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
2759400000088

第88章 生态:公益与财富(3)

在天全县,他们采用了全国最先进的技术,建立了大渡河牧业公司,引进德国纯种波尔羊建立现代化种羊场,采用“公司+农户”的办法,以天全为中心,马边县为辐射点,争取每年出栏二郎山肉羊20万至40万只。波尔成年公羊身材高大,体重在150公斤以上,是世界上最好的良种羊之一。用这种羊繁殖的肉羊,一年内可长到75~90公斤,经济效益显著。雅安市(包括天全县)和乐山市的马边县有丰富的草场,十分利于肉羊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后,对当地老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有很大帮助。

大渡河造林局还结合天全县的退耕还林工程,与县林业局合作,租用农民土地栽种楠竹20万亩,建成蜀西竹海(二郎山林海)。楠竹既可作为造纸工业等的原料,又可产筍,还可发展旅游业,砍了后还会萌发,可永续利用,是集生态与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植物。为了“弘扬竹文化,开发竹产业,发展竹经济”,2001年10月在四川宜宾市曾经举行了规模巨大的中国竹文化节。宜宾的长宁县有著名的“蜀南竹海”,成片楠竹共7万多亩,被列为全国旅游胜地40佳之一,20万亩蜀西竹海形成后,规模将大大超过蜀南竹海了。

为了营林,大渡河造林局在乐山市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苏稽综合苗圃基地。这个多功能的基地,一方面为“天保工程”提供种苗,一方面为城市园林绿化、城乡居民美化生活服务。由于苗圃集科研、科普、生态、生产、旅游为一体,特别在收集、选育、复壮、繁殖乡土树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被中央有关部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科技园,成为乐山市林业科技的展台与科技成果推广的中心了。

走进苏稽苗圃,你会发现它和另的苗圃绝不相同,面貌是新的,机制也是新的。

围绕苗圃的建立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苗圃的负责人是一位65岁的老人刘绍林,大渡河局的老职工。这个瘦瘦的、下巴尖尖的老人,曾担任过木材加工厂厂长和会计处处长,脸上布满了深深的、横七竖八的皱纹,头发已经花白,极像童话中的树爷爷和树根雕成的树仙。

五年前,他从大渡河局退休后,为了在晚年实现培育一片园林的梦想,看准了乐山市苏稽镇一片满是卵石的河滩地,便花两万元购买了15亩。经过辛勤的努力,两三年后,这片乱石堆上竟出现了一个有花园、鱼塘和餐饮,环境优美,建筑别致的渡假村。

当时,大渡河木材水运局已经陷入经济和资源的双重危机,局长江洪常到这里来“躲债”,有时也在这里招待同行和朋友。

天保工程实施后,无木材可运的水运局转向了造林,江洪马不停蹄地跑遍全川,寻找造林的“空白”,寻找合作的伙伴,为企业争取一片生存的空间。

要造林还必须有种苗。购买别人的种苗,每年得花去千万元资金……于是天保工程启动不久,刘绍林便接到江洪的电话了:

“老刘,你能不能想法搞点苗子?局里每年要造林30多万亩,需要几千万棵苗子啊!”

当天下午,江洪又来到刘绍林的园子里,两人商量一番后决定先搞几十亩苗圃试试,如果成功,便进一步推广。

苗圃的土地又在哪里?

当时大渡河局资金极端匮乏,有时甚至连开支一封信的邮票都慎之又慎,除司机的出差费准予报销外,其他人的出差费一律不报,根本没有钱购买土地。

怎么办呢?刘绍林便利用熟人关系和当地几个村、社商量,能不能向农民们租赁土地?乐山城郊的农民多半已经外出打工,加之这片土地产量原本不高,有的已经撂荒,一听有人愿意租赁,便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于是大渡河局租到了34亩土地。租金是每亩地每年给大米1000斤,米价按当时的市价折合,农民可以到苗圃打工,工资每天10~15元,租赁合同一定30年不变。

当租金和工资一一兑现后,农民们沸腾了,认为找到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地方政府也被打动了,连********都前来考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模式”。

为了实现苗圃的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大渡河局从都江堰省林校请来了陈又新教授担任技术总顾问,陈教授对苗圃进行了规范化设计。

第一年培育了几十万株巨桉和别的树苗。由于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操作,因此苗木质量很好,栽种到林地里成活率很高,大大优予一般农民培育的树苗。

