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代诗人,******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留下了不朽的诗词巨珍。同时,由于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凡的敏捷思维,在传统的中国对联上,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佳作、佳话。笔者日前搜集、整理了一部分,与读者共享。
一九0 三年,******在南岸私塾读书,一次随先生外出“踏青”,先生随手从路边扯出一把牛皮菜,便以之为题,让学生对,******对以“马齿苋”,先生认为是“绝对”。又一回,先生外出,让学生们在学堂温书,回来时竟发现******带着大家在门前清水塘里游泳、戏水,非常生气,要学生对对字,对不上就挨打。他出了“濯足”,******对以“修身”。先生认为对的妙,竟免了对学生们的惩罚。
一九0 一年,******在东山高小读书,一天,见同学萧三正在看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向萧借阅,萧说,我出一联,你能很快对出,就借给你。于是萧出了“目旁是贵,瞶眼不会识贵人”,******见是一“拆字对”,稍加思索,就对出“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的下联。萧听了忙说好,真不愧是誉满学堂的才子,马上将书递给了******。
一九一七年七月,******游学到安化县, 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安,毕业于晚清两湖学院,眼光很高,******两度拜访,均遭拒绝。毛第三次前去,夏会见了,但出了“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的上联,以试******学识才华,******稍加思索,即执笔写道:“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夏见毛文思敏捷,用典自然,且内蕴丰富,便一扫往日倨傲之态,马上客礼相待,与他谈诗论文,十分投机。临别时,还送******八块银圆作路费。
一九二八年,******进驻井冈山后,一天,他散步来到一间磨房,见一老农在推磨磨谷,正要去帮忙,二团党代表何长工来了,见磨转谷破米出,灵机一动,出了“谷磨磨 谷,谷随磨转,磨转谷破出白米”的上联请******对,******一边思索,一边与何前往自己住处,见警卫员开锁推门,顿时灵感闪现,便对何长工说“门锁锁门,门由锁开,锁开门敞迎故人”。何听了,连声说好。
一九三四年二月,******到离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不远的乌石垅,帮红军家属犁地。快到中午时分,就和几个农民到大树下休息。这时,一位老者,听说******是位有学问的人,便以请教之名出了“雾锁高山,哪个尖峰敢出?”的上联请******答对,******凝视了一下田野,指着插在田头的红旗,答道:“火烧原野,这杆红旗敢行!”这时,恰逢一私塾先生路过,便停下步来,指着路旁的一条小溪说:“涓涓细流,岂能作浪?”在场群众都把目光投向******,******指着一火柴梗说:“星星之火,可以撩原!”这既有针对性,又充满自信的回答,引得众人齐声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