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长江上游发生特大洪灾后,社会反映强烈,保护长江流域的呼声高涨,许多专家在媒体上警告“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新闻界呼吁“赶快抢救长江”,国际友人也指出长江“流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四川省委、省政府第一次召开了全省县长会议研究林业问题。1982年省计委、科委、农办、林业厅向中央有关部门正式呈报了《关于拟将营造我省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请示》。但由于国家财力等原因,这个工程到1989年才正式启动。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四川森工企业“两危”的局面更加突出,24个重点采伐企业中,竟有12个企业资源枯竭或接近枯竭,其中阿坝林区出现全行业亏损,人员过剩1.6万人。时任****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曾亲自视察了阿坝林区,******也决定在“七五”期间调减森林过伐量,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适当增加对林业的投入,支持林业部门跨行业经营。
到1990年,四川全省森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已转产安置了1.3万人,但随着森林资源危机日趋严重,更有2.8万人急待转产安置。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省长张皓若亲自主持研究森工问题,采取各种措施终于解决了这部分职工的安置。但是以后由于森林资源枯竭,森工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拖欠职工工资和离退休费的问题便越来越严重,离退休人员拿不到离退休费,生活极度困难,便不断到省静坐、上访。四川省多次向中央汇报,在中央的指示下,省林业厅和省林业勘察设计院于1997年6月提出了《四川省国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规划》。规划中再次明确提出,必须大幅度调减天然林采伐量,把人员分流到管护森林和营林造林上来。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个规划的真正实施却是1998年之后。
1996年10月中旬,时任******副总理的******到四川攀西地区视察,当看到金沙江河谷的荒山秃岭和从金沙江、雅砻江上漂流而下的根根木材时,他紧皱眉头,对四川********谢世杰、省长宋宝瑞以及攀枝花市领导说:“要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
几天后在成都谢世杰和宋宝瑞向******汇报全川工作时,谈到了森工面临的严峻局面,并请求国家给予支持,让砍树人变成栽树人。******当即表态:“对四川提出的意见我支持,由国家计委、林业部牵头,进行调查研究,原则是少砍树,多栽树,把森老虎请下山。该花的钱要花,要注意保护环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国家计委、林业部调查后拿出方案来,给******汇报,要把解决四川森工问题作为全国的试点。”
按照******的指示,林业部和国家计委迅速派出工作组到四川和云南进行调查研究,1997年元月即对解决四川森工企业减产转产及人员分流等问题提出了四条措施。包括下决心从根本上扭转资源过伐局面,调减采伐量,将14个资源枯竭的重点森工企业全部转为营林事业局;妥善解决减产后富余职工的分流工作;切实解决好离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险问题;以“三州一市”(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及攀枝花市)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步伐,将区域内的1400万亩(约93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全部绿化。
采取这些措施后,估计可以初步扭转四川森工企业长期以来的“两危”局面,同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将显著改善,“三州一市”森林覆盖率将由22%提高到36.8%,每年将减少水土流失60%,进入长江的泥沙将减少1.6亿吨。
国家林业部请求中央对这些措施从资金上予以支持,并且启动“大江大河源头天然林保护工程”。
和四川省生态恶化南北对应的是陕西省榆林等地区经过长期治理后,生态状况有了好转。1997年6月,******副总理******率队到榆林、延安等地区进行了调查,并给中央写出了《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江****总书记在报告上写下了这样的批示:
看了这个调查报告,感到很高兴。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和经验是好的。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包括甘肃、陕西在内的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在古代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所谓“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得多”就是古来描绘陕西一带的自然风物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描述盛唐时期陕、甘的发展情景是“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后来由于历经战乱的破坏,加上自然灾害和滥砍滥伐造成的损失,导致了陕、甘等西北地区的严重沙化、荒漠化,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因此受到极大制约。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江总书记的批示对全国的生态建设产生了极大的鼓舞,1997年8月,******在陕北榆林、延安召开了“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会”,******副总理在讲话中大声疾呼:“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大危害,加剧群众的贫因程度,严重制约可持续发展,加剧自然灾难的发生。加紧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已经成为全国人民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成为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
会议上明确了全国生态建设近期目标是,15年之内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森林覆盖率达17%左右;中期目标是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重点治理地区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远期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全国建立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宜林地全部绿化,森林覆盖率达到30%左右,大部分地方实现山川秀美、江河清澈。
会议上还进一步确定全国生态治理的重点地区是黄河中上游地区、长江中上游及源头地区、风沙区、南方诸河流域的石质山区、淮河海河流域的土石山区、草原区。对长江中上游及源头地区的治理措施是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加强防护林体系建设,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增加林草植被。
会议还提出了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和政策扶持体系,重点大型生态保护治理工程要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立项投资,以及尽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等。
以后,在党的十五大和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上,都多次强调了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林业部派出了工作组深入长江、黄河上中游各省进行调查研究,在后来形成的《调查报告》中,强调了四川省在长江上游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建议把川西三江一河(金沙江、雅砻江、岷江、大渡河)流域和嘉陵江流域当作国家大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程的重中之重,予以重点扶持。
根据国家部署和林业部调查组的意见,从1997年9月到1998年3月,四川省计委和林业厅就长江流域(四川部分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治理写出了多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并要求实施“四川森工天然林保护工程”。1998年3月,在全国人大九届一次会议开会期间,********谢世杰和省长宋宝瑞再次当面向******总理汇报了四川的森工问题。在******的批示下,4月底四川省政府正式向******上报了《实施四川森工转营林保护天然林方案的请示》。
6月底,经******同意,国家林业局正式复函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了四川省提出的方案,并且对方案中涉及的内容、目标、人员分流和资金等问题作了具体批复。
根据国家的批复,四川省经过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研究和布置,终于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天然林禁止采伐这一壮举。1999年元月《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列》被省人大审议通过,从此,四川省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进一步纳入了法制轨道。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嫩江和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洪抢险的同时,又提出了“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平垸泄洪,以工伐赈,移民建镇,加固堤坝,疏浚河道”的治理水患新思路,******作出决定,从1998年起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天然林采伐,搞好生态建设。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酝酿、修改、完善,2000年底国家林业局制订的中国第一部《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方案》终于出炉,并经******批准。全国17个省(区、市)划入了方案实施范围。四川省涉及174个县、28户重点森工企业和两个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总投资为148亿元,其中中央投入占80%。
1999年10月,四川省又在全国率先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程,省政府决定,将省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14年内完成,以保护长江中上游的生态环境。2000年圆满完成了首期20万公顷(300万亩)的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任务。
2000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四川省委、省政府制订了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规划,21世纪前10年四川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西部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新的跨越。目前,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思想已逐渐深入人心,“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在林业部门、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四川西部林区已经扭转了森林资源不断减少的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森林覆盖率已经提高了0.9%,退耕还林涉及21个市、州,161个县(市、区),210万农户、780多万人口,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已由1200万亩减少到700多万亩。许多地方还结合这一工作进行了农业结构调整,为老百姓找到了新的致富途径,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两大工程仅2001年中央便投资24.6亿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