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清照的红楼梦
2764000000017

第17章 黛玉跟清照像是双生的姊妹两个(4)

“仲宣”是王粲,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在建安七子里,他是“之首”。其经历竟与清照相似得贴。他的家乡也遭占领,只好避乱江南。他向北遥望,水远路长,思乡怀归之忧抒发而成《登楼赋》。赋中说:“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伤心的是,回故乡的路早被隔绝。于是泪流满面,怎也禁不住。“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从前孔子在陈国时,曾是仰叹“何时回家”。“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楚国的钟仪被囚禁于秦国,他依然弹奏故乡的曲子。越国的庄舄在楚国显贵了,病中呻吟却用本土的方言。“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怀念故土的情意,任谁也是这般相同的。岂能因穷困抑或显达,就改了那思乡的心呢!

无疑这王粲赋,箭一般地击中了清照的心。又赶上王粲也是古青州的人,也是流落了江南。莫说清照时常诵读《登楼赋》,她这“强记”的,若不倒背如流,那才奇了呢。

所以清照说,我比王粲的怀乡之愁,“更凄凉”!

清照接着说,“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随分”是照例的意思。

清照在归来堂东篱饮酒,早已习惯了。如今她是异乡客居之人,但这里的篱菊却与江北无异。那就照例再去醉一回罢。只这样,才算不负这篱畔菊花呢。

清照想家都想得着魔了。黛玉再不思乡,如何忍得?

失眠

林妹妹有一多一少——眼泪多,睡眠少。

她金闺夜坐那回,“好似木雕泥塑的一般,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了”。

那日宝玉问她:“你一夜咳嗽几遍?醒几次?”她说:“昨儿夜里好了,只嗽了两遍,却只睡了四更一个更次,就再不能睡了。”

一个更次,大约是两个多小时,这还是“好了”的时候。黛玉的觉,益发少了。

紫鹃对她说“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的那一夜,她待紫鹃睡了,“便直泣了一夜,至天明方打了一个盹儿”。这便睡得更短暂了。

她与湘云联诗之后,由栊翠庵回来,二人皆走了困。她说:“我这睡不着也并非今日,大约一年之中,通共也只睡十夜好满足的。”

黛玉的“夜间失寐”,愈来愈重,竟到了超常的地步。

不知为何,那清照竟又是个惯于失眠的。

“卧看残月上窗纱”,躺在床上却睡不着。

“伤心枕上三更雨”,已是三更了,尚未入睡。

“夜阑犹剪灯花弄”,深夜时分,她仍在剪弄灯花。

“醒时空对烛花红”,刚睡了一会儿,就再睡不着了。

“永夜恹恹欢意少”,“那堪永夜,明月空乐”,这便是彻夜失眠的。

即是偶然睡着了,她也常常醒来。

“瑞脑香消梦瑰断”“被冷香消新梦觉”“梦断偏宜瑞脑香”“梦断漏悄”……竟连一个完整的梦,也做不下来。那就喝点酒吧,醉后是易于成眠的。然而也不行,酒力一过,她又醒了,“酒醒熏破春梦”。那么,如何度过这恹恹永夜呢?“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起身再解一层罗衣,姑且问问夜已到了几更了。

真真清照这李姐姐,难道又是一个“心血不足”的林妹妹吗?

薄命

清照的命运,很是不济。早在宋时,朱彧就对她有过极精当的总括:

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

《萍洲可谈》

这九个字直如判词一般,将清照的薄命剖了开来:上天给予她才华时很宽厚,给予命运就极其吝啬了。

明人江之淮,自是也看清了清照的薄命,故说她“逐水桃花之不若矣”。同为明人的徐熥,在题为《李易安》的诗里,就把清照的“薄命”直说了出来:

销残金石怨双蛾,

红粉由来薄命多。

雪芹的太虚幻境里,也便建起了“薄命司”。若需有个“司长”,除了黛玉谁敢去做?

那日,黛玉回至潇湘馆,“一进院门,只见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这就想起了《西厢记》,想起了崔莺莺,随即就来了一番暗叹:

“双文,双文,诚为命薄人矣!然你虽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连孀母弱弟俱无。古人云‘佳人薄命’,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胜于双文哉!”

