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的时候,总是十分感动,不为书中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只是为它的作者司马迁。当楚汉战争的场面跃然纸上,当楼兰、龟兹古国的风貌展现于眼前,我不断地思考着,一个遭受宫刑的人,是用怎样的毅力,一字字完成了这篇伟大著作,如果没有他,我们三千年的历史将呈何状。
我的这种强烈感受在王立群老师那里得到了共鸣。王立群说,司马迁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自强不息的人,是值得我们永远肯定和追念的人。而且无论是与一代才子司马相如相比,还是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相比,王立群都认为司马迁更胜一筹,更值得我们尊敬。易中天感慨地说,我们可以理解王立群为什么要走进《百家讲坛》读《史记》,他不仅为了讲述这部伟大的作品,更为了讲述司马迁这个伟大的人,他秉承了司马迁为我们留下来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精神。在如雷的掌声中,节目走向尾声。
而我的心情却没有平静,闪现于我脑海中的是王立群在交谈中讲到的坎坷求学路,一个学习成绩优异却被置之于大学门外的人,一个在基层子弟学校做了14年普通教师的人,却以坚韧的毅力最终考取研究生,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联想到易中天在北大荒偷偷读书再考研的经历,我又想到了司马迁。诚然,司马迁有足够伟大,而在王立群、易中天执着的求学路上,何尝看不到司马迁自强不息的影子?况且如果没有后世这些孜孜不倦的传播者,又会少去多少人了解司马迁的伟大之所在呢?
四十分钟的交谈显然是短暂的,短暂的时间却掩盖不住其内涵的丰富。第一次觉得历史离我们这样近。第一次觉得历史学者其实是这等亲切,当我们认真地走进他们内心世界,认真地解读他们,其实就是四个字:洁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