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出八盘峡流经兰州市区后,进入桑园峡。桑园峡以下是一个绵延上百里的峡谷区。黄河在这里横冲直撞,波涛滚滚,巨浪滔天,非常的惊世骇人。解放前,兰州到北京铁路没有修通时,人们从兰州往银川、包头等地运送水烟、羊毛等货物就要穿过这些峡谷。一道道的峡谷就如同一个个鬼门关。普通的“筏客子”根本无法驾驭峡谷的激流,为了货物和生命的安全,他们经常要请几位“峡把式”,由他们保驾护航才能够一路平安走出这段峡谷区。
作为黄河流经兰州向东遇到的第一个峡谷区,桑园峡一带有许多民间传说。关于桑园峡的来历,传说与康熙皇帝有关。据说,康熙皇帝西巡经榆中准备前往兰州,离开榆中县城不久,皇帝看到前方有一座山岭,问随从前方到了什么地方,随从说前面是猪嘴岭,又问再前面呢,随从说是“嗓咽子”。皇帝听后脸一沉,便下令休息片刻后返回,没有抵达兰州。原来,皇帝嫌前面的两个地名不吉利。专家考证:皇帝休息的地方就是今天榆中的歇家嘴,此地距兰州50余里。
这个地方与肃庄王朱英有关,他出巡经过此地,歇驾住宿一晚,因此被称为歇驾嘴,民间传为歇家嘴。
民间传说,皇帝返回之后,人们就将嗓咽子峡改为桑园峡。其实,桑园峡的得名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据记载,东汉末年,此峡名为葵园峡。明肃王来自江南,常怀念江南家乡,为了不忘江南习俗,便命人在葵园峡一带开辟桑园,从江南引来桑苗,栽活867株。
人们在这里,养蚕缫丝,每年可征茧20多斤。后人根据肃王桑园遗址,将葵园峡改为桑树园峡,简称为桑园峡。
桑树园峡有上下之分。上桑树园峡在市区以东26公里,峡长5公里,也叫小峡;下桑园峡在小峡下游5公里,峡长30公里,也叫大峡。桑园峡两岸石壁峭拔,岩层嶙峋,浑似神工鬼斧凿成,最窄处宽度仅7.5米,是兰州段黄河最为狭窄之处。
黄河自东十八家滩入桑树园峡后,河面猛然收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忽然转折北上,一直向前,直抵宁夏、内蒙。桑树园峡也就成为古代人们从水路抵达宁夏、内蒙的要道,因而桑园峡是兰州水上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85年,韩遂、边章率军进攻陕西关中地区,结果被张温、董卓等打败,荡寇将军周慎率3万人马追击。韩遂、边章农民起义军退守榆中,周慎的佐军司马孙坚(孙策之父),建议截断军粮道,结果周慎不听。而韩遂则率人在桑园峡反截周慎军粮道,周慎军大败,损失惨重。
黄河在桑园峡内穿行于山谷之中,留下了许多浅滩暗礁,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记的地名,如老汉抬头、一锅煮、中流砥柱等等。
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黄河峡谷里的峡把式工作的情景。范长江在他的《过大峡》一文中这样写道:“首先,经过的险地为大肠拐子,河道数数曲折于紧狭的石壁中,稍有不慎,即可与石壁接触。其次为乱石头窝子,这里是一个乱石峥磷之险滩,滩浪起伏如小屋,滩中并有一大旋涡,最易发生危险。最险的为焦牛把子,河水直冲一石岸尖上,皮筏必须对石岸放去,同时,又须于未接触之一霎那,转筏下流,生死存亡之际,其间不能容发。筏上水手与搭客至此皆屏息肃静,以待命运之降临!筏上首领刚站立筏上高处,全力注视水纹,一面发出各种非内行不能听懂的命令,指挥前向水手。”这段峡谷水流急湍,主航道是“S”型路线。据说河中间有一个巨石,羊皮筏子必须直冲而去,就在相撞瞬间,舵手梢板轻轻一点,筏子与石壁擦肩而过,飘然而去,可能就是范长江记述的“焦牛把子”。此情此景,即惊又险,但却有惊无险。民间传说清朝末年,有一个国外传教士从兰州乘筏子到包头,到这个地方后,以为筏子失去控制,会撞到石头上,他急忙跳到了石头上。结果筏子拐弯而下,传教士最后被留在了石头上,后来人们采取各种办法进行营救,都没有成功,传教士也站在石头上向过往的筏子招手,希望能够脱险,但都因风险太大而无人能救出。因此,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命名为“洋人招手”。
在范长江的记述中,直到他抵达了条城,心中的恐怖才彻底消失了。他在文章中说的条城就是今天榆中的青城。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奔腾而来的黄河,就是如此的激动人心。
马衔风雪的变迁
余秋雨曾引用鲁迅的话,对各地列出的八景或者十景,作出一番评价,他说:“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可见评选八景或者十景或者十二景,是中国各地的传统。
