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叙写兰州的文学作品更为丰富多彩。行吟于兰州的作家、诗人数不胜数,其中以林则徐、张和、左宗棠、魏椿、谭嗣同、沈钧儒、于右任、董必武、黎锦熙、张恨水、陈毅、朱东润、李孤帆、高良佐、林鹏侠、钟敬文、霍松林等人最为著名,他们各自用诗情画意展现着兰州的一草一木,讴歌着兰州的山川风物。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人、记者、政治家远到西北考察,进行有关的实地调查,他们创作出了一些游记、旅游日记等,其中不乏颇具文采的作品,但他们大多关注的却是国计民生和现实问题,从这些游记中我们能够真切地透视出当时兰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大众百姓的面貌,对近代的兰州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又字元抚,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先后任湖广、陕甘、云南总督及钦差大臣等职。1837年至1840年间,曾在广东积极查禁鸦片,屡挫英军挑衅,反遭诬害,被贬谪到新疆。著有《林则徐日记》、《云左山房诗钞》等。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在去新疆伊犁的途中,抵达兰州,休憩了8天,除了官场中的互相拜访、宴饮、游览名胜外,就是为各方书写联、扇、条幅,留下了《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二首)、《留别海帆》(二首)等名作。
《程玉樵方伯德润饯予于兰州藩廨之若己有园,次韵奉谢》有两首:
其一
短辕西去笑羁臣,将出阳关有故人。坐我名园觞咏乐,倾来佳酿色香陈。开轩观稼知丰岁,激水浇花绚古春。不问官私皆获惜,平泉一记义标新。
其二
我无长策靖蛮氛,愧说楼船练水军。闻道狼贪今渐戢,须防蚕食念犹纷。白头合对天山雪,赤手谁摩岭海云?多谢新诗赠珠玉,难禁伤别杜司勋!
程玉樵,名德润,湖北天门人,当时为甘肃布政使。方伯,一州诸侯之长,此处指布政使。藩廨,布政使的衙署。若己有园,一名望园,又名鸣鹤园,后改名憩园。程玉樵整修后名“若己有园”,并作有《若己有园记》。园中当时有“蔬香馆”、“夕佳楼”、“天香亭”、“四照亭”、“月波亭”等胜景。抗日战争期间,改为“鲁迅公园”。解放初期为甘肃省图书馆。故址在今甘肃省群众艺术馆及其附近地区。次韵,依原诗用韵的次序作诗。林则徐被谪新疆伊犁,途经兰州时,甘肃布政使程玉樵为林则徐在若己有园设宴洗尘,并赠以诗,林则徐次程氏韵,写了这两首诗表示答谢。诗中有对程玉樵的感谢,也有对园外风光的描写。
林则徐还有《留别海帆》二首,其一云:“节府高楼跨夹城,玉泉山色大河声。开筵东阁图书满,剪烛西堂鼓角清。慷慨论兵忠愤气,殷勤赠别解推情。近闻江海销金革,休养资卫翊太平。”海帆,是富呢扬阿的字,富呢是满州人,林则徐赴新疆伊犁路过兰州时,海帆任陕甘总督。这是一首赠别诗,对海帆给予了较高评价,同时表达了惜别之情和期望之意。其中“节府高楼跨夹城,玉泉山色大河声”二句,音节响亮、气势豪壮,成为吟咏兰州地理风光的名句。
张和(1799—1861年),字理堂,河州(今甘肃临夏)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著有《绍雪堂诗草》、《鸿雪集》、《鸿雪续集》等,存诗五百余首。其中有《五泉山晚眺》:“缥缈楼台壮大观,雄心忽忽引无端。筹边事业思充国,入望风沙接贺兰。白雁南翔云淡淡,黄河东下水漫漫。登临此日情何限,飒落泉声独倚栏。”诗人登高望远,在看到远处的云际和滔滔东流的黄河时,不免勾起对国家安危和边疆平安的思绪,诗歌意境开阔,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的远大雄心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今湖南湘阴县)人。道光时举人,历任浙江巡抚,闽浙、陕甘、两江总督、钦差大臣,先后督办新疆、福建军务,封恪靖侯,卒谥文襄。著有《左文襄公全集》。