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梨”指软儿梨、冬果梨。“桥稳”四句着重写兰州冰桥。《兰州风土记》载:“兰省襟带黄河,浮桥在北关(应为北城)外,为西路要冲,前人所谓天下黄河只一桥也。冬月河冻则撤去,行人踏冰而渡,坦若夷庚。”诗人由兰州冬令风味入手,描写汹涌黄河,顿失滔滔,凝为玉带,天堑变通途的壮观景色。第五首:
我忆兰州好,登楼望远情。寻源来汉使,绝堑倚秦城。自得金汤固,常留玉塞清。凤林遗垒在,千里暮云平。
这首诗是登楼怀古之作。“楼”,指拂云楼,明肃王建于北城上,飞檐三重,故址在兰州市委北面,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拓修滨河路时拆除。“绝堑”,指黄河,兰州城以黄河为北城护城河。“秦城”指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在今东岗镇一带兴建的榆中城以及沿黄河修筑的长城。“凤林”即凤林关,明代建,关址在今兰州黄河北白塔山东侧烧盐沟口。第六首:
我忆兰州好,长河足大观。金山冲浊浪,青石锁狂澜。槎白天边下,桥从镜里看。中流遥指处,凫影落晴滩。
这首诗追忆了兰州黄河两岸的名胜古迹。“金山”指金山寺,在金城关北半山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凿石筑寺院。“浊浪”指金城关下黄河中的白马浪。“青石”指青石峡,即今八盘峡。“槎”指从洮河、大通河林区漂运到兰州黄河段的木筏。“桥”指黄河镇远桥。第七首:
我忆兰州好,山川列画屏。马衔遥积素,龙尾近拖青。飞瀑双崖泻,清泉五处听。应知枕流者,日日启云扃。
这首诗回忆了兰州的名山胜水。马衔山在兰州东南,横贯榆中、临洮,长近百里,宽约40里,主峰海拔高达3670.3米,其余大都在3000米以上,终年积雪,故云“积素”,兰州十景之一为“马衔晴雪”。龙尾山是皋兰山的西脉,形如龙尾落于黄河之滨。山麓遍布梨园菜圃,有如绿带萦绕,故云“拖青”,为兰州十景中的“梨苑花光”胜景所在地。“飞瀑”两句写五泉山,“飞瀑”指东西龙口飞泻的瀑布;“清泉五处”指甘露泉、掬月泉、摸子泉、蒙泉、惠泉。
“枕流”即为枕石漱流,比喻隐居山林的隐逸之士。第八首:
我忆兰州好,犹余太古风。亭高曾候马,桥卧久垂虹。洞有梁僧迹,泉因汉将通。王孙山子石,叠叠仰青空。
这首诗描写了与兰州有关的名人胜迹。“亭”,指候马亭,在西固扎马台,传为汉武帝遣使在此,迎候贰师将军李广利自大宛国所获的天马。“桥”,指阿干河上的卧桥,始建于唐代,为兰州十景之一的“虹桥春涨”景观。“洞”,指红泥沟志公洞,传说梁朝宝志和尚在洞内修行。“泉”,指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鞭搠涌现五眼泉的传说。“山子石”指明肃王创建的凝熙园,有叠石假山,山下有洞,山上洞中皆有神庙,玉宇琼楼联翩上下。第九首:
我忆兰州好,勋名壮昔年。铸金秦守令,图阁汉屯田。兰谷弹章著,南阳理学传。桓桓青海迹,端不让前贤。
这首诗赞颂了兰州乡贤的显赫业绩。“铸金秦守令”写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县吏,被督邮笞打,遂入学研究典籍。秦始皇统一天下,命翁仲率兵守临洮,声振匈奴。翁仲死后,铸其铜像,置咸阳宫司马门外。“汉屯田”,指西汉营平侯赵充国在湟水屯田,因功列画像于未央宫。“兰谷”,指明兰州人御史邹应龙弹劾权奸严世蕃事。“南阳”,指明理学家南阳知府段坚。“桓桓”,指清大将岳钟琪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事。第十首:
我忆兰州好,真称物产奇。绒堪充雅服,牦可饰冠仪。莱菔清明后,婆白露期。龙须还作莱,筐篚四方驰。
