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中国人都是怀旧的,况且从武王立国(公元前1046年)到繻葛之战(公元前707年),周王朝历经339年,周天子的威风在人们心中很大程度上己生根发芽,虽然这种威风在不断地受到挑战和亵渎,但面对天子威风的扫地,人们正处在痛心与无奈中。
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是极聪明的,他正是看到了国人的内心世界,于是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种心理。齐桓公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齐国一天天强大起来,使周边小国一个个臣服于齐。但他知道,要想让各国从心底臣服,“尊王”是最有效的途径。于是齐桓公在伐楚的时候,就义正词严的责问楚国,为什么不向周王进贡,并要楚为“昭王南征面不复”负责,道出了中原各诸侯国的心声。此后,齐桓公帮助周惠王的太子顺利继承王位,体现了作为一个诸侯的忠心。更为重要的是,即位后的周襄王给予齐桓公特别的待遇,就是将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祭肉赏赐给他,这在当时是极高的礼遇,而且周王还特许齐桓公不下到堂前受赏,而桓公依然按周礼拜受了祭肉,正正规规地维护了天子的威严,他的威望也随之扶摇直上。于是当齐在葵丘大会诸侯的时候,各国纷至沓来,连周王也派了来使者,其霸业达到了颠峰。
齐桓公通过“尊王”巩固了霸业,而其后的晋文公则通过“勤王”奠定了霸业基础。在周襄王被兄弟子带及狄人联合进攻被迫出逃的关键时刻,晋文公倾其全国军队,一面击退狄人,一面活捉子带。然后不忘给足周天子颜面,派军队迎接并护送天子返都。如此一招,晋文公不仅在诸侯中赢得了声誉,还得到了周王室四个邑的赏赐,实力大大增强。
无论哪个霸主是怎样利用周天子的威望,至少说明天子的威望在人们心中尚有余存,否则连利用的价值也不复有了。即便如此,以孔子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依然痛心疾首,在他们看来,天子不能号令诸侯,是“礼崩乐坏”的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天下无道”的表现,让他们无限怀念的,永远是数百年前那个天子的威望处在极至的年代。而这种“恶化”还没到谷点,当时间走过春秋,迈向战国,天子的威风才真正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