据考证,评选八景或者十景最初是从宋代开始的。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曾画八幅山水画,有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这八景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全国各地评选地方景致的标准。
兰州也有自己的景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荆州俊修的《临洮府志》中可以看到有关金城十二景的记载。《临洮府志》记载,金城十二景是:皋兰山色、梨苑花光、莲池夜月、榆谷晴云、东川耕牧、北岸渔樵、浩春涨、洮水秋声、马衔风雪、天都烟云等(另两景失载)。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变化,兰州也不断出现了新的风光名胜、人文景观。清朝初年,金城十二景又演变成了“兰山烟雨、梨苑花光、古刹晨钟、河楼远眺、五泉飞瀑、莲池夜月、马衔风雪、白塔层峦、雪岭秋容、虹桥春涨”十景。明清两代的景观相比,变化并不是很大。可见,尽管不同的年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人们对于风光名胜的认同基本是一致的。
耸立在榆中县城西南部的马衔山,以终年积雪著称,形成了兰州地区少见的自然奇景“马衔风雪”,历史上被列为金城八景(或者十景)之一。
马衔山位于榆中县兴隆山西部,包括了银山、马坡、上庄、新营等乡南部及临洮县北部地区。马衔山主峰海拔高达3670.3米,马衔山地区最低海拔为1900米,同主峰相比相差1770.3米,如此大的海拔差,使整个马衔山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整个山上灌木林、阔叶林,云杉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区依次排开。游客们在登山的过程中,就能够逐一看到这些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调查显示,在海拔1800米~2000米的地方为蔷薇虎榛组成的灌木带;2200米~2400米为桦树杨树凋叶林带;2800米~3500米为杜鹃、山柳组成的叶林带;3500米以上是冰层;而背阴处则是千年冻土层,有些地方冻土层厚达10米。
每年六七月间,是游览马衔山的最好时节。沿着山路向上,只见山脚下农田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在半山腰则能看到各种开放的山花。
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叫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竞相怒放,构成一幅幅美景。高山地区气候瞬息万变,本来是晴空万里的天气,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了一些云彩,转眼间就是细雨蒙蒙。往山顶上看,只见山头上白雪皑皑,真正体现了“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马衔山原名“空头山”,唐代改为“热薄寒山”,清代称“马寒山”,到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作为历史上兰州名景之一,在明代被人们称之为“风雪马衔”,而在清代则又称之为“积雪马衔”,如今则是“马衔风雪”。
同绝大部分高山一样,马衔山不仅以积雪出名,更以宝藏多而出名,独特的气候环境,垂直分布植被,使这里成为各种动植物的天堂。
在马衔山上,飞禽走兽遍地走,有鹿、鸢、兔、狐等动物,还有青海云杉、刺柏、中麻黄、山杨、甘肃小叶柳、山生柳、川滇柳、胡桃、白桦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它们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野生药材,可以称之为药材宝库,尤其是马衔山党参质量极佳,长期以来被人们推崇,医药界用“马党参”来区分与其他党参的差异。除了党参以外,马衔山的麝香也非常出名。早在唐代马衔山麝香就是兰州地方政府进贡朝廷的特产。唐代兰州盛产麝香,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在古代历史资料中还是能够找到相关记载的。《新唐书·地理志》中曾经提到兰州的贡品为麝香。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路过兰州,在题写的《题金城临河驿楼》中写道“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可见兰州的麝香非常多,但随着兰州生态植被的恶化,兰州盛产麝香的事情就被尘封在历史的岁月中了,如今马衔山还生活着马麝。