左宗棠在甘肃为官的数十年中,作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在兰州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兰州机器织呢厂等近代机器工业;在兰州西关北侧至黄河南岸一带设立了举院,使甘肃本土的士子无须再跋涉千里到西安应举;将兼任茶马使的兼职奉银留给继任总督,进行西北建设,新任总督用这笔钱建了黄河铁桥,人称“左公桥”;在进军西北的途中,一面叫士兵修筑道路,一面在路的两旁种植树木。先后在自陇东至玉门的数千里路线上,种了百万多株树,这就是有名的“左公柳”,使干旱的甘肃大地披上了绿装。此外,左宗棠还留下了不少匾额、题词、对联、手札和书法等作品,其中他题写的对联“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几乎是家喻户晓。兰州旧有宗棠门、左公祠,可见兰州人民对他的怀念。
这里介绍节选于左宗棠《秋日泛舟泉湖作》的一首诗:
昔岁来兰州,随槎想碧落。黄河横节园,牛女看约略。以槎名其亭,南对澄清阁。走笔题一系,乡心慰寂寞。
“节园”,左宗棠修复部分凝熙园为节园,俗称后花园,黄河在其北边流过。左宗棠在节园内筑台建厅,名槎亭,作为他的办公之处,澄清阁在其南偏东。故址在今兰州市委大楼东南角,有左氏题槎亭的对联:“八月槎横天上至,连畦菜长故园春。”这首诗赞美了节园的美丽景色,同时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左宗棠在总督衙门的节园里修了三个水池,把黄河水引进来,经过沉淀,供人饮用。为此写下《饮和池记》,刻于碑石。就在水池旁边,左宗棠将一建筑物命名为“澄清阁”,言其黄河水由浊变清之意。并题写了“万山不隔中秋月,千年复见黄河清”的楹联,悬挂其上。兰州虽然地处西陲,关山阻隔,但是皎洁的中秋之月,毫无偏见,依然将其清辉洒满大地。滚滚黄河,终有清澈之日,不会永远浑浊下去。楹联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而且意境高远,发人深思,不愧为名人名联。这副楹联的拓片现悬挂于兰州碑林主体建筑草圣阁北门两边门柱上。
魏椿(约1840—1899年),字寿卿,甘肃狄道(今临洮)人。
早岁肄业于五泉书院,为咸丰岁贡生。后授平番县学训导。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西宁府学训导,除任教官外,他还被聘为狄道州洮阳、超然两书院山长,在狄道、兰州设馆授徒。魏椿一生从教河、湟之间,所教弟子多有用之材,陈彬就是其中之一。魏椿不图仕进,淡泊自处,擅诗喜文,他在临洮、永登、西宁、兰州的作品分别结集为《洮阳杂吟》、《枝阳杂吟》、《湟中杂吟》、《兰泉杂吟》等。
魏椿在兰州寓居五十多年,所作《兰泉杂吟》刊于光绪十年(1884年),辑文1篇、诗97首、词15首,记叙在兰州的所见所闻,举凡山川、风物、人文等,无不形之于笔端,以抒发对兰州的热爱之情。
《兰泉杂吟》所收记为《兰州记》,该文以赋体形式实写兰州的地理位置、风土物产、人物逸事等,就像一篇浓缩的地方志。由自然景观写到人文环境,过度自然。第一段写兰州位置的险要;第二段写兰州的城堡、名胜、古迹;第三段写兰州物产的丰饶;第四段写兰州人文的兴盛;第五段写作者半生寓居兰州的情况。所记叙的事物都是作者所亲见亲历,如写兰州的物产:“至若桑麻万顷,韭稻千畦。原隰龙鳞,陌阡凤畛。处处有栽秧之马,村村多汲水之龙。架压葡萄,似水晶而皆黑;枝垂果枣,如玛瑙而俱红。南郊多种菊之园,西关有卖瓜之市。”笔法细腻,铺排有度,声律谐和,语言质朴,读来朗朗上口,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兰州的拳拳深情,是古代文学中极富特色的一篇赋。
谭嗣同(1865—1898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湖阳人。甲午战争之后,提倡新学,参与新政,力主变法,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是清末维新派领袖人物。父亲谭继洵,曾任甘肃布政使、湖北巡抚。因此谭嗣同曾先后四次来到兰州。写有《别兰州》、《兰州庄严寺》、《憩园雨五律》(三首)、《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等歌咏兰州的名作。其《别兰州》诗写道:
前度别皋兰,驱车今又还。两行出塞柳,一带赴城山。壮士事戎马,侯封入汉关。十年独何似,转徙愧兵间。
此诗写于1889年谭嗣同最后一次离开兰州时。诗中描写了兰州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同时感慨时间的飞逝。又有《兰州庄严寺》一首:
