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一):文物名勝
2775200000010

第10章 墓葬彩陶(3)

在灵柩的右前方地上插着长矛,蒙古人把它称之为苏律定,共有五支,一支大的,四支小的。传为成吉思汗生前所用。在伊金霍洛旗大苏律定深藏不用,四支小苏律定用作出巡之用。每年由成吉思汗陵的守护者奉持出巡各旗,但北不过黄河,南不出长城。

兴隆山的成吉思汗文物陈列馆今天已和大佛寺融为一体,既有成吉思汗的金身塑像,也有道教、佛教的塑像。当年,在兴隆山守护大汗灵柩的除了国民党宪兵排外,还有成吉思汗的守陵人达尔扈特,每月初一的月祭,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春祭,一直雷打不动。

榆中解放前夕,1949年8月13日,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下令将成吉思汗灵柩移往塔尔寺,1954年3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迎接成吉思汗灵柩代表团,将大汗灵柩迎回。

桥梁津渡

兰州: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今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兰州出发,一天多就能穿越河西走廊,抵达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星星峡,再往前就到了古人所说的西域了。而在古代,这条路却要走上好几个月,甚至一年多。很多时候,有些人没有抵达目的地,就倒在了半路上。

“大道通西域”是兰州的地理特点。很早以前兰州就是内地通往西域及欧洲的交通要道。这条从长安、洛阳出发,经兰州等地到新疆天山南北乃至更远地方的路,就被人们称之为“丝绸之路”。

这条古道沿线风光迷人。夏天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时节,一路上只见大河小溪汩汩流淌,黄河、石羊河、黑河、疏勒河……大大小小的河流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走廊的南北两面是逶迤千里的高山,祁连山顶白雪皑皑,山脚下,一行行的防风林,将农田分割成一块块方格,田地里一派丰收景象,黄灿灿的麦浪,沉甸甸的大西瓜,泛着金色光芒的黄河蜜……河西走廊的富庶,让每一个人途经此地的行者惊叹不已。

今天人们都把丝绸之路的开通归功于张骞,其实远在张骞出使西域前几千年,东西方之间就已经通过这条道路相互往来了。三四千年前,黄河以西的羌族以及后来的乌孙、月氏、匈奴等民族,在游牧过程中进一步开辟了早期的丝绸之路,他们也成为兰州历史上较早的一批开拓者。

作为连接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交通要道的兰州,自古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尤其是汉武帝开拓西域以后,兰州一直以交通枢纽而著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难以数计的过客行人、商旅戍卒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是一条让人充满幻想的道路。可是谁知道,丝绸之路也是一条无奈之路。最早的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之间自发形成的,但是汉武帝派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却是出于击败匈奴的无奈之举。

自古至今,中国在北方尤其是西北的战略布局上,中央政府一直采取的策略是保卫长安,割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少数民族的联合。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打开河西走廊。如果要确保河西走廊,就不能放弃西域。这就是隐藏在丝绸之路繁华和热闹背后的苦衷,也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真正目的。

今天人们无法想象在遥远的岁月里,那些悠扬驼铃是如何从中亚、西亚甚至更远的地中海沿岸走到关中平原的,这条道路究竟是怎样的一条道路呢?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在他所写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把汉代中国和中亚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称作“丝绸之路”。关于丝绸之路走向,人们一般认为有三条,它们是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和青海、新疆而达中亚、西亚。这条路在甘肃中部地带,具体路线大致有北、中、南三条,兰州居于中线。草原丝绸之路是从中原历代王朝的都城向北越过长城、出塞外,然后穿越蒙古草原至中亚、西亚、及非洲欧洲的道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今天的泉州、福州、广州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印度、北非、地中海的道路。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出了长安不久,就进入甘肃境内,路线错综复杂,大体可以分为北、中、南三条。有些驼队选择了北线,一般沿泾河流域抵达平凉,过六盘山,向西沿祖厉河而下,在靖远附近渡黄河,再经景泰、大靖至武威,后沿河西走廊西行。这一条路通行于秦汉,可能是最早的驿道,相对方便一些。也有些驼队选择了南路,他们经天水、秦安、渭源至临洮,由临洮至金城(兰州)过黄河到河西;或由临洮西行至临夏,然后西北行至允吾(读铅牙),或者直接去河西,或者走大河家进入青海,过青海湖,或到新疆、或到河西走廊。

