子崇祯,明朝就要灭亡了。成祖不知,听了十分高兴,命他一起回京,共商建陵事宜。

站在一旁的刘伯温十分尴尬,做了两朝宰相,从未失算,今日却败在一个山野道人之手,心中暗想:此人神机妙算,城府甚深,如被重用,必然对自己构成威胁,必须设法将它除掉。表面却不露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