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们中,他最中意的莫过于聪慧机敏的多尔衮。他希望立他为储位继承人,可是,他担心“太子”这个烫手的称号会提前灼伤爱子。经过深谋远虑,努尔哈赤为多尔衮继位安排了一条曲折之路,并在生前为他布置好一切。首先是在八旗兵力的配备上,努尔哈赤给予了多尔衮同母兄弟三人绝对的多数。同时,他生前将多尔衮母子托付给年长且有威望的次子代善,并嘱托他在关键时刻帮助多尔衮。
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他觉得他为多尔衮做好了一切妥当的安排,他希望这个儿子继承他的衣钵,将后金政权发扬光大。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由于代善的临阵倒戈,由于生母阿巴亥的过度善良和缺乏政治头脑,由于多尔衮兄弟的年幼,努尔哈赤死后,正处在壮年的八子皇太极先下手为强。他设计杀死了阿巴亥,让多尔衮兄亲失去最大的靠山,又拉拢代善,在多尔衮兄弟还没有来得及明白的情况下继承汗位。
14岁的多尔衮接受了平生最残酷的打击:一天之内父母双亡,再没有人虚寒问暖地疼爱自己;唾手可得的后金汗位被同父异母的哥哥抢走,而自己将面临的是这位哥哥的严酷打击。摆在多尔衮面前的,将是在一条在极度恶劣环境下继续生存的险恶之路。
果不其然,多尔衮、多铎兄弟很快失去了15个牛录的兵力。皇太极还不甘心,又将多尔衮兄弟掌控的黄旗颜色与自己的白旗互换,因为在满州人眼里,黄色是最尊贵的。不过,聪明的皇太极很快意识到,要对付实力比自己更强的两红旗,皇太极还不能开罪多尔衮,甚至需要他的支持。况且正处在发展期的大清政权还需要多尔衮这样的军事天才。于是在一只手打击的同时,皇太极的另一只手又迫不及待地要拉多尔衮一把。把任命多尔衮为两白旗首领,给予让机会带兵出征,建功立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少年多尔衮在夹缝里艰难地成长起来,并在战场上证明了自己不愧为努尔哈赤的儿子。
1628,16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蒙古,勇立战功,被封固山贝勒。此后,逐渐成长起来的多尔衮所抽披靡,无往不胜,在战场上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神话。他参加大凌河城之战,勇胜明朝总兵祖大寿。此后,他远征蒙古林丹汗部,大获全省,并获得元朝传国玉玺。他征朝鲜,迫降朝鲜国王;破济南,克城40余座;参加松山决战,击败明军13万......他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又担任大清吏部尚书,他掌控着越来越大的权力,也用实力证明他的父亲没有看走眼,他是女真人的好男儿。
时间就这样到了1643年,少年多尔衮步入了他人生的壮年。皇太极的暴毙将他再度推到皇位继承人的热门人选中。17年前的失败深深地印在多尔衮脑海中,17年来,他一天天积蓄力量,他有了权力,也懂得了手腕,他有势力,也有实力。可是他面临着一个强劲的对手——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豪格比多尔衮多长三岁,作为皇太极的儿子,他似乎更有资格继位。
皇位的竞争终于演变为实力的竞争,支持豪格的两黄旗与支持多尔衮的两白旗看来只有火拼才能决出胜负。多尔衮当然有能力赢得这场战斗,但是,获取这场胜利付出的代价将是惨重的,不仅自己的白旗会受到损害,对两黄旗的打击将更为巨大甚至是毁灭性的。受损的双方都是大清的正规军,“河蚌相争,渔翁得利”,黄白旗间的争斗,获利最大的将是汉族。因为李自成的部队即将开进北京城,明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如何在农民军与明军的决战中抓住时机,入主在原,成为大清当前最紧要的事,也没有哪一个时机比现在更恰当。可以说,清军在什么时候都可以内讧,唯独这个时候不行,清军只有众志成城,拧成一股绳,才有机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多尔衮妥协了,他同意拥立皇太极五岁的儿子福临为帝,由多尔衮等人摄政。他不是不想当皇帝,但他心中有一个比称帝更宏伟的目标:入主中原,统一全中国。他只有暂时放弃帝位,才能实现他的目标。
多尔衮胜利了。他很快取得了一个人单独摄政的权力,成为大清实际上的最高掌权人。在他的领导下,八旗铁蹄联合吴三桂击败李自成,进而直捣北京,成了中华大地新的统治者。聪明睿智的多尔衮采取一系列政策稳定汉族人惊恐的心理,他保护故宫,礼葬祟祯帝,免除了为汉族人民深恶痛统的“三饷”,原明朝官员各复其职,惩治贪官污吏。在汉族人看到新的希望的同时,多尔衮向他更大的目标——统一中国奋进。