兰州是丝绸之路中线中段上的一个重镇,丝绸之路中段大体分为三条路线:人们可以走六盘山转道静宁、会宁、定西、兰州、武威一线;也可以走陇坂、通渭、定西、兰州、武威一线;也可以走陇坂、天水、陇西、临洮、永靖、武威一线。虽然兰州不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但是作为黄河上游四大渡口之一的金城渡所在地,它是丝绸之路中线上无法绕过的地方,无论是进军西域的大军,还是东奔西走的商队,或者西域来的使团,他们必然要选择靖远或者兰州过黄河,所以兰州完全可以称之为“丝路重镇”。

众多的历史名人从兰州出发远赴异域建功立业。名将赵充国也是多次率军从金城渡过黄河击匈奴、退西羌的。唐玄奘也是经这里去西域的,《大唐西域记》记述的“贞观三年八月,……有秦州僧孝达……功毕还乡,遂与俱去。至秦州,停一宿”。“逢兰州伴,又随去兰州一宿”。据说唐僧就是在庄严寺(今兰州晚报社院内)住宿了一夜,然后从白塔山下黄河渡口渡河西去。

兰州境内丝绸古道遗迹众多,有道路桥梁、关隘渡口,也有计算历程的墩台,还有为迎来送往而修建的接官亭等。尽管现在丝绸古道大部分路段已被人们改造成了现代公路,甚至是高速公路,但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仍保留着古道遗迹,向人们诉说着沧桑往事。其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丝绸古道遗迹在西固区河口乡、阿干镇等地方。

阿干镇位于兰州市区南部,东、南与榆中县兰山乡、银山乡接壤,西临魏岭乡,北界八里镇,为石质山地。地势南高北低。早在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政府设置阿干堡。后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阿干县,元初仍为阿干县,又为司侯司。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废县、司并入兰州。明为兰州阿干里。明洪武年间(1268年至1398年)开采煤炭,随即制陶、冶铁、铁器加工业相继发展,商贸兴起,阿干镇为远近驰名的集镇。这一切,还与阿干镇的地理位置有关系,它地处兰州通往临洮的交通要道上。临洮古称狄道,最初是陇西郡郡治所在地,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兰州出发过阿干镇,经摩云驿,翻越摩天岭,就到了临洮的中铺。河口这个距离市区不远的地方,在历史上不仅有规模巨大的渡口群,而且也有保存完整的丝绸古道遗迹。保留在河口乡黄河北岸的丝绸古道遗迹,距离河口乡咸水村不远。人们爬上黄河边的一座高山,站在山顶举目四望,就能看见一条古道蜿蜒而来。它沿着黄河而来,又顺着黄河而去。这段丝绸古道蜿蜒崎岖,宽度不足2米;南边紧贴黄河,北边紧挨着赭红色的山体,大约有10公里。解放前,这里非常繁华,黄河兰州段只有一座桥,从定西、榆中、临洮等地过来的人们,大多选择从此处过黄河,然后通过金城关,沿着大山和黄河之间大道,经过安宁区的沙井驿一路前行,去永登、西宁等地。解放后,人们在黄河上架设了大量的桥梁,黄河北的丝绸古道也因此而废弃。

金城渡:黄河四大古渡之一

从西固出发,沿着黄河西行,过河口南车站,走不了多久,就是黄河南岸通往八盘峡的公路。顺着公路往前,就会在路边上看到一个古代渡口遗址,这里就是汉代青石津所在地。

在路边上有一个形如骆驼的石碑,碑上镌刻着“汉代青石津遗址”。站在岸边的公路上,脚下就是一大片白里泛青的石头。这一大片青色的石头无言地证明,这里就是黄河古渡——青石津。青石津似乎是因这里的青色石头而得名。沿着岸边的一条陡而窄的小路,人们就能走到那片青石头上。在阳光照射下,石头苍凉而并不冰冷,坚硬中透着温暖,如同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历史。大石头上用来插木桩的石孔仍然完好无损,无知的孩童在黄河边玩耍,一切似乎与2000多年前一样。

青石津北岸为八盘山,现在叫张家台;南岸为青石山,故亦称此峡为青石峡,渡口称青石津。

金城渡是今天西固区境内的黄河上众多渡口的总称,它和芮城风陵渡、河套的君子渡、靖远的鹯阴口被人们称为黄河四大古渡。金城古渡不仅仅只有青石津一个渡口,它涵盖了从八盘峡到钟家河一线的各个渡口,组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渡口群,云遮雾绕的历史让人难以区分具体的名称,只能笼统地将这一带的黄河古渡口称之为金城渡。