这首诗描写了兰州丰富的特产。“绒”指兰州精制毛纺品——姑绒,明代为贡品。“牦”即牦牛,兰州工匠用牦牛尾制作的帽缨,驰名全国。“婆”,指兰州所产绵苹果以及紫青、红青等蔷薇科苹果属的水果。“龙须”,指龙须菜,即产于兰州北山的头发菜。“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第十一首:
我忆兰州好,般般品味新。炮羔延座客,酪乳馈乡邻。挟弹求芳雉,垂丝获锦鳞。迩来黄酒酽,还醉瓮头春。
这首诗表现了兰州的饮食文化。诗人列举烤羊羔、奶酪、雉鸡、鲤鱼、黄酒等美味佳酿,突出了兰州的饮食特色。第十二首:
我忆兰州好,平生爱雅游。帘垂春洞古,雨滴夜岩幽。琴韵金天观,棋声白雪楼。何时登木塔,万里豁双眸。
最后一首诗追忆曾经所游览的故乡景点,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帘垂春洞古”指白塔山慈恩寺西邻的水帘洞。“雨滴夜岩幽”写后五泉夜雨岩。“金天观”为明肃庄王所建道观。“白雪楼”,也叫“白雪红楼”,明代建于龙尾山麓,为悬楼十数楹,春天凭栏可赏十里梨花香雪海,深秋可观一派红叶,故名。“木塔”指唐建嘉福寺,主体建筑为十三层木塔,为昔日兰州最高的建筑物。
这组《我忆兰州好》诗,前四首描绘了兰州春、夏、秋、冬的四时美景,后八首则具体描述了兰州的五泉山、龙尾山、边关、桥、亭等名胜古迹及历史上的人杰、当地的特产、人们的饮食习惯等。组诗各自成篇,分咏各物,却浑然一体,借鉴民歌的语言,却又清新雅致,铺排概括了兰州的历史、风物、特产、名人和古迹等,倾注了诗人深厚的感情,排遣了无尽的乡愁。
《三余斋存稿》所收为江得符文章,文体有游记、述记、序、墓志铭、传记等。他的游记作品艺术性非常高,继承和吸收了六朝小品文及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写作技巧,运用白描手法,语言精炼生动,有极强的表现力。如《登太华记》:“十六日早,至玉泉院,默祷陈图南先生祠。入谷,石泉喷激,一径由乱石错出,东西址折而上,幽意可人。……再一里,曰第一关。岩东南壁立,过关为张仙谷。转上桃林坪,三里,巨石四五,横叠前径,石开,仅容人观。东岩石峡中,希夷蜕骨处,险,弗能往。……”作者运用日记体式记述了自己游华山的经过。通篇序次详整,风格清峭简约。他的述记类作品,也是言简意丰,耐人寻味,如《新建潼川书院记》:“内建讲堂五,楹左右各三,楹前厅大门各三,楹耳舍各二,东西学舍十余,东南峰建魁星阁……”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草草几笔将潼川书院由里至外介绍得清楚明白。他的人物传记,融会《史记》及《世说新语》刻画人物形象的技法,只寥寥数语,鲜活的人物形貌即跃然纸上。如《孙如渊传》:
“年十六,弃去学武,三年艺成。尝自谓百人敌。里中少年从之游,斗鸡走狗,击缶弹丝,解衣角技为乐。……如渊愧悔汗下,跪受教嗣。……一日,游五泉崇庆寺,……前有丽人车,无赖子八九夹毂随行,嘲谑不堪入耳。驱车者一人,车后一童子,禁不敢发。如渊瞠视良久,攘臂大呼曰:
‘吾今为冯妇矣。’八九者前殴如渊,手挥之,皆伏地请死,遂解去。”文章通过一系列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将孙如渊的性格、品质刻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有亲临现场之感。
许学诗,字兴可,皋兰人。著有《四书诗赋》。他的写景诗,鲜明生动,如《赤金盘菊》“团团初月照辉煌,秋色熔成百炼光。灿烂篱边谁掌出,不承珠露只承霜”。诗作用简约浅近的语言为我们展现出秋夜菊花灵动的美感,活泼清新,幽默风趣。许学诗的送别诗情真意切,朴素感人,如《送唐弼臣之河东》“执酒离亭外,斜阳挂别情。
