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直玩弄着“三教”既斗争又平衡的游戏。史上皇帝,就有四次灭佛记载:第一次灭佛是公元430年间,北魏太武帝大开杀戒,拆寺庙逐和尚,首开灭佛先河;第二次灭佛是公元570年间,北周武帝步其北魏太武帝后尘,对佛教徒又开杀戒;第三次灭佛是公元845年间,唐玄宗之后的唐武宗下令,“拆毁寺庙,僧尼还俗,寺产没收。”有《唐会要》统计,拆毁佛建筑共4万余所,有26万多僧尼被迫还俗。史称“会昌法难”;第四次灭佛是公元1110年间,宋朝徽宗帝‘亦好神仙不好佛’,下了一道圣旨:将天下庙宇一律改为道观,佛教徒又有了一场灭门之灾。不久道教猖獗,就演绎成了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金兵南下,兵临汴京。道人郭京说他能做法请“天兵天将”退敌,宋徽宗、钦宗这对昏庸无能的父子皇帝竟然信以为真,忙按郭京要求,下令撤去城上守军,大开城门,请“天兵天将”速降、退敌。结果,金兵乘虚而入,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汴京——开封这座大宋都城。可怜宋徽宗、钦宗成了“阶下囚”,客死他乡。
有点扯远了,还是回到悬空寺始建上来。李白对宗氏说:北魏太武帝灭佛,到了他的儿孙那里,物极必反,不到50年,就开始大力弘扬佛教,云冈石窟,应运而生;北魏第六代皇帝,南迁洛阳,龙门石窟,又垂青于史;眼下看到的悬空寺,就是北魏献文帝、孝文帝、文明皇后执政年间的产物。
……
从北岳到南岳,有3000多里地的路程。一个多月后,李白与宗氏,才到达南岳衡山。
在衡山,他写了《游方广寺》诗:“圣寺闲栖睡眼醒,此时何处最幽清。满窗明月天风静,玉馨时闻一两声。”时值深秋,南岳衡山还是一片青翠景色,其幽深之状,在李白的诗中,跃然而出。还有:“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飞花落洞庭。”这是他写衡山的高耸秀美,宗氏读了,又交口称赞,发出“气清岳秀有如此”的赞叹。数年后,李白又把“衡山苍苍入紫冥”几句用到了《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一诗里。
丹丘子飘忽不定,来无影,去无踪。李白与宗氏,在南岳还是没有见到丹丘子,这让夫妻二人很失望。但李白还想去东岳泰山碰碰运气,宗氏却说啥也不跟李白走了,她要回家。
“一朝去京阙,十载客梁园”。李白只好陪着宗氏,风餐露宿的又走了将近2000里地的路程,在一个大雪满弓刀的夜晚,回到了梁园。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已经忙着过腊月小年了。小年过完过大年,过完大年是新春。冰消雪融时,桃花盛开柳色新。李白的心又野了,他总是口是心非。李白第一次到湖北安陆娶许氏时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实际上,他在安陆的时间,连3整年都没呆上。可怜许氏,为他生育了一儿一女,含恨死去。许氏死后,他就带着这一儿一女又来到齐鲁之地游荡,先后娶了两个女人,一个骂他“朱买臣之弟”弃他而去,一个想他相思成疾遗恨九泉之下。如今,“十载客梁园”,又成空话。更何况?齐鲁有他的二儿一女,还有东岳的仙人和道家真篆在召唤着他呢!他不顾宗氏的苦苦挽留,毅然决然的离开梁园,踏上了去齐鲁的征途,开始了东岳泰山的寻觅之旅,时值公元745年。
齐鲁之地,对李白并不陌生。可以说,是李白的又一个故乡。李白作诗980馀首,其中有100多首,都是写给齐鲁的。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李白从岱庙出来,过岱宗坊,经王母池、红门宫、万仙楼、罗汉崖、斗母宫、经石峪、歇马崖、柏洞、壶天阁,渡步天桥,来到中天门,小憩休息一会儿,就写下了这几句诗。
过了中天门,就能遥望南天门了。它像一颗朱红色的宝石,镶嵌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素有天门云梯之称的十八盘,7000多级石阶从南天门一直倒垂下来,直至对松山的谷底。这十八盘——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像从天上下来的一条银色软梯,又像是从银河倾泻下来的一条无声的瀑布,诱人攀登、诱人玩味。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上了南天门,李白又接着写下了:“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在泰山,李白一共写了《游泰山·六首》,又名《天宝元年四月从故御道上泰》。我们不难看出,天宝元年既公元742年。三年前,李白在天街酒馆里饮酒作诗一共六首;三年后,李白仍在天街酒馆里饮酒,故地重游,却一首诗作也没有。但如烟往事,白云悠悠,却让他不堪回首——
