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李清照的红楼梦
2764000000016

第16章 黛玉跟清照像是双生的姊妹两个(3)

亦有更有趣的。黛玉的《葬花吟》里,“花谢花飞花满天”那般,“花”字连篇累牍。《桃花行》中,亦如“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花”字“帘”字,更是一个接一个。

这在红楼诗人中,断无他例。于古今诗人中,亦难得见。然这恰是清照的独创。

清照有个《声声慢》,起头便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后面亦有“点点滴滴”。她自己也不曾想到,这叠字一出,至雪芹那会儿,就震撼了六百年的文士之心。宋代的张端义曾是大叹:“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贵耳集》)

唐代时,李白的诗,张旭的字,公孙大娘的剑,一总被称为“三绝”。

张端义那意思分明是,清照的十四叠宇,犹如公孙大娘之剑舞,令人眼花缭乱,且为举世一绝。

明人茅暎亦惊叹道:“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宇,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诗的》)

明代那个写得《西游记》的吴承恩,也便感慨不已:“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林,士林中不多见也。”(《花草新编》)

清人万树赞之为“卓绝千古”(《词律》),徐钒称之为“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词苑丛谈》),更有清人称道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词家叠字之法”(《间花楼词话》)。

对清照之叠字,这般称奇道绝之赞,虽有雪芹看不到的,但要雪芹在清照叠字面前毫不动心,那也不能够。因他对文字之敏感,自是比上述诸家远有过之。故此,黛玉也便要叠上几个了。

但那黛玉若与清照一般,作什么“桃桃花花飞飞谢谢”,自是不妥。因这种法子,前人已有了覆车之鉴。

宋人乔梦符就曾仿效了个《天净沙》:

莺莺燕燕,

春春花花,

柳柳真真事事。

风风韵韵,

娇娇嫩嫩,

停停当当人人。

《冷庐杂记》

这词一出,即落下话柄,一任世人取笑。什么“效颦”了,“类狗”了,再刻薄不过。于是,雪芹便让黛玉独辟蹊径,使上了复沓之法。于《葬花吟》里,弄出了“花谢花飞”“花锄”“落花”“花发”“花开”“花魂”“葬花”“残花”等,整整的十五个“花”字。于《桃花行》里,连下九个“桃花”,二十个“花”,更有十个“帘”字。索性再瞧瞧《秋窗风雨夕》,黛玉笔下竟泉水似的涌出了十四个“秋”。巧合的是,清照正有十四叠字呢。

除了遣词手法而外,这些重言复词里,竟是另有意思的。且看《桃花行》那没完没了的“帘”:

桃花帘外东风软,

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

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

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

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

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

庭前春色倍伤情。

原本是叫人纳闷的,这林妹妹怎么就跟帘子较上劲了?

原来,清照那里既是处处皆帘,又像这“帘”谐着“连”字一样,直连着她的心韵:

她“梦断不成归”时,是“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

她“凉生枕簟泪痕滋”时,是“人间帘幕垂”;

她“今年恨探梅又晚”时,是“凭栏翠帘低卷”;

她感到“楼上几日春寒”时,是“帘垂四面”;

她恨那“无情风雨”时,是“夜长帘幕低垂”;

在清照这里,太阳连着帘子——“日上帘钩”,“日影下帘钩”;月亮也连着帘子——“疏帘铺淡月”,“月影下帘钩”;风儿连着帘子——“帘卷西风”,“帘外五更风”;花儿也连着帘子,“帘外拥红堆雪”,“蔷薇风细一帘香”……若再看她那“不如向帘儿低下,听人笑语”的情景,却正是黛玉说的“帘内人”呢。

言及清照笔下的叠字,那是远不止于“寻寻觅觅……”的,原是花样儿十分繁多的。叫人诧异的是,不管清照的叠字如何变幻,总是躲不过黛玉那羊毫的触角。咱干脆来个比照吧:

清照:永夜恹恹欢意少。

病起潇潇两鬓华。

黛玉:睡去依依随雁断,

惊回故故恼蛩鸣。

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

却对菱花淡淡妆。

黛玉:螯封嫩玉双双满,

壳凸红脂块块香。

清照:车声辚辚马萧萧。

黛玉:连宵脉脉复飕飕。

清照:旧时天气旧时衣。

黛玉:镇日无心镇日闲。

清照:潇潇微雨闻孤馆。

黛玉:喃喃负手叩东篱。

清照:淡云往来月疏疏。

黛玉:桃花桃叶乱纷纷。

清照:恨潇潇无情风雨。

黛玉:一团团逐对成球。

索性再举两例:

清照:寒日萧萧上锁窗。

黛玉:泪烛摇摇爇短檠。

清照:梅蕊重重何俗甚。

黛玉:娇盖默默同谁诉。

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

黛玉:泪自长流花自媚。

鸟自无言花自羞。

虽然我们早已发现,黛玉跟清照达到了神似的程度,但她二人的差异,还是蛮巨大的。你看:清照是“人比黄花瘦”;黛玉是“人比桃花瘦”。菊花和桃花的颜色及开放季节,都不同呢。

七、还有哪些该说道的

你看,黛玉在清照的光影里,

岂不就是“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的?