那堪千里远,独是一人行。夜月龙门冷,秋风雁塞清。知君归路苦,郑重赴前程”。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牵挂中孕育了无限伤感,送别中包含了殷切祝愿。他还有一些表现下层人民艰辛生活的作品,如《采莲曲》“沿湖问女儿,何以采莲为?采莲著罗绮,采莲充甘肥。君不见山村多少如花女,采葛采桑恒苦衣。采麻采菽恒苦饥”。诗中以采葛采桑女子却无衣穿,采麻采菽女子却无饭吃的不公平现象,强烈地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与欺诈。诗人还善于用烘托手法,使诗歌意境浑融,含蓄隽永。如《客中见月》“露濯菱花冷,风飘桂影寒。思乡情最苦,不敢举头看”。《晚秋送人》“几年诗酒共彷徨,无那归鸿促晚装。惆怅送君秋色老,满林红叶落斜阳”。《裁衣曲》“裁衣复裁衣,多时裁未就。停刀忆郎身,想比去时瘦”。这三首诗或诉怀乡之意,或吐离愁之苦,或抒思念之情。“不敢举头看”的是浓浓的乡情,“惆怅秋色老”的是无限的离愁,“想比去时瘦”的是深深的思念,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吴栻,字敬亭,号洗心道人、云庵道人。《陇右著作录》定其为西宁碾伯人,《西北文献丛书》收录有他的文集,但其《家谱自序》“原籍金陵,自明时迁金城”;《先儒人行状》:“先府君官平蕃(今永登)司训,服官七年”,其母带着他随父从“碾邑”迁“平邑”即平番(兰州永登)。他十三岁时遭父死,则最迟六岁即来到平番。
吴栻著有《云庵杂志》四卷,包括:《云庵杂文》一卷,《云庵赋草》一卷,《云庵四六文章》一卷,《云庵琐语》一卷。《云庵杂文》所收,有记、传、序、行状、说、读书札记等,文章题下都注明写作时间,如《家谱自序》下题,“戊戌七月作”,其文主旨较浅,无关心时局及代圣贤立言的“政治”类著作。语言清新流畅,有古韵风致,如《送郑秀峰明府闽序》:“闽中云水之乡也,山川清旷,风物妍。……昔陶元亮不为五斗米折腰,怜故园松菊,飘然长往,结庐人境,日对南山。”作者以陶渊明的典故来衬托闽地的清旷高远,令人心生向往之情。《梦吾子传》云:“梦吾子者,寓形于梦者也。性嗜酒,稍余杖头钱,即沽酒,饮至数斗,解衣磅礴,颓然而睡。”作者吸收古代小品文的白描手法,寥寥数语,鲜明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显示了高超的写作技巧。《云庵赋草》专收文赋,主要写山、水、鸟、雪等物,且注明所写之理由,如《五峰山赋》题注:“以五峰山森立,形如举掌为韵。”这类作品,极尽“古赋”的铺陈摹拟手法,辞藻华丽,但意义不大。《云庵四六文章》所收为骈文,在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有可取之处,作者用骈文写祭文、寿序、启、书等,如《寄同宗书》:“自别凉州,便游燕市。白雁关前,望鱼书而不至;黄金台畔,寻马骨以何从”,一改骈文在词语和意义上的华而不实,语言浅易而又声情并茂,堪称佳作。《云庵琐语》前部分虽为笔记,但以诗歌为多。所记颇为芜杂,有为人处世之经验总结,如“《严沧浪诗话》云:‘作诗如镜花水月,不着色相,方臻妙境’。余谓处世亦然。读佛经‘琉璃世界’一语,便悟此旨,若处世稍涉沾滞,则拖泥带水矣。”有诗论,如“古人吟咏,字句呕出心血,余不取也。盖诗道性情,与之所至,随意成章以舒其情致斯已耳”。有读书札记,如“《秋兴》八章是何等抱负,《赤壁》两赋是何等胸襟”。但更多的是记梦及一些无意义的琐事,如“梦上天梯”,“梦登飞云阁”,“梦游西湖”,“余生平无他嗜好,惟以醉睡自适,若一日不睡,便觉神气不仰”等诗句。后部分为《性命管窥内编》,属古代哲学类著作。共分四部分,“性论”、“心论”、“气质之性”、“命论”,四者虽分开论述,但互相纠葛,联系密切。
王光晟,字柏崖,皋兰人,善八分书,喜吟咏,著有《晚翠轩诗稿》、《国朝画后续集》等书。《晚翠轩诗稿》中的所收诗,大多雄浑开阔,如黄河之水,汪洋恣肆而滔滔不绝。但也因为他敝帚自珍,不忍割爱,因此其中也多“鱼目混杂”之陋作。后经吴镇为其“删存十一而略为校定,……虽置之唐人诗中亦无愧色”。
