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问题开始于民族败类石敬瑭,石敬瑭用燕云的广大地区换来了他的后晋皇帝的称号,石敬瑭在皇帝的龙椅上只坐了 年时间,最后以把他的子孙送到了他的“父皇帝”辽的屠刀下为结局,他一手建起的后晋也成了辽的领地,为历史上演了一场引狼入室的悲剧。可悲可笑的是,其后的汉族皇帝,不从这里吸取教训不说,还染上继承这一传统的毛病。
比如宋微宗,想收复燕云本无可厚非,可这个大文人以为政治就像他画画那么可以信手拈来,他脑筋一转就想到了借女真的力量帮忙,妄想着天上掉下陷饼,结果是再度引狼入室,燕云没有收回,还将中原更广大的地区送给了金朝。
再说微宗的前辈宋真宗,当年契丹人气势汹汹南下,一路上也没有势如破竹,更没有所向披靡,还遭到沿路军民不小抵抗,等他们一路艰难地打到黄河岸边的澶渊之时,又损失一员大将,加上孤军深入,士气正在一天天低落,大有后悔不该出兵之意。在此大好时机,宋真宗不是立即组织反攻,而是乘敌人锐气渐减抓紧时间议和,以每年供给辽大量的岁币换取这支疲惫之师的撤退,是为“澶渊之盟”。
赵宋皇帝到南宋时期,大约都遗传了上辈的基因,胆子越来越小,无论多少人如何主张抗金,他们则一味以偏居江南苟且偷生为乐。一部南宋的历史,就是一部分人主张抗金、而皇帝拼命求和的历史,宋金“绍兴议和”、“隆兴议和”、“嘉定议和”等一个个和约的签订,南宋帝王以一低再低的姿态,送给金人大量物资、钱币,换取他们在南方纸醉金迷的生活,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北方汉族同胞,则在金人的奴役下,悲惨地生存。
与帝王们的作风相反的是,杨业、岳飞、李纲、宗泽等等一批大将,在民族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986年,号称“杨无敌”的杨业受命与潘美北伐收复燕云,由于潘美的嫉贤妒能,在与杨业约好夹击辽军后又独自离去,以至杨业孤军奋战被俘,绝食三日牺牲,其子孙继续他的抗辽事业,给予辽不小当击。杨家将的故事至今被传为佳话,在中国百姓中广为流传。关于收复失地,陆游的一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南宋时代民族情绪最集中的反映,也是那批民族英雄们共同的心声。
这事说来也离奇,按照“家天下”的理论,大宋王朝该是赵家的天下,丢失领土最着急上火的该是赵家皇帝。可是,面对岳飞的力主北伐,赵宋帝王百般阻挠,最终将他陷害致死。当李纲坚决抗战,宋高宗就罢了他的相位。宗泽劝南逃的高宗回东京,高宗则一意南逃,气得宗泽连呼三声“过河”而死。从民族大义的角度上讲,败类和英雄的对比就是如此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