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兰州历史文化(七):文學文獻
2775100000010

第10章 近代至当代篇:五泉山色大河声(3)

高良佐《西北随轺记》作于河山多难的时代,意在“唤起国人民族历史之精神,充实民族生存奋斗之力量”(例言),因此目光始终投向各地历史沿革、关塞形势、名胜古迹,尤其重视“先哲之伟绩,古代之艺术”。于“兰垣花絮”章之“节园风光”一节中,他深深感动于死节的颜妃。节园坐落于兰州城北,为明肃王后花园。那里“前有鱼池亭榭,花木葱茂,鸟语树枝,丽日映窗,清幽宜人”。然而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颜妃事迹。明末李自成部属攻破兰州时,肃王妃颜氏等率宫人急于由园北城楼投河,无奈兵士追急,颜妃头撞肃王所书碑而死,“碑上有血迹数处,各大如碗,闻阴雨时其色尤显,即颜妃碎首殉节处也,呜呼烈矣!”高良佐激慨于颜妃之坚贞,更希望其烈志能激励国人,黾勉自强,抵御外辱。而登园中拂云楼所见壮美画卷,也在他笔下徐徐展开:“云岭矗其前,黄流绕其下,南有桦林、五泉之秀,西有木塔、李峪之雄,铁桥横亘河上,马车纷驶,翻水车轮,远挂城边,极天下大观矣。”舒缓的对偶之文顺流直下,随方位顺序将各处胜景一一展现,又以动态的马车、水轮点缀其间,繁荣富饶的人间景象即刻现于读者面前。

兰州是“西陲历代文化之所萃”,极富特色的宗教景观触目可及,无论是宏伟的五泉山嘛呢寺佛教建筑群,还是热闹的庙会,无论是塑、写、画俱佳的庄严寺,还是环境幽雅的金天观,在高良佐细腻精准的笔触下,无不各自摇曳生姿。他于“五泉山访****”一节中描摹所见:“玛呢寺西,佛舍重叠,楼阁轩敞,陟磴而上,登崇文阁,凭栏远眺,黄河襟带,水光接天,城市烟火,罗列眼前。再上三圣殿,登卧佛殿,佛大数丈,作酣睡状,旁置芒履一,长四五尺,一卧千古,四大皆空。……”作者用移步换景的顺序摹写所见,并且往往采用朴实的四言句式勾勒全景图,用细致准确的语言刻画景物特征。简洁质朴的四言句里容纳了气象万千的阔大景观,反而使所绘有一种别样的含蓄隽永自在其中。高良佐时时以激扬爱国之情为意念,意在使国人振奋,携手改变积贫积弱的时局。如,他记西津桥:“桥长十余丈,其形如弓,桥上盖屋,足蔽风雨,五彩绘画,两端有坊,东曰‘空中鳌背’,西曰‘天上慈航’,桥底无墩,自远望之,宛如卧龙,悉以木材建筑,亦我国桥梁之伟观也。”着重突出西津桥杰出的建筑艺术,唤起民族自豪感;他记黄河铁桥,则突出其壮大气势,“遥望形势雄伟,羊皮筏浮漂水上,翻水巨轮,分置左右,如张两翼”。且与昔日冬拆春建的浮桥对比,点出“自铁桥告成,交通称便,可知建设事业之不容缓也”,之后笔锋一转:“此为黄河三大桥之一,长江自蜀至海,竟无一桥,南人之耻也。”面对公共服务事业之破敝痛心疾首,华夏赤子心意拳拳可见。

作者十分注意记录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形。如游五泉山庙会,看到的不仅是“满山仕女如云,僧舍楼阁皆改作茶寮酒店,兰人纷至就食”,而且是“会期为旧历四月一日至八日,闻每年此期兰人之消费于此者达十余万元”。游览曾为城隍庙故地的国货陈列馆,除了目光所及为“殿宇壮丽,香火甚盛”,更加留心的是“陈列馆分艺术部、毛织部、农产部、矿产部等处,所陈列者,皆属甘省特产,除艺术部各服饰等物,似较落后外,余皆为陇右名产,颇为丰富,而尤以栽绒品及药材为著”。游普照寺旁的中山市场,看到的是“摊贩繁盛,较南京之夫子庙尤为广大,兰市商业中心区也。有售小葫芦者,较弹丸略大,上镌人物书画,纤细工致,以李文斋所镌者为最著。好事者辄视为珍玩,每对价自一元至四五元不等,殆为兰垣工艺品之一特点也”。高良佐怀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切感情,对这苍茫天空下辽阔黄土地之上辛勤劬劳的民众,投以关切的目光,注视着他们的衣食住行。他甚至不惮于详细列出多种物产的数量价值,绘成表格,以期有补世用。如“兰垣之农工商业”一节,他即详细调查兰州之土质、用地类型、农户类型、土产数量价值、工厂、进出口货物数量价值等等,详列为表,其科学严谨使他的纪游之作已多少带有科学调查报告的性质,而这一切特色,都与他希望激励世人、有切实用的写作目的和拳拳爱国之心密不可分。