王光晟的诗对仗工稳,语言晓畅,音韵铿锵,且风格多样。他曾作《送客诗》云:“握手才经岁,含情复送君。不堪秋色老,重使雁行分。岳麓山前月,崇台岭外云。都添孤客恨,回首念同群。”情景交融,虽然词语朴实,如话家常,但情感真挚动人,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才华,曾得到当时文坛名人袁枚的赞赏,说他“不意衙官,乃有屈宋”。又有《春日游五泉登三教洞千佛阁》诗,写道:“南山山麓碧云连,迢递寻幽向五泉。可惜楼台遭劫火,空余山洞霭春烟。登临万象收胸次,凭眺千村列眼前。濠濠溪声流泽远,巴菰种遍水花田。”其注曰:
“烟草名淡巴菰,五泉所种最佳。”诗写于乾隆末年。诗人登临千佛阁,全山景色尽收眼底,远处山影缥缈,城里楼影重重,黄河如带,绕城东流,而且看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劫火后的五泉山寺庙不复存在,然而山下水田成片,遍种烟草,生机旺盛,表现了当时兰州五泉烟农对烟草种植的狂热,由此看出,时间的推移可以平抚战火的创伤。还有《冰桥》一首:“朔风凛冽当空号,两山黯淡寒云高。大地阴森气闭塞,银潢胶结停波涛。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水如平地。边陲远接轮蹄多,浑忘足底凌苍波。最是天公惜物力,泽坚应候通人过。往来杂沓乐安逸,百日销熔岁可必。峡形逼仄山蟠纡,天下神桥此第一。春色绮丽春风翔,岸冰初解浮寒光。廿四巨舸铁缆长,请看竟日成浮梁。”诗人用抒情的诗歌形式记录了黄河冰桥这一罕见胜景,意境雄浑开阔,基调冷凝萧索,风格刚健隽永。
巫揆,字静溪,皋兰人,著有《小竹巢诗稿》四卷等。巫揆作诗,学步盛唐李白、杜甫。其诗内容广泛,或吟咏花木山川,流连名胜,或思念故乡亲人,或赠答友朋。诗风闳中肆外,纵横捭阖,或微言写意,或放笔长歌,有唐人意韵。曾作《凝熙园怀古》、《咏浮桥》等诗,咏唱兰州风光。其《凝熙园怀古》云:“金鼓纷纷震地天,四郊兵合玉成烟。河桥一走无消息,园地空留阅岁年。峰凸直同山鬼削,石痕虚费海神鞭。可怜帝子今何在?只恐重来也枉然。”“凝熙园”,为肃藩所置,久废。解放初,岩洞残迹尚存,俗称山子石。故址在今兰州市城关区人民医院及山子石一带。诗中借景怀古,深沉厚重而且见解颇新,对李自成农民军并无侮蔑之词。《咏浮桥》:“悬崖跨壑俯洪河,铁锁然压舰多。雨霁云中飞,风高海上驾鼋鼍。行人题柱兢留字,燕子穿舱闲弄歌。天下浮桥原第一,桃花谁虑涨春波。”“浮桥”,名镇远桥,为明洪武十八年(1386年)守御指挥杨廉督建,冬撤春设,清代因袭之。在铁桥建立前,黄河即以浮桥过渡。故址在今兰州市中山桥西。作者对浮桥这一独特的人文景观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赞叹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陈增(1756—1829年),字退轩,兰州府人。一生为士,贫穷潦倒。多年在武威、兰州、永登等地设馆教学。有《世德堂诗文集略》传世。擅长诗歌,诗风平实、淡雅,富有韵味。如《晚食》:“家贫粒食自清香,向晚餐来味较长。远寺钟声半窗月,炊烟几缕带风。”又如《晚归》:“斜阳欲坠暗长亭,归踏沙堤路熟径。人去帘收深巷酒,天空风动落溪星。远山带月千林白,晚树浮烟一线青。宿鸟求巢还未定,哀鸣绕树不堪听。”诗人善于借自然景物抒写自己的困窘,读之顿生凄凉之感。
陈坦(1758—1774年),字右贞,兰州府人。陈增之弟。擅诗,有《五泉瀑布》诗:“谁导银河泻碧天,青崖怒劈走飞泉。雷鸣峭壁四时雨,雪点危岩一炷烟。仿佛断虹山外挂,分明素练阁中悬。登临无限徘徊意,活泼灵源悟道传。”诗人用无限的想象和新奇的夸张描绘了五泉山瀑布飞流而下、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雷鸣峭壁四时雨,雪点危岩一炷烟”,形容瀑布雷鸣般地飞溅到悬崖峭壁上,经年不断,犹如四季不停下落的雨水,瀑布四周的雪白浓密的水花,使得山涧烟雾缭绕,别有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