黛玉这是绕口令么,一段话里,一个“薄命”,四个“命薄”。

更有趣的是,黛玉《葬花吟》里的佳句,居然连她“廊上的鹦哥儿”也会说:

那鹦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林黛玉素日吁嗟音韵,接着念道:“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尽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佳句,又是句句说命薄的。

还有,黛玉听到宝玉在湘云跟前夸奖她,她顿时就“又喜又惊,又悲又叹”,且叹的是“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接着又“不禁滚下泪来”。

宝玉的《芙蓉女儿诔》,连黛玉都说是“长篇大论”,可她偏就记住了,“红绡帐里,公子多情;黄土垄中,女儿薄命”。随即又帮宝玉修改。宝玉就改了“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结果,“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这就是“薄命”二字,竟也作了黛玉的泪珠儿,无论何时都擦不净了。

或许就是这个因由,她在《唐多令》里说柳絮,“漂泊亦如人命薄”,尤是在《明妃》里说的那句——“红颜命薄古今同”——跟徐熥说的清照,直如一体——红粉由来薄命多。

紫鹃、雪雁

易安词里的清照,除了与花为伍,便是常与鹃雁为伴的。黛玉未曾常伴鹃雁,却分明有那名叫紫鹃、雪雁的丫头。这俩丫头,又始终与黛玉融洽得很。

在黛玉这个主子跟前,紫鹃竟无顾忌地当面指责黛玉,“太浮躁了些”“小性儿”。黛玉也均未歪派她。正巧清照有一句词,不知与这情景合不合:

忍听林表杜鹃啼。

“林表”是林外。更巧的是,这“林”与黛玉的姓,正是一个字。

紫鹃最重要的作为是情辞试忙玉。一句“你妹妹回苏州家去”的假话,唬得宝玉“便如头顶上响了一个焦雷一般”,“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

黛玉闻听之后,“‘哇’的一声,将腹中之药一概吐出,抖肠搜肺,炽胃扇肝的痛声大嗽了几阵,一时面红发乱,目肿筋浮,喘的抬不起头来”。

紫鹃忙上来捶背。黛玉伏枕喘息半晌,推紫鹃道:“你不用捶,你竟拿绳子来勒死我是正经!”事后,黛玉“未免添些病症,多哭几场”。

真是相巧,清照偏又有一句:

魂梦不堪幽怨,

更一声。

梦中人的心神,已是再不能忍受幽怨了,偏又来了一声鸣叫。就是杜鹃。

因杜鹃嘴上有块紫斑,因又称“紫鹃”。黛玉听到紫鹃那一句话,顿时便“喘的抬不起头来”。清照在“不堪幽怨”之时,听到“一声”,是否也如黛玉般又是“大嗽”,又是“喘息”,那便不敢猜度了。

雪雁是黛玉从苏州带来的。黛玉探宝钗那一回,雪雁曾冒雪为黛玉送去小手炉。为黛玉到王夫人那里取人参的,也是雪雁。宝玉得病,黛玉又“不时遣雪雁来探消息”。雪雁仿佛就是专为黛玉递信传物的使者。

恰恰那清照,也是靠雁儿传信的:

“好把音书凭过雁。”请把音书,让雁儿给我捎来吧。

“暮天雁断,楼上远信谁传。”傍晚雁已飞过,我于楼上写的这寄远之信,谁来传递?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已飞回,却只有冷月空照西楼,而无音书捎来。

她“新啼痕间旧啼痕”的工夫,正是因了“一春鱼雁无消息”;她“凄凄惨惨戚戚”那会子,是“雁过也,正伤心”;她最为惨痛的,是眼望大雁飞过,心事寄不出去,“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唯不知,那为清照传书的,可曾也是白色的雪雁。

正巧,批书人于雪雁出场时,向人提示道:

新雅不落套,是黛玉之文章也。

甲戌

其实,清照之文也是这样呢。

明人卓人月,在清照“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处,欣然走笔:

雁传书事,化得新奇。

《古今词统》

难道,雪芹不向卓人月遥相笑曰:看俺这紫鹃、雪雁二丫头,化得可也新奇?