林鹏侠,生卒不详,旅居新加坡华侨,祖籍福建莆田。少年时期读书于天津、上海,后赴美留学。1929年赴英国学习军事航空,时称“我国唯一女飞行家”。她受母亲影响,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奉母命于1932年11月24日从上海出发,开始考察西北陕、甘、宁、青各省,希望“于促起国人注意西北之重要,或有细流土壤之助”,更希望“今后政府能与人民通力合作,集中人才资本,作大规模实际开发,与侨胞以归国服务之机缘,各尽所能,树共存共荣之基础,进而与列强争雄长于世界”。旅行中,她每日记下所见所闻,日后为回复南洋侨胞信中对西北情况的关切,更将日记刊印为《西北行》,同时也是“矫清谈之风,启奋发之气”。作为女子,林鹏侠尤其关注西北的妇女解放。看到兰州作为省会,竟然没有一所产科医院,以至于“每逢妇女难产,多听其大小同归于尽,而莫可如何”,社会风习更使得明知有西医男子可以求助,“亦无肯一试”。她痛心疾首,大力呼吁在兰州组织女子青年会,更提出具体的操作思路:“入手宜先从联络兰城妇女界有知识者先组织一基础,俟余南返后,再鼓舞内地妇女界组织一西北妇女协会,以与兰州之女子青年会发生直接关系,然后由内地协助经济,并派遣人才前来赞助。”她崇尚实干,即便在日记中也绝少只是记录现象抒发感慨而已,每每于一幕幕事实记录后力图找出解决的具体办法。

林鹏侠出生华侨,考虑问题也往往从给侨商提供服务机会、创办实业,促进祖国经济繁荣与提高综合国力出发。如看到甘肃禁烟困难,则主张结合气候特点,推广种棉,振兴纺织工业,复兴左宗棠遗留的织呢工厂;看到兰州平民火柴厂经营得法,则希望“各地多设工厂,庶能容纳多数无业之人,养成勤劳自给之习惯,…岂止为人民谋幸福,即为国家立富强之基也”。了解到甘肃矿产丰富,更是希望国家加以大力开发,发展本土工商业。她对问题的考虑,往往结合国家社会的宏观需要和国民性的改良。倡导培养自立、自强、勤劳、整肃的民众性格。她看到兰州回汉冲突尖锐,影响西北安定发展,她更将思考的触角伸向民族问题领域,发现回汉纠纷不仅仅是民族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则希望能以****教义之整肃有序启发民族思想精神,并且在集会中大力倡导“愿今后回汉两部同胞,真能精诚团结,毋为野心家利用。认识吾人所应尽之责任,彼此勿以友为仇,而转使仇者窃笑”,同时也在日记中发出殷切呼唤:“中央及负地方军政党务之责者,可不惩前毖后,群谋改善之策哉?”阅读《西北行》,感觉作者的感情非常细腻丰富,描写也往往有引人入胜之处。如她记夜间为煤气所苦的情形:“前夜为窑穴炭气所薰,几至魂归天上,不获已,乃徘徊露地达晓。昨夕复为烟鬼所苦,仍露处于冰天。……”行文中,她每每用敏感细腻的感受牵动彩笔,工笔描绘心中丰富的意绪。