可是他失败了。由于自身认识上的局限性,由于大清内部反对派的从中作梗,由于取得胜利的八旗子弟希望立刻过上富贵生活的无休止要求,多尔衮调整了他的对汉政策。他颁布了圈地令,将汉人土地强圈给八旗贵族;他颁布剃发令,强行让汉人剃成满人的发型,严重伤害了汉民族自尊心......一个个错误政策的实行,满汉********升级,各地反情复明运动风起云涌,直到多尔衮去世,江南半壁江山还在南明政权手中。多尔衮统一中国的宏伟理想以失败告终。
1650年,多尔衮带着深深的遗憾,在边外的喀喇城,孤独地离开人世,年仅39岁。在此之前,伴随他的是十余年病痛的折磨、情感的困扰、家庭的悲剧。
自1839年松山之战以后,多尔衮由于在战争中受伤落下病根,他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随着江南的反清势力的此起披伏,同时,由于过度掌控大权,他与小顺治帝间的矛盾不断升级,他颇有心力憔悴之感。此时,他还有一件事可以做:夺回皇位。此刻对于他来说,废掉年少的顺治易于反掌。可是,他面临更为痛心的选择,他明确地感到身体的每况愈下,感到自己生命己进入倒计时,他将帝位夺过来,又能传给谁?自己10个妻妾只留下唯一一个女儿,自己最亲密的弟弟多铎先于自己死于天花,过继的儿子尚处年幼,亲哥哥阿济格能力又太有限。况且,他与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还有一段道不清的个人情愫,他不得不放弃称帝的念头,虽然他曾不顾一切地为之奋斗。
面对一天天成长起来的顺治,失意的多尔衮决定离开北京,前往镶白旗驻地,那里才是他心灵上的真正“家”。他要去养病,养身体的病和心理的病。
他死在了路途上,在那个冰天冻地的寒冬,在1651年新年即将到来的前夜,他离开了人世。陪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哥哥阿济格。在父母双亡的艰难岁月里,兄弟三人曾是怎样地相依为命,怎样地相互掺扶着走到今天。多铎走了,多尔衮也走了,他不知道,等待他唯一个亲人——哥哥阿济格的将是更悲惨的命运。
在多尔衮死后不到两个月时间,他生前的政敌利用顺治帝与他的矛盾大做文章,加之顺治帝对多尔衮的不满,他不顾一切地疯狂报复:下令将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入宫,哥哥阿济格全家也悲惨地全部被充为奴隶。
一代枭雄多尔衮就这样身败名裂于身后,还累及了他的家人。多尔衮的在天之灵一定不甘心,对他百般欣赏的父亲也一定不甘心。当他驰骋在战场上,当他运筹于帷幄中,当他放开胸怀地扶持顺治帝,他怎么可能想到,他会落得如此下场。
然而历史总是公正的。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他的先辈多尔衮卓越的功勋所感,为他承受的不公平待遇所感,终于为他平反招雪,并追认谥号为忠,恢复其睿亲王爵位。
多尔衮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他为大清前期的发展壮大南征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是大清入主中原的领导者和策划者。
多尔衮的一生是睿智的一生。在全然不了解汉文化和传统的情况下,他重用汉族文人范文程,与各方力量巧妙地斗志斗勇,取得最终的胜利。在李自成与明朝的斗争中,在吴三桂与李自成的决裂中,他见缝插针,坐山观虎斗,关键时候再出兵,成为最大的赢家。
多尔衮的一生是能识大体的一生。在第一次争夺皇位失败的情况下,他放开胸怀,依然紧跟皇太极,为满人的掘起立下汗马功劳。在第二次皇位继承的时候,他能以民族利益为重,有效避免内讧,为清军入关创造条件。
多尔衮的一生,更是悲情四溢的一生。他少年时期父母双亡,亲密的弟弟先自己而去。妻妾成群却无一继承人。他有实力也有资格成为大清帝王,却两次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一生致力于统一全中国,却终身未能如愿。他扶持顺治登基,却得到顺治疯狂的报复。他更不会想到,他做了巨大放弃而拥立的顺治帝,长大以后却一心一意衷情于佛教,一心一意要辞去帝位出家为僧,为多尔衮开出了极具讽刺性的玩笑。他衷情于比自己小一岁的孝庄皇太后,而由于身份的、政治的种种原因,至今两个关系始终是个迷。在江山、亲情、爱情之间,你可说他都得到了,也可以说他一无所得,这就是悲情的多尔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