灯谜

大观女儿们总共两次制灯谜。黛玉这聪颖过人的,第一回竟未制。这便显出了她唯一作的那谜,尤为要紧了。

其谜面是:

騄駬何劳缚紫绳,

(那宝马,无须系上紫色的缰绳)

驰城逐堑势狰狞。

(它奔驰城池,跨越壕堑,甚是勇猛)

主人指东风雷动,

(一旦主人下令,它便似风雷飞动)

鳌背三山独立名。

(三山仙境之中,亦有独立的声名)

不是我冯蜂鸣说大话,两百多年来,黛玉制的这谜难倒了所有的红迷与大师,竟是无人打得谜底。今儿就请您做个裁判,看我猜得准是不准。

自从清人周春与护花主人,猜道那是走马灯之后,人们也便信了。其实,黛玉的谜面距那走马灯,相去甚远。

马灯原是蜡烛燃烧的热气上腾,引得空气对流因使灯轮转动,纸绢上画的奔马之类,也便随之“行走”起来。这走马灯上的宝马,“何劳缚紫绳”,倒是有的,“驰城逐堑”便有些牵强了。“主人指示”,便离题了,走马灯上的马,自始至终都是那样行动,何劳主人指示呢?“鳌背三山独立名”,就更无着落了。《列子》上说,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天帝恐其飘走,便令十五只巨鳌永久地背着它们。鳌背三山,便是鳌背上的三山,仙山的意思。走马灯竟与那仙山有甚干系呢?

我竟要说,黛玉这谜底原是“打马”。

那打马,“实博弈之上流,乃闺房之雅戏”(清照《打马赋》)。宋代时的打马,原为二种,“一种一将十马者,谓之关西马;一种无将二十马者,谓之依经马”(清照《打马图序》)。清照因其“苦无文采”,又自创“命辞打马”。且作了专著《打马图经》。并为之作序、作赋。

清照的赋中曾道:

齐驱骥,

(一齐驱动着宝马)

疑穆王万里之行;

(疑是周穆王那日行万里的马队)

间列黑黄,

(黑黄相间的骏马)

类杨氏五家之队。

(竟像是杨贵妃五姐妹随驾的队伍)

或出入用奇,

(或用奇计进退出入)

有类昆阳之战;

(似刘秀精兵三千,剿灭王莽百万大军之战)

或优游仗义,

(或者从容不迫,正义在握)

正如涿鹿之师。

(正如黄帝讨伐蚩尤的正义之师)

或衔枚缓进,

(有时衔枚慢行)

己逾关塞之艰;

(早已渡过艰险的雄关要塞)

或贾勇争先,

(有时壮勇无比)

莫悟阱堑之坠。

(便不想那堕落陷阱壕堑的凶险)

满眼骅骝杂,

(满眼里尽是周穆王那群宝马)

时危安得真致此?

(时事危机之时,抗敌者果能如此吗)

清照既说到,又说至“骥”。“骥”是赤骥,也是,均属周穆王的宝马“八骏”。

黛玉说的“何劳缚紫绳”,正合了清照两次提到的宝马,且棋子之“马”,自是不劳缚紫绳的。

黛玉说“驰城逐堑势狰狞”。“狰狞”乃凶猛之意。清照的“昆阳之战”“涿鹿之师”、越“关塞”、跨“阱堑”,难道是不“狰狞”的?

“主人指示风雷动”,棋盘上的棋子,不正是须由“主人指示”的?况清照亦说那“马”,于棋手指示下“昂昂而出”“鸟道惊驰”,这恰恰的又是“风雷动”呢。

“鳌背三山独立名”,明人郭正域不是说过,“何如居士李清照,莫是仙人萼绿华”。清照是仙人,自然就是鳌背三山中人。清照自己都说,“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这又正是“独立名”的意思。

谁还能说,黛玉的灯谜不是打马呢?

当然,是清照独创的命辞打马。

你看,黛玉在清照的光影里,岂不就是“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她的出身、薄命,甚至穿戴,都像是清照的复制版。她的想家,又似是延续来的清照心情。她制的灯谜,简直就是清照在自夸。她的丫头紫鹃和雪雁,仿佛就是清照给安排来的。至于她失眠的症候,那就必是清照传染的了。

清照的花粉可谓丰厚,蕴含的意象又可谓广博。若只用来抚育一位林妹妹,纵使红楼延至两百回,那花粉也用之不尽,清照的风采也展现不全。

于是,雪芹便将那花粉分了门、别了类,然后同时酿制那如花似玉的女子群。这群女子,也便各自兼容了清照的一个面。又因其人数稍多,几如疏林,我即称“黛玉之林”。

这些小美人的品性,原是跟清照、黛玉一样的,既有过人之能为,又极为任情任性,因而也便薄命。也就是,落实了清照那“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的。如此一筛选,宝钗、迎春、惜春、袭人、麝月、岫烟、李纹、李绮诸人,自然不属此列。若将入得此林者开列出来,竟似一座金字塔:

宝钗与袭人的性情举止,既与黛玉之林的女儿们正是相悖,又与清照恰好相反,因便附之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