她的出身、薄命,甚至穿戴,都像是清照的复制版。

她的想家,又似是延续来的清照心情。

她制的灯谜,简直就是清照在自夸。

她的丫头紫鹃和雪雁,仿佛就是清照给安排来的。

至于她失眠的症候,那就必是清照传染的了。

这一节,自与前面的格调,不在一条绳上。

藕香榭作菊花诗之前,姑娘们无意演出了一幅美人图:黛玉倚栏杆垂钓;宝钗掐桂蕊掷水;探春李纨惜春于柳阴中看鸥鹭。独那迎春,“在花阴下拿着花针穿茉莉花”。

迎春穿的这茉莉花,或是枝上的,或是地下的,原本是散乱而不在一处的。经她花针一穿,就挨着个儿凑到了一起。我这一章节,正是模仿迎春来的。将黛玉的几件子事儿拿来,也弄一回穿花。

出身

黛玉的父亲“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批书人又在这“林如海”之侧,细笔批道:

盖云学海文林也。

甲戌

又是学如海,又是书香之族,又是前科探花,黛玉的父亲,也真是一位学者的。

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虽不是前科探花,却是著作等身。他的经学、佛学、文学,样样了得,故尹少稷等人称之“自太史公之后,一人而已”。因此这李格非,恰恰就是“学海文林”之人。

至于官职,便更有意思了。

林如海是“兰台寺大夫”。李格非却曾做过太学博士、校书郎、著作郎、礼部员外郎。兰台或兰台寺,本是汉代宫廷的藏书处。班固即做过兰台令史。李格非干的博士、校书、著作等公务,恰恰就是林如海那兰台寺大夫的营生。

林如海既是“钟鼎之家”,又是“书香之族”。可巧的是,李格非竟也如此。清照的诗中曾说:

嫠家父祖生齐鲁,

位下名高人比数。

当时稷下纵谈时,

犹记人挥汗成雨。

清照家竟这般名声远播。“纵谈”她家的人,多得“挥汗成雨”呢。这情景与“钟鼎之家”,有甚两样的?

清照又道:“盐絮家风人所许”。这“盐絮家风”,正是“书香之族”。

林如海的“钟鼎之家”,传至他这一代,“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偏这如海又英年早逝。好端端一个钟鼎书香的家族,及至黛玉这里,便成了她自己说的“草木之人”。

清照的家史,却与黛玉又相一致。原是“人比数”的“名高”之家,到清照这时,她说“今家世沦替,子姓寒微”。“沦替”是沦落不振。“子姓”便是子孙辈的地位。清照这“沦替”之后的“寒微”之人,与黛玉那“草木之人”,简直叫人寻不出差异来。

穿戴

黛玉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的赋里,有个异处。

当时是三赋相连。第一是凤姐赋。它如是说道:“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第二是宝玉赋:“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都是先说“头上戴”,然后从发式、穿戴,直至“裙”或“靴”。

紧随其后的黛玉赋,却直说形容,其穿着衣饰竟未有一字提及。

原来,唯如此方合黛玉身份。假若黛玉赋也自“头上戴”的说起,那可就穿帮了。因清照的穿戴,人家自己说得极清楚:

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

想家

六十七回回目叫“见土仪颦卿思故里”。细说了黛玉的想家。

彼时,薛蟠带来了一箱子江南土物,给了宝钗。宝钗看时,“却是些笔、墨、砚、各色笺纸、香袋、香珠、扇子、扇坠、花粉、胭脂头油等物外,还有虎丘带来的自行人、酒令儿、水银灌的打筋斗的小小子,沙子灯,一出一出的泥人儿的戏,用青纱罩的匣子装着”。

宝钗挑出自己喜的,剩下的便要送人。宝钗深知黛玉习惯想家,为了再将黛玉折蹂一回,让她狠狠地哭上一阵,便“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黛玉的心弦,果叫宝钗拨成了一团糟。她一见那家乡之物,顿时便“不觉的又伤起心来了”。

知悉黛玉心肠的紫鹃便劝她:“姑娘的身子多病,早晚服药……这如今才好些,又这样哭哭啼啼,岂不是自己遭踏了自己身子。”接着,宝玉又来哄了一阵后,就要同黛玉到宝姐姐那边去。黛玉方道:“薛大哥回来了,必然告诉他些南边的古迹儿,我去听听,只当回了家乡一趟的。”

说着,眼圈儿又红了。

不顾身体有病,见了家乡之物就哭得那样,听人说说家乡的古迹,也算回家一趟了。黛玉的乡情也过浓过烈了吧。

然这黛玉的思乡,却是好没来由的。她给贾雨村做学生时,“年方五岁”。“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之后,她母亲“一疾而终”,她进京来至贾府——这年六岁。

诸君都打六岁经过过,你那时对家乡有何印象呢?

既如此,怎么就有这“见土仪颦卿思故里”呢?

原是清照“思”得甚是厉害。只是清照不说“思故里”,她说是“苦思乡”。

她在青州时,住在归来堂易安室里,只说自己是“易安居士”,离青南渡了,她反倒自称“易安室”。竟是无日不想那青州的家。所以她说:

蔷薇风细一帘香。

这句里还有个意思,“帘香”谐着“连乡”。江南的蔷薇风,一概是连着她的青州故乡的。

她时不时地“满衣清泪”,只因远离了故乡:

今年海角天涯。

元宵节来了,就因回不了青州,她竟这样起来:

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又一个元宵节,她依然回不了故里,于是就连头发都不梳,任凭“风鬟雾鬓”,甚至: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

清照的思乡之情,实在无以排解了:

秋已尽,日犹长,

仲宣怀远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

莫负东篱菊蕊黄。

这一段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