访僧入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磬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鸦满林。
“庄严寺”,相传是隋末金城郡校尉薛举故宅,薛举后与其子薛仁杲囚郡县官,发粟振贫,据陇西全境,举兵反隋,自号“西秦霸王”,都兰州。唐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灭薛仁杲后,将薛宅改为佛寺。以后历代有所修葺。寺中有三绝:“佛像停匀生动,衣褶细叠,迎风欲举,塑绝也;元李溥光所书‘敕大庄严禅院’,字体遒劲,直逼颜鲁公,写绝也;壁上观音像,既端好,而所披白衣,覆首至足,俨然纱,柳枝经久,翠色如新,相传吴道子所为,纵未必然,当亦出自宋元高手,画绝也。”以上“三绝”,又使古寺得名“三绝寺”。
旧址在今城关区张掖路中段,兰州晚报社院内。寺中原有前殿、中殿、后殿三进院落,中后院均在配殿之后有耳房。此外,还有东西厢房和钟鼓楼等建筑。庄严寺从1926年改为甘肃民众教育馆以来,疏于修护,经****破坏,三绝荡然无存,只留有空殿一座。此诗勾勒出庄严寺院内的景色,秋意昂然,清幽通明,颇有超然物外的感觉。又有《憩园雨五律》三首:
其一
淅沥彻今夕,哀弦谁独弹。响泉当石咽,暗雨逼灯寒。
秋气悬孤树,河声下万滩。拂窗惊客话,短竹两三竿。
其二
憩园三月雨,四壁长苔衣。积水循阶上,低云入户飞。
钟鸣龙欲吼,屋漏鼠常饥。一发青山外,层阴送夕晖。
其三
深林初过雨,宛宛碧苔新。依岸残云湿,平桥一水春。
看山浓似黛,种竹短于人。好续《齐民术》,桑麻万绿匀。
谭嗣同在兰州时随父住在甘肃布政使署,名“憩园”,曾名“望园”、“若己有园”,经其父于光绪八年(1882年)重修后,题名为“憩园”。深受谭嗣同的喜爱,常面对憩园之景,写诗抒怀。
这三首诗展现了憩园雨景,“孤树”、“短竹”、“碧苔”、“石山”等表现出一番初春景象,诗作灵动通透、自然清新。谭嗣同还写有《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二首:
其一
作赋豪情脱帻投,不关王粲感登楼。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白塔无俦飞鸟回,苍梧有泪断碑愁。惊心梁苑风流尽,欲把兴亡数到头。
其二金城置郡几星霜,汉代穷兵拓战场。岂料一时雄武略,遂令千载重边防。西人转饷疲东国,南仲何年罢朔方。未必儒生解忧乐,登临偏易起旁皇。
这两首和诗突出了兰州作为历来兵家必争的重镇要地所具有的历史沧桑感,“烟消大漠群山出,河入长天落日浮”两句,虽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化用而来,但却写得悲凉豪迈,诗中透露出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
沈钧儒(1875—1963年),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县人。
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他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一生追求真理与进步。参加辛亥革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从事救国活动,为著名“七君子”之一。著有《寥寥集》。沈钧儒于1950年8月率中央访问团赴陕、甘、青、新、宁进行访问和慰劳,10月1日参加了兰州国庆纪念群众大会,写下一首《参加兰州国庆节大会》诗:“皋兰山下黄河边,旗帜缤纷鼓喧天。十万同胞齐口唱,中华建国一周年。”在离开兰州赴新疆途中又写了《自皋兰乘飞机赴迪化,在途中所作》:“脚底纷驰汉代城,计程应过峡星星。此行得见天山雪,不负苍茫万里行。”“皋兰”即兰州。“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汉代城”,从兰州至星星峡,所经武威、张掖、酒泉均为汉代郡城。“峡星星”,即星星峡,在甘肃和新疆的交界处。这两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分别描绘了兰州人民欢天喜地庆祝国庆的宏大场面和作者离开兰州赴乌鲁木齐西行途中的所见所想。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陕西三原人。