第二年大渡河造林局决定扩大苗圃了,农民们打完谷子后,他们又新租了土地40亩,苗圃的规模扩大到70多亩。

这时,富于经济头脑的刘绍林却又想到了一个新问题,他对自己说:“搞天保这10年种苗的销售没问题,10年后万一国家不搞天保工程了,这么大的苗圃拿来咋办?合同是一定30年不变啊!那时候我们可能去会马克思或别的什么人了,后人呢?他们会骂我们,骂我们糊涂……”

经过一番考察和深思熟虑,他向局领导们建议结合育苗搞花卉、园林、鲜果和药材。局领导们经过仔细调查,又征求专家们的意见后,认为鲜果市场行情不好,种药材土壤不适合,决定发展花卉和园林了。

为了发展花卉,就要建立花卉市场,当时乐山的花卉市场还是一个空白。精明的刘绍林又看中了局办公楼附近的一片垃圾场,在局领导的支持下,便把它利用起来,成为花卉市场了。

但是想不到这行动却惹了个大麻烦。审计局前来审计时,认为林业局只能搞林业,搞花卉市场用去15万元属于非法挪用……为了“舍车保帅”,刘绍林便把所有的罪过都揽在自己头上,接连几个月,天天坐在审计局的干部们面前接受审查……

直到2001年初报纸上刊出了国家林业局局长的讲话,指出林业部门不但要搞林业,还要花卉园林一起上,江洪把这段讲话剪下来复印后交给刘绍林,问题才算解决了。

根据国家林业局局长的讲话,大渡河造林局迅速作出决定,把苏稽苗圃的面积扩大到800亩,对苗圃的功能也重新进行了界定:在搞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发展竹、桑、花卉、园林等,并加强对四川乡土树种的研究;加强科技投入,建成融科研、苗木生产、旅游、科普为一体的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的苗圃,为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城市绿化服务。

大渡河造林局的思路得到了乐山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园区的小道上时,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姿百态、欣欣向荣的珍贵树种,包括小罗汉松、多花含笑、木豆、桢楠等20多个品种,也有常见的桂花、槐树、杨树……单是竹子便有苦竹、麻竹、楠竹、吊丝球竹、撑绿竹等十余种。即使是隆冬时节,经过嫁接的桂花仍然绽放出金星一样的点点繁花,丹桂和腊梅竟会同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阵阵幽香……

最令人惊汉的是玻璃暖棚里的几千盆仙客来。暖棚是按最先进的自动控制温度、湿度,自动施肥和自动灌溉设计的。几千盆仙客来或深红或大红或粉红,全都蓬蓬勃勃,热烈奔放,一进到暖棚,一种春的感觉、美的感觉便迎面扑来,让人竟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赞叹了。

马边袁家溪万亩有机茶园是大渡河造林局的又一项得意之作。

什么叫有机茶?

有机茶就是真正无污染、纯天然、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绿色饮品。特点是在种植、加工整个过程中完全处于全自然生态之中,不使用化肥、化学农药、除草剂、添加剂、防腐剂和生长激素等,完全脱离了污染和污染源。

在健康绿色饮品逐渐兴起并被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今天,有机茶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浙江省宁波市北仓区林场采取高标准的管理方法后,便使茶园获得了一年种植,二年盈利,三年每亩产值8000元、获利7000元的良好效益。

为什么把茶园建在马边彝族自治县袁家溪乡?原来,在选址过程中,大渡河人发现在袁家溪海拔900~1200米的地方,山峦起伏,云遮雾罩,没有像样的庄稼,但野茶树却在雨雾的滋润下贪婪地疯长,后来经过专家现场踏勘和对土样进行测定分析,发现这一带属酸性土壤,土质松软,植被基本仍处于原始状态,境内无工业废气废水,是种植优质名茶的好地方。

1999年底,大渡河造林局以租赁承包的方式,开始实施万亩有机茶园建设。第一期工程启动时,沙湾营林一队60名工人还没有过完大年就到了风雪弥漫的山上。

茶园建设中有一支著名的女子突击队,是由20多名自愿报名的女工组成的,队长是外表文雅秀气、说话轻声细语的刘翠容。

天保工程实施后,听说单位只让男工上山造林,外柔内刚的刘翠容心里很不服气,便多次找局领导要求也参加造林。要求的次数多了,终于打动了领导,经过研究,局领导们便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挑选了20多名女工组成了女子突击队。这支队伍成立后深孚众望,风里来、雨里去,睡地铺、住岩洞,和男职工们一样,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女子突击队里的欧丹玲,丈夫买了车在乐山搞客运,收入可观,家里的生活条件很优越,但她也自愿上了山。她说:“家里闲耍实在太无聊了,还是上山充实得多,有一种心灵上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