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
2759400000067

第67章 奋斗者的足迹(5)

他在大学里读的是园艺系果树专业,对栽植果树一直情有独钟,毕业后在达县地区农校担任讲师。198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号召人才支援藏区,他毅然响应号召来到了甘孜州乡城附近的稻城县。1990年州林业局拿出600万元资金给全州各县发展经济林木,乡城县经过争取,得到了100多万元。有了资金后,乡城县便积极物色懂得果树栽培的专家,眼光便落在了彭汝华身上。

事有凑巧,当时一直希望在高原上培育出一片果园的彭汝华听说乡城生产的苹果品质很好,便特意过来采枝并了解情况。一到乡城,这里独特的自然条件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彭汝华的目光。

西邻金沙江、东靠雅砻江的乡城县,境内谷岭相间、山川交列,属大陆性季风高原型气候,平均气温为10.4℃,但昼夜温差大,一般在10度以上,日照长达2000多小时,一天的日照时间常在10小时以上,干温季分明,全年降水量仅450毫米左右,而且集中在6~9月内,是发展苹果等果品十分理想的生态区。

离县城4公里的带丁通一带条件更好,地处硕曲东侧,有极好的灌溉条件,又是高山峡谷中的一块开阔地,海拔2700~2900米,南面的大雪山有效地调节了气候,使光照更充足,干湿更分明,糖化作用更充分,苹果的含糖量最高可达18%。早在1985年,甘孜州提供30多万元资金后,乡城县便在这里建立了一个80多亩地的小果园,以种植“金冠”苹果为主——这是1904年被一位英国传教士带入巴塘然后又传到乡城的。

彭汝华的目光无法离开这个得天独厚的地方了,浑身热血沸腾,长久的梦想终于可以变成现实——他要在高原上圆自己多年的梦想,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一个个色彩斑斓、香气四溢的果园,为高原人民脱贫致富闯出一条新道路。

于是他毅然和县林业局签订了承包协议,内容是承包带丁通的荒山地,承包期为13年,承包期内国家用贷款的方式向果园投入100万元周转金,用于基本建设和其它方面,而他将负责建设一个千亩以上的果园,果园所有权属县林业局,13年后他将交还果园和100万元资金。

创业的过程是极其艰苦的。最苦的地方并不在于身体上的劳累而是精神上的孤独——当时地处穷乡僻壤的老百姓们根本不接受他那些科学的种植方法。以修筑引水沟为例吧,当地的老百姓们便反对炸开岩石引水,认为这样做会让山神发怒,还会引来妖怪和瘟疫,以致彭汝华不得不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搭起帐篷、用豆瓣酱下饭,坚持了整整一年,亲自打炮眼、装炸药、点燃导火线……

县委、县政府包括林业局给了彭汝华巨大的支持。在发生林牧矛盾时,政府曾多次出面协调,林业局书记丁真益西曾亲自规划水渠,高大、英俊的办公室主任洛松尼玛曾参加了水渠的修建工作,晚上和彭汝华一起睡在荒滩上,身上只盖一块破烂的马鞍垫。

经过连续几年的奋斗,1994年,带丁通果园已经种植苹果5万多株,面积达1000多亩。2001年我到果园去采访时,面积已经扩大到两千多亩,每年产量上百万斤。而且全是从中国果树研究所引进的优良品种,包括美国蛇果系列、日本红富士系列、美国的新侨纳金经以及我国原有的金冠等。每个苹果平均重200多克,最大的竟重四五百克。口味极好,含糖量比一般低山的苹果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和其它果园不同,彭汝华整个果园形成了良好的生态链。包括用70%土地种植绿肥的办法,保证了果树需要的有机肥,自1995年以后便不再使用农药来对付病虫害,而巧妙地利用了虻蚊、野鸡等病虫害的天敌。彭汝华含笑告诉我:“这里许多昆虫是书本上找不到的,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那些有益的昆虫。野鸡更是病虫害的监测员,果园里只要哪个地方野鸡的叫声多,就提醒我们,那里的病虫害一定多。野鸡是可以大量吃虫的,因此我们对它严加保护,规定凡猎杀一只便罚款两千元,猎杀两只以上便立案……”

而对白粉病等病害,则是用人工剪除和使果树更加强壮的办法来加以消除。

12年过去了,彭汝华的青春和才华已经完全献给高原的园艺事业了,他已经完整地总结出一套在高山上培育果园的技术,而且他已经培训出一大批懂得果树栽培技术的藏族农牧民,全县已经有了大小果园90多个,面积达4800多亩,年产苹果300万斤以上,运往云南和其他地方。