历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次长、国民政府监察院长等职。著有《标准草书》、《右任诗存》、《右任文存》等书。于右任曾留有《诉衷情·三十年九月十八日,同庚由自渝飞兰州机中》、《越调·天净沙·谒成陵》、《古浪至兰州道中,果园甚多,红紫相间,蔚为大观》、《兰州城外邓宝珊园中吊其夫人崔锦琴女士及其子女,为题名曰慈爱园》、《浣溪沙·兰州东行机中作》、《南乡子·兰州东行机中作》等多首诗词。如《诉衷情·三十年九月十八日,同庚由自渝飞兰州机中》:“云间眼底现平川,最好是今天。摩天岭上飞过,诗未就,以词传。词不尽,写空间,漏人间。河山壮丽,无计形容,捋断苍髯。”《诉衷情》,词牌名。“庚由”,人名,与作者同机来兰州。这首词歌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越调·天净沙·谒成陵》:“兴隆山畔高歌,曾瞻无敌金戈。遗诏焚香读过。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越调·天净沙》,曲牌名。“成陵”,即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的灵柩,1939年7月1日,由内蒙伊克昭盟金霍洛迁移于甘肃榆中县兴隆山太白宫。此词借拜谒成陵表达了作者收复河山的愿望。《古浪至兰州道中,果园甚多,红紫相间,蔚为大观》:“金城西去玉门还,庄浪河东欲晓天。万紫千红冰雪里,争将血汗染山川。”“庄浪河”,古称逆水,又名丽水。发源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与青海省交界处的磨脉山.东南流经永登县,至兰州市西固区河口入黄河,全长165公里。上游在乌鞘岭段称金强河。元、明、清在此设庄浪县、卫。这首诗描绘了古浪至兰州途中的美丽景色。《兰州城外邓宝珊园中吊其夫人崔锦琴女士及其子女,为题名曰慈爱园》:“百感茫茫不可宣,金城到后更凄然!亲题慈爱园中额,莫唱凫雏傍母眠。”作者自注:“宝珊长女倩子最后窗课录写杜诗:‘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竹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翌日与母及两弟避敌机,同罹难。皆葬园中。”此园在今兰州市广武门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邓宝珊夫人及其子女的殷殷悼念之情。又有《浣溪沙·兰州东行机中作》一首:
“不上昆仑独惘然,人生乐事故难全;匆匆今又过祁连。自古英雄矜出塞,如今种族是同天;何人收泪听阳关。”《南乡子·兰州东行机中作》:“上下白龙飞,秦陇川原是也非?万里平安天与我,依依,迎我西来送我归。君莫问西陲,兄弟之间隙已微。塞上风云成过去,区区,写就天山纪念碑。”《浣溪沙》、《南乡子》均为词牌名。这两首词是作者离开兰州时在飞机中所作。词中对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寄以殷殷致意。情操高清,格调高昂。
董必武(1885—1975年),原名贤琮,又名用威,号璧伍。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人。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其后信仰马列主义。
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央党校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国家副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等职。董必武曾在1955年来兰州视察,游览五泉山时作《游兰州五泉山》:“兰州名胜地,共说五泉山。近市尘嚣远,多龛香火悭。溪流随小径,岭色压雄关。
清景难为状,看云独树闲。”记录了诗人对五泉山的观感,佛寺的香火使得五泉山更为幽静,潺潺溪流沿着山涧缓缓流去,景色宜人。表达了作者对兰州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