2003年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又将马衔山辟为风景区。如今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和户外运动俱乐部成员将攀登马衔山作为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
马衔山是兰州众多景观的一个代表。从古至今,人们对兰州景观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整修,也造就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景观。今天它们已经是旅游事业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据《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1984年8月下旬,兰州市园林局与兰州晚报社联合举办兰州新十景征选命名活动。由征选小组分类选票,反复讨论,在考虑景点分布的基础上,对一些景点名称进行了推敲润色,最后确定了:栖云耸翠(兴隆山)、兰山烟雨(皋兰山)、五泉飞瀑(五泉山)、白塔层峦(白塔山)、芳洲思雁(雁滩)、丝路金波(滨河路)、天斧沙宫(安宁大沙沟)、红雨流丹(安宁桃园)、花海玫香(永登县苦水乡)、石壁泻珠(吐鲁沟)十个景点。并于1984年10月10日,在《兰州晚报》一版予以登载。从此兰州有了新的十景。
兰州地下多温泉
2004年1月2日,一个埋藏在地下2000米的温泉,被甘肃地勘人找了出来。这是兰州市区内打出的第一个温泉,它的出现给人们展现了兰州地区温泉利用的广阔前景。
这个地热井的具体位置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运通大厦院内。甘肃省地矿局所属第二地质勘查院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打出了城区内的第一口地热井,深度达到2003米,出水温度达59度。
为了打这口井,人们在运通大厦院内竖起了100多米高的钻塔,经过三四个月的奋战,终于打出了地热井。据亲临现场的人讲,出水时,一个碗口粗的水管中“咕咕”流淌着热气腾腾的地下优质医疗矿泉水。用来循环降温的铁水箱,蒸气缭绕,热气逼人,用手一摸,水质滑腻。
兰州运通大厦地热勘察孔是甘肃地勘局二勘院设计,二勘院和甘肃运通大厦组织实施,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施工。于2003年7月28日正式开工,12月25日通过竣工验收。实际孔深2003.1米,成井深度1957.1米,总投入达480万元。孔口水温59度,涌水量每天504方,富含偏硅酸、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为优质医疗热矿水。
这个地热勘探井的成功,不仅在兰州地区的地热勘探工作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填补了兰州市区深部地质、构造、水文等多方面的研究空白。对兰州市区进一步开展地热勘察开发利用及地学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省地矿局的专家,在研究六七十年代区域水文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先后对永登药水沟—龙王沟、榆中胡家营以及市区内的地热进行了勘察。地质勘察探明,兰州市的地下热储层位于1450米~2003米,在2003米以下仍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同时,相邻的城关区、安宁区、西固区也是人们进一步勘察的靶区。
他们在2002年4月提交的《兰州地区地热资源勘察报告》显示,兰州市区存在有利的地热地质条件,是低温地热资源开发极有前景的区域。在兰州市范围内圈定了七里河断陷、榆中断陷、永登药水沟—红门寺断陷、永登咸水河断陷等5个地热异常区。
专家确定,兰州市区存在一个面积达130平方公里的地热勘察区域,这里包含了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地段。尤其是在七里河地区存在有一个庞大的七里河地热田。现已查明的七里河区地热田的面积达44平方公里,按照平均布井井距1.5公里计算,可布置20余眼井。 勘探资料显示,七里河区深部有高温热储层分布,通过对2000米以下的深部勘探,可望获得更高温的地下热水。不仅可以扩大地热资源量,而且也可以大大地提高地下热水的综合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