四月游完泰山,李白回到兖州南陵家中,京城皇上既下旨来宣。当时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写出了自己的欢天喜地:“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人生真是如梦啊,“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离四川,出三峡,27岁漂泊在湖北,落户安陆,成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婿,“倒插门”的滋味,真不好受啊!不但于仕途无益,反寄人篱下遭白眼。许氏于开元24年去世。随后,他带着一儿一女,举家北上齐鲁,“学剑来山东”,巧遇刘氏而结婚。婚后,整天喝酒吟诗,亦遭妻刘氏“不是文学女青年”的白眼,她看不起自己,离家出逃。多亏了“鲁女东窗下”,担起了抚养二儿一女的义务,自己才如负释重,进京与皇帝相伴三年。如今,什么都成了南柯一梦。鲁女和儿女,都可安好?想到这,李白归心似箭,也不再寻找丹丘子了,就从天街下山,奔任城家去了。
李白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所以他把丹丘子看做“仙人”。他“五岳寻仙”,其实寻的就是丹丘子。丹丘子虽然与司马子微共同夸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但却一直与他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只在西岳见了一面,便消声灭迹了。闹得李白寝食不安神神叨叨,每年都给丹丘子写诗:《题嵩山逸人丹丘子山居并序》、《闻丹丘子营石门幽居》、《颍阳别丹丘子之淮阳》……不下10余首。
由上述可见,神仙把李白害的不浅。
李白回到任城南陵。刚到家不久,就迎来杜甫相访。二人同游于任城一带,半月有余。在李白的建议下,各自暂短酒别,分别寻找道教秘文真簏去。李白在齐州紫极宫高天师处授了道簏,从此正式履行了入道仪式,始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
同儒家宣扬的“入世说”相反,佛教与道教讲究的是“出世说”。细一考证起来,都有点口是心非。还说李白,安史之乱,他就乱了方寸,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李白避居庐山。永王李磷举兵,为壮军威,邀“竹溪六逸”孔巢父等人入伙一一遭婉拒,独李白一人应邀做了官僚。不久永王兵败,李白因此被俘入狱。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四处奔走呼吁,未果,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大赦,他才有了《早发白帝城》放歌。公元761年,年已61岁的李白,在庐山见到了宗氏。此时的宗氏,对李白已经心灰意冷,削发为尼,不做道姑,却做了尼姑。与李白,就此成了永别。
得到时不珍惜,失去了才想珍惜,但为时已晚,破镜岂能重圆?宗氏的出家,对李白打击相当大,用他的诗说:“相见不得亲,不如不相见。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胡为守空闺,孤眠愁锦衾。”
李白从庐山下来,就去了安徽当涂,投奔了县令李阳冰处,整日借酒浇愁。中秋之夜,皓月当空,江上无舟,万家团圆。孤独一人的李白,形影单调,只好泛舟江上,月下独酌,想一醉方休:“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在这时,他看见了宗氏,款款从月中蹁跹而来,若即若离,“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又“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宗氏,你等等我,我来也!”李白站在船边,举着酒杯,两眼垂泪,如痴如醉,如梦如幻,恍惚中,一脚踏空,跌进翻着白浪花的江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现今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大青山的李白墓园,为演绎李白江中捉月,还修建了捉月桥、捉月台……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掩卷合上《西游记》,对李白凭吊,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白的人生,无论从过去和今天的角度来看,都是失败的。
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他是口头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矬子。他大半生游手好闲,只图自己活得滋润,大事做不成,小事又不做,自私自利,吃喝嫖赌,游山玩水,痴心妄想着范蠡、鲁仲连等名垂史册的古人,夸夸其谈。他大半生都漂泊在外,官没当成,武没成剑,道没成仙,家没责任,既不是个好丈夫,也不是个好父亲。他除了做成一个诗人之外,其他则一事无成。
李白活得很累,他一直都在“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斗争中挣扎着苟活着。除了当时社会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自己本身的原因。诗人尽管“伟大”,但没有官做,活得一直很心酸萎缩。
李白的“伟大”,实在是我们后人强加给他的。
皇帝害了他前半生做官仕途,神仙却害了他后半生的性命。
“五岳寻仙不辞远”,有唐僧去西天取经遥远乎?痛苦乎?收获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