钟敬文(1903—2002年),笔名静闻、静君、金粟。广东海丰人。当代文学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华诗词学会顾问。著有《天风海涛室诗词钞》等。钟敬文曾多次来到兰州,写下了《兰州》、《登白塔山》、《与参加少数民族文学编选会议诸同志游五泉山公园》等诗和《满江红·别兰州》等词。如《兰州》诗:“东走黄河涌雁滩,天南突兀峙皋兰。五泉兼有天人胜,古柳飞檐共壮观。”短短四句诗将黄河、雁滩、皋兰山、五泉山等兰州有名景点连缀起来,涵盖其中,可见诗人的功力。《登白塔山》:“重到皋兰已耄年,廉颇强饭尚轩然。欲知脚力犹堪使,策杖来登白塔山。”诗作表达了已到耄年的作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依然“策杖来登白塔山”的情怀。《与参加少数民族文学编选会议诸同志游五泉山公园》:“前游回首廿星霜,重到欣当国运昌。诸族文华劳采撷,五泉秋色试评章。且看历劫余铜佛,犹想题诗纷墙。一酌甘泉清透骨,朋欢艺业两难忘。”作者自注:“公园旧多塑像,****后犹存者只铜佛一尊而已。1956年予至兰州,曾为友人所作壁画题诗,今诗画俱不见美。”铜佛,指铜接引佛,为1370年所铸造。身高一丈六尺,身围八尺,重约万余斤,工艺精巧,今在兰州五泉山金刚殿。诗作记录了与参加少数民族文学编选会议诸同志同游五泉山公园的所见所感,寄托了“朋欢艺业两难忘”的深情。又有《满江红·别兰州》一词:“廿载重来,辉青眼皋兰如旧。

剧惊见纵横驰道,嵯峨巨构。百族菁华钟艺圃,五湖宾客皆文友。怅匆匆未吊邓家园,怀诗酒。两周住,驹光骤。期限促,终挥手。正金城秋老,依依垂柳。空际黄烟余影在,山头白塔凝眸久。算此来胸际揽雄奇,劳回首。”作者自注:“1956年夏,予作为西北考察团团员到兰州,时主甘者为邓宝珊将军,宴余等于邓家花园,并使与席者作画题诗留念。今将军墓宿草矣。”作者在这首词中不仅惊叹了兰州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表达了对邓宝珊将军的深切怀念。

霍松林(1921—)甘肃天水人。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中文系名誉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学位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于右任书法学会顾问、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著有《文艺学概论》、《唐宋诗人鉴赏举隅》、《唐音阁吟稿》等书。霍松林曾多次来到兰州,作有《别邓宝珊先生》、《重游兰州》(二首)、《兰州宁卧庄消夏》等歌咏兰州的诗。《别邓宝珊先生》作于1965年,诗云:“河声清北户,山色绿南棂。园果秋初熟,庭花晚更馨。谈诗倾白堕,说剑望青冥。

屡月亲人杰,终生想地灵。”此诗前面还有作者的一段自序,交代了写诗的背景与原由:“1965年暑假,邓先生哲嗣成城来访,见余哮喘病发,困顿不堪,返兰后因言之。邓先生即电邀余至邓家花园疗养,食宿医药,备极关照。不久,病稍愈,每日谈诗论学,兼及时事。离兰前夕,先生偶谓杜甫七律中,有四联皆讲对仗者,如《登高》;五律四联皆对者似少见。余因作此诗留别,先生喜曰:‘此四联皆对,而尾联不觉其对,故不板耳’。”可见此诗不仅情景交融,诗体也别有风格。又有《重游兰州》二首,其一曰:“皋兰山下看奔涛,年少鏖兵忆嫖姚。旧地重游陵谷改,和风已动画图娇。虹桥压浪黄河静,绿树连云白塔高。丝路缤纷花雨密,交流文化起新潮。”其二曰:“金城何用锁雄关,开放宏图纳九寰。

学海冥搜千佛洞,文坛高筑五泉山。速传信息通欧美,广建功勋待马班。

莫道西陲固贫瘠,要将人巧破天悭。”这两首诗描绘出新时期兰州的新面貌,将厚重的历史与崭新的未来融为一体。《兰州宁卧庄消夏》:

“昔日泥窝子,今时宁卧庄。红楼连柳径,曲槛绕荷塘。入圃繁花艳,窥园硕果香。招邀谢贤主,小住纳新凉。”“宁卧庄”,在今兰州市城关区境内,旧称泥窝子、泥窝庄。解放后改名宁卧庄。题中宁卧庄,即今天的宁卧庄宾馆。“贤主”,作者自注:“谓杨植霖同志。”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宁卧庄美丽怡人的夏日景色,闲适中透着一分清凉,诗风清新淡雅,堪称佳作。

文士才情饮誉乡邦

兰州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绚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生息于此的文学家,他们不仅包括兰州籍作家和诗人,也包括出生于此、成长于此的作家和诗人。他们勤奋耕耘,不仅深情地歌颂和吟唱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记录着它的苦难、辉煌、抗争与希望,而且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