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假如这不是先秦
2773400000007

第7章 领先世界的诸子百家(4)

许行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君民并耕之说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共同劳动的思想,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这仲主张只能是劳动人民反对封建统治者阶级压迫的一种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许行的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对商人利用市场高利盘剥,要求调整物价的愿望。这种主张要比杨朱的“为我”、“贵己”而又不“纵欲”、“侵物”的观点更激进一些,因为杨朱是小土地私有者的代表,他们只要求保护其小私有者的财产;而许行则代表贫苦农民的利益,他们一无所有或者有也不多,仅靠双手劳动维持生活。但是许行的社会政治主张不符合统治者的愿望,即便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农家的理想对于处于被剥削阶级的“农”而言,也还仅仅是一个美丽的梦而已。

纵横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当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进行辩护。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纵”指“合纵”,指战国时南北向排列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联合抗秦的外交策略。“横”指“连横”,指以上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的外交策略。所谓“纵横家”,指主张“合纵”或“连横”外交策略的人物。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有苏秦、张仪、毛遂、方士、徐福。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尽管如此,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子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曾写过文章《苏秦的小说》,指出《史记·苏秦列传》完全像部小说,史实过于错谬。这么说的原因应该是苏秦活动的年代比较混乱。1973年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证明,《史记》里关于苏秦的年代是错的。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张仪活动在秦惠文王时期。《战国策》里讲苏秦起先以连衡术去说秦惠文王,可是现在学者以为多误,以为当是秦昭王。其实不然,秦惠文王卒于前311年,秦惠文王于前325年称王,第二年因此改元。张仪活动的正是这一时期,秦惠文王死后一到两年,也就是秦武王元年,张仪在魏国寿终正寝。而苏秦活动的时间大概在秦昭襄王时期,到前284年被杀死。由此看来,苏秦的年代要比张仪晚约三十年。

如此一来,《史记·苏秦列传》中有多少内容是值得我们深信不疑的呢?司马迁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经过我们上面的推断,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作出了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苏秦的事迹多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子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悬梁刺股”的典故正是这么得来的。另有说法,《阴符》可能是齐太公姜子牙所作,而里面的内容应该就是后来苏秦运用到极致的“反间计”。苏秦最先游说的是哪几个君主,司马迁的记载既然有误,那么暂时也就无从考证。但是直到他去燕国游说燕文侯,燕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才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而至死都是为燕国效力。

齐国乘燕国新立易王,占领了十座城池,燕王让苏秦讨还。苏秦游说齐王:燕王是秦国的女婿,您夺取燕国领土,就是引来秦国的精兵嘛!所以齐王归还了燕国的这些城池。后来,苏秦到了齐国,在燕齐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反间”无异于送死。但他还是去了。至于原因是什么,司马迁、刘向等都“回避”了正面解说,只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苏秦可能与燕易王的母亲,也就是燕文侯的夫人有染,燕易王知道这件事,却对苏秦的待遇更加优厚。苏秦恐怕被杀,就劝说燕王:“我留在燕国,不能使燕国的地位提高,假如我在齐国,就一定能提高燕国的地位。”燕王说:“一切听任先生去做吧。”于是,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齐国。齐宣王便任用他为客卿。但也有人根据《战国纵横家书四章》有“故强臣之齐”之语,说苏秦的家属可能被燕王扣为人质了,苏秦不得不去。不论如何,苏秦还是去了齐国,并且至死为燕效忠。

齐宣王去世后,齐国大夫中有许多人和苏秦争夺国君的宠信,因而派人刺杀苏秦,苏秦当时没死,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捉拿凶手,然而没有抓到。苏秦将要死去,便对齐王说:“我马上就要死了,请您在人口集中的街市上把我五马分尸示众,就说:‘苏秦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做,刺杀我的凶手一定可以抓到。”当时,齐王就按照他的话做了,那个刺杀苏秦的凶手,为了邀功,果然自动出头露面了,齐王因而就抓捕他杀了。燕王听到这个消息后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做法也太过分啦!”苏秦死后不久,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一些事实才泄露出来。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乞显诸侯”。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31篇,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仪,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与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秦惠文王更元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魏国人公孙衍得到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秦想攻伐齐国,但当时的齐、楚已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想:要实行“连横”,非得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实施他欺骗楚国的伎俩。张仪到了楚国,先拿出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的宠臣靳尚,通过“走后门”,他见到了楚怀王。楚怀王知道,眼前的张仪,已不是当初在楚国挨打时的那个张仪了,如今张仪才华盖世,名声很大,必须好好接待他,于是就虚心地向张仪请教。

张仪察言观色,慢慢说道:“秦王特地派我来与贵国交好。如果大王下决心和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愿与贵国永结友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这么一说,马上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一些大臣鼠目寸光,听说有这等便宜之事,也都向楚怀王祝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楚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做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那才叫怪呢!再者,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的六百里土地真正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但楚怀王只看到了陷阱边上的大肥肉,他一味地听信张仪之言,听不进去陈轸的忠告,一方面跟齐国绝交,一方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那六百里地去了。

消息传到了齐国,举国震惊,齐宣王很生气,他想:楚国咋能这样背信弃义呢!他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王,说楚国不讲信义,早晚是你们秦国的隐患,咱们一同进攻楚国吧!而这时,楚国的使者正暗自得意地赶到咸阳,准备接收那六百里土地,万万没有想到,张仪翻脸不认账了!张仪故意打马虎眼说:“不对吧?我没那样说呀!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里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楚国使者一听,当时头就大了,气鼓鼓地跑回楚国向楚怀王报告,气得楚怀王直打哆嗦。楚国誓死要雪耻,发兵十万攻打秦国。秦惠王也发兵十万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结果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下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弄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元气大伤。

张仪用欺骗的手段制服了楚国,使楚国失地千里,军威士气大打折扣。秦国趁机把汉中、关中、巴蜀连成一片,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最重要的是,秦国能把楚国这样的大国玩弄于股掌之间,使其他几国都感到不寒而栗,从此,秦国的势力影响到中原,占领了函谷关以东的重要据点。秦国这样一来既便于防守,又便于进攻中原,因而更加强盛起来。

此时,人们都认为张仪比韩国、魏国的国君还要厉害。张仪也因功受封,赐号“武信君”。但张仪心里明白:战争不是解决争端的最终手段,他找到秦惠王说:“我们虽然战胜了楚国,捷报频传,但楚国人怒气很大,总会拼死来抢夺汉中的,不如我们还他一半汉中土地,以平息怨恨,安抚边疆。

张仪就是这样,能毫不客气地夺取别人的东西,也舍得大大方方送给别人礼物。有时候,他是个十足的小人,翻脸不认人,无赖的面孔令人憎恶;有时候,他又以大国使者的身份,冠冕堂皇,落落大方地出现在外交场合,风度翩翩。

张仪在“收拾”了楚国之后,又先后到齐国、魏国等地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历尽艰辛,终于拆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为后来秦国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建立了不朽功勋。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横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诡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涨,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王死后,秦武王上台,张仪不被秦武王所信任,只好离开秦国回到了魏国。在魏国当了一年的相国后,寿终正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