彭汝华先后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他已经不再寂寞。

在创办果园期间,彭汝华和家乡的一位姑娘结了婚,两人一起经营果园。女儿该上学了,妻子带着她回到故乡达县,于是果园里只留下了彭汝华……

在果园里,彭汝华不仅穿着打扮像个老农,住的房屋更连老农也不如,活脱脱一个山区里的贫困户。泥土垒成的几平方米大的小屋,没有窗户,即使白天也是黑洞洞的;房里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一张木板搭成的床和一张小木桌——上面摆了10多把修理果树的剪子;屋角上堆了一袋大米、一袋杂物;墙上有许多裂缝,为了挡风,用塑料纸糊了糊……

我问彭汝华:“您这房子大缝小窟窿,冬天咋过?”

他笑着回答:“我已经习惯了。”

住房的外间是厨房,唯一可以提醒人们他并不是贫困户的是里面摆着一口煮饭用的高压锅,旁边还有一只中国名酒“全兴大曲”的酒瓶。

和巴塘一样,自国家实行“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乡城县不但大量营造生态林,沿硕曲流域种植了几万亩用营养袋育苗的高山松,而且大力发展水果和干果。全县实施了独县特色的“希望之光”人才培训工程为民族地区培训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叫得响”的农林牧技术骨干,为促进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保证。与此同时,根据市场情况,全县在稳定苹果业的同时,又大力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业。2001年乡城县已列入甘孜州万亩核桃基地县之列,建成了核桃基地1000亩、零星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仅带丁通果园内便培育了核桃苗8万多株。县林业局正向上级要求建立带丁通核桃种植示范园,而彭汝华也正准备为乡城县园艺业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稻城和乡城是藏族歌舞锅庄的故乡,离开时,藏族朋友们为我唱起了动听的歌曲:

跳起热烈的锅庄,

我们像蝴蝶飞翔;

跳起优美的弦子,

我们像孔雀开屏……

雪山下的乡城,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石榴之乡”铜矿村

2001年中秋节前,四川凉山州会理县的朋友,千里迢迢地给我送来了两纸箱当地铜厂沟著名的土特产青皮软籽石榴。这些石榴最大的重量在1公斤以上,一般的也有0.5公斤,皮薄籽红,甘甜汁多,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石榴籽宛如红宝石雕成,分赠家人朋友,全都赞不绝口。

会理石榴栽培历史十分悠久,唐代即为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近年来,会理石榴已经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全县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3万吨,远销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

金沙江边的会理县是四川省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要津,又是三国时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之处,长征时1935年5月****中央政治局曾在这里召开过“会理会议”。这里历来是川滇商旅往来的要地,商业发达,市场繁荣。会理古城北倚玉墟山余脉而建,东西窄而南北长,形似一条停泊在海湾中的小船,因此有“船城”之称。相传这里原是大海,人们都散居山间,生产落后,生活很苦,观音菩萨为了解除老百姓们的痛苦,便向龙王借来大海一角,以树叶作船修筑了这座城,但龙王有约,要三更借,五更还,于是会理从此不打五更。

明、清时会理已经有了江西、广东、两湖等“十大会馆”;清雍正时建筑了城中心的钟鼓楼;古城内手工作坊、商栈和各种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鳞次栉比。著名的科甲巷是一条窄窄的小巷,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石板铺路,巷里的民居大多是四合院。有的院中有院——有前院、后院、侧院等等;有的院子里有木制的小楼、窗棂上有精致的雕花;而且院子里全都种了许多花,海棠、玫瑰、石榴等等。

走进这些古老的四合院,在一片深深的静谧中,那年代久远的雕花窗棂、古老的木阁楼、生气勃勃的盆花、天井石板缝里的苔藓、乃至墙角上在微风中颤动的蜘蛛网……都唤起了人们的许多记忆和联想,也感到了岁月的逝去和由此带来的惆怅,让小城有了一种特殊的魅力。

会理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与云南省的元谋县隔江相望,属中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日照长、蒸发盛、雨量集中,据县志记载,“元、明以前,遍布原始森林。”会理境内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都广泛分布,铜的蕴藏量居四川之冠,被誉为攀西裂谷聚宝盆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早在战国时期便开始炼铜铸造兵器,明代已设厂治炼白铜(加镍治炼的铜合金),为炼铜、制钱,会理曾砍伐了大量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