古代交通落后,数万大军云集此地渡黄河,必定从许多渡口过河,这样才能加快行军速度,这也是西固出现渡口群的主要原因。

自古青石渡就为兵家必争之地。《汉书》记载,西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赵充国曾率万余名骑兵,由此过黄河,出击羌人。《三国志》中也载,蜀国大将姜维讨伐魏国,围攻狄道(今甘肃临洮),魏国从河西调来军队解围,也是从这里过黄河的。许许多多的文臣武将从这里走过,然而能让人记住的并不多。历史长河也和黄河一样,前浪推后浪。人们知道赵充国是从这条路上走过的,而其他的人大部分已被时间所湮没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里异常繁华。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八月,前秦灭前凉,兵分两路,北渡黄河,都是从这一带过黄河的。当时,前秦军队兵分两路,一路由苟苌率领从石城津渡河;一路由梁熙、姚苌、王统、李辩率领从青石津渡河。可见所谓的青石津、石城津、金城津等名称只是对整个渡口群中具体地点的称呼。《周书》中曾经提到“西魏废帝元钦,曾统帅锐骑三万,讨伐吐谷浑”,也是从这一带过黄河的。

为了确保军队商旅渡河,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西固城一带设立了金城县。它其实就是为了保证大军渡河,确保黄河渡口安全而设立的。

驻守黄河渡口群的士兵,再加上汉代以金城县城为依托的防御体系,就构成了一道严密地封锁黄河渡口的防线。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金城渡在古代是何等地重要。它被人们称为黄河四大古渡之一是当之无愧的。

走过金城的使者们

文成公主今天已经成为藏汉民族友好团结的象征。在青藏高原的许多地方都能听到文成公主的传说。兰州是文成公主前往青藏高原的必经之路。民间传说,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就是经过榆中,然后在河口一带过黄河,前往西藏的。在唐代,走过兰州的不仅有公主,而且也有来自东西方的使者。大唐吐蕃会盟使刘元鼎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给我们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记载,让我们能了解唐时的兰州情况。

在历史上,不仅仅是文成公主为民族大义而西行联姻。“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逝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与浆,居常思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这是江都公主刘细君写的《黄鹄歌》,她是公元前109年远嫁西域乌孙国的一位公主。

隋唐时,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开始崛起。松赞干布担任首领时,非常仰慕中原地区的文化。640年,松赞干布选派了一位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着一百人的队伍到长安去求亲,准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

这时,唐朝周边的许多国家都派遣了求亲的使者。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唐太宗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前来求亲的使者必须先解答五个难题,获胜者才能娶回公主。这就是民间传说中“五难求婚使”的故事。

据说,当时唐太宗出了丝线穿九曲珠、分出百匹母马和小马驹儿等五道题。其中最后一道题,也是最难的一道题,是要求求婚使者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传说禄东赞事先从公主的奶娘那里得到消息,公主喜欢用花露水洗脸,现场他发现一位美女的身边总有蜜蜂飞舞,由此断定这个美女就是文成公主。

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人们为公主备了十分丰富的嫁妆。不仅有金银珠宝、绫罗绸缎、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还有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文成公主入藏,给西藏地区带去了非常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极大地推动了当时青藏高原社会的发展。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有着非常崇高的威望,西藏拉萨的大昭寺就是为公主修建的,至今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入藏的道路就是唐蕃古道,它是流淌着汉藏文化的血脉通道。尽管这条道路今天已经变成了现代化的高速公路,但是人们仍然愿意沿着这条古道,寻访曾经有过的辉煌。

当时公主从长安城出发,过渭水桥,沿着渭水北岸西行,经咸阳、兴平、武功一线,过陇山进入甘肃,沿清水、天水、甘谷直达临洮。民间传说,再由临洮沿阿干河,进入兰州。也有人说公主是经陇山、成纪、天水、巉口、榆中到兰州,再从兰州河口一带过黄河到青海。据《中国和亲史》文成公主进藏时并没有经过兰州。从古吐蕃文献的记载来看,文成公主自西安经兴平到春州,再到狄道、河州,过黄河到鄯州,再翻越赤岭(日月山)入藏。虽然文成公主没有经过兰州,但兰州榆中县还留传着不少与公主有关的民间故事。榆中来紫堡、金家崖一带,古寺庙甚多。如黄家庄的弥勒院、寺背后的妙乐院、李家庄的长寿寺。据传说这三个寺院都是为文成公主嫁往西藏,临时修建的禅院,供公主和吐蕃迎亲者路过住宿用的。榆中县清水驿还流传着一个民间传说,当年文成公主入藏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地方住宿过一夜。由于远离亲人,公主闷闷不乐,茶饭不思,侍女端来饭菜和水后,公主只将水留下。公主看到水后,觉得这水非常清澈,于是端起来,喝了一口,觉得这水甜美异常,便将一碗水全部喝了。公主不由说道,只有此地清水甜美,从此以后,这里就被人们称之为清水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