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生存与毁灭:长江上游及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考察纪实
2759400000023

第23章 找寻丽江魂(1)

纳西族和东巴文化

丽江是一个使人难忘的地方。

许多人来过丽江后便成了这里的常客,一次、两次、三次地再来。早在20世纪初,英国一位名乔治·福莱斯的植物学家便曾七次来到丽江;而在旅游经济十分发达的今天,丽江更成为旅游、生态、文化结合的典范,成为一块“香格里拉”式的人间净土和世外桃源,国际山地协会主席杰克·艾福斯教授曾九次到丽江考察。1997年12月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世界文化古城。

丽江古城坐落在丽江坝子的中央、大研镇的中心,俗称大研古城。为什么称之为“大研”?原因是丽江坝子四面环山,河水又萦绕城中,极似一方碧玉雕成的大砚,“砚”即“研”,“大研”也象征文华昌盛、人杰地灵之意。

被称为“玉壁金川”的丽江,风景十分秀丽。“玉壁”指的是终年白雪皑皑、巍立在古城北边的玉龙雪山;而“金川”却指的是金沙江。金沙江经四川、西藏边境南流到达丽江石鼓后,陡地改变了流向转向东北,形成了著名的万里长江第一湾。丽江纳西语名“伊古堆”,意思就是江流转弯的地方;而汉语的“丽江”,则是美丽的江,单是这个名字也足以引人遐想了。

玉龙雪山共有13峰,依次排列,宛如一条腾空的巨龙,主峰高5596米,是长江南岸第一高峰,也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山势险、奇、秀、美兼而有之。随着时令的变化,有时云遮雾罩,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艳阳高照,雪峰与翠峦争辉。雪山是动植物的宝库,有“天然高山动植物园”和“现代冰川博物馆”之称,珍稀动物金丝猴、云豹、金猫、雪豹等都出没在这里。

对于纳西族人民说来,玉龙雪山还有另一种特殊而神圣的意义——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就是玉龙雪山的化身。

关于金沙江,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有的传说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是天帝的三个女儿,有一天三姐妹结伴出游,走到半路上,大姐和二姐要往南去,而三妹却立志要往东去寻找太阳升起的地方。于是到石鼓后她便告别了两个姐姐,转身向东而去,这便是“长江第一湾”的由来。另一个传说是,天帝派三个女儿劈地引河,大姐引怒江、二姐引澜沧江,三妹引金沙江。三妹来到石鼓后和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相爱了,为了完成引江的使命,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心上人,匆匆向东而去。过了3339年她完成使命后匆匆赶回和心上人相聚时,谁知他已经变成了石人,于是她伤心地一步一回头地重新返回大海,而这段江流便出现了无数的弯弯曲曲……,

“长江第一湾”除了山重水复,景色如画外,这里还是当年红军长征北上抗日曾经过的地方,留下了“贺龙擂石鼓,江中红旗舞”的传说,如今在石鼓及巨甸等主要渡口都修建了红军渡江纪念碑。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丽江除创造了“玉柱擎天”的玉龙雪山和“N”字形大转折的“长江第一湾”外,还创造了世界驰名的大峡谷虎跳峡。峡长18公里,浑浊的、黄龙般的金沙江在海拔5596米的玉龙雪山和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夹峙下,带着一股原始的巨大的力量,奔腾咆哮而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形成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中的18个险滩,落差竟达210米!江流最窄处仅有20米。江心有一巨石,把湍急的江流硬生生地劈成两股,巨浪滔天,涛声震耳,巨石千百年来巍然不动,宛如中流砥柱。传说猛虎曾凭这块巨石两跃过江,于是便有了虎跳石和虎跳峡之名。

1986年中国洛阳长江漂流队、中国科学长江考察漂流队、中美合作金沙江漂流队,都曾计划勇闯虎跳峡,结果,中美合作漂流队还没有到达虎跳峡便以失败告终,洛阳队和中国科考队虽然闯过了虎跳峡,但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洛阳队队员孙志岭在“满天星”险滩遇难,《青年世界》杂志社记者万明在采访归途中被飞石击中,不幸牺牲……

除了玉龙雪山、长江第一湾、虎跳峡外,丽江还有被称为“滇省众山之祖”的老君山、神奇的东方女儿国泸沽湖、天光云影的黑龙潭、盛产螺旋藻的“蓝色聚宝盆”程海、悬崖绝壁上修建的宝山石头城、丽江文明发祥地白沙的明代建筑群及壁画等等名胜古迹。

但是,让丽江产生磁石一样的巨大魅力,让人留连忘返、难舍难忘的绝不仅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事实上许多名闻遐迩的风景名胜区人们去了一次后便很难下决心再去第二次,丽江的魅力在于它那独特的文化氛围。它和边远、贫困的青海三江源或四川甘、阿、凉地区不同,它既有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包括飞机场、高等级公路、上下水道、出租汽车、光纤通讯等等,又有古代文明留下的传统,淳朴、宁静、平和、静谧,正像它那独特的街道、商店和民居一样。于是,它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都市中的田园诗和独具一格的历史文化名城。

到丽江后,住进了古城的民居,一种静谧的感觉便浸透了全身。远离尘世喧嚣的古城之夜十分安静,只偶尔传来几声恍惚的犬吠声。我来这里时正逢雨季,古城周围的山一直在吞云吐雾,晚上没有月光,院子里的鲜花被雨水洗去了香味,但我知道,白玉兰、桂花、米兰都在开花,海棠、石榴、三角梅也极灿烂。

静谧中,我问着自己,丽江的灵魂到底在哪里呢?是在雪山圣水孕育的泉水之中,还是在“小桥、流水、人家”人和大自然和谐的依存之中?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30多万人口中,三分之二以上属纳西族。纳西族的东巴文化遗产,不但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直到今天,它还极大地影响着丽江人的思想和行为。

于是我采访了丽江东巴文化博物馆馆长李锡。他向我介绍了纳西族的历史和东巴文化的特点。

我们纳西族的祖先原是青海河湟一带的氐羌人,秦汉时期长途迁徒来到玉龙雪山下面,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便再也没走,定居了。唐朝称纳西族为“磨些”,金沙江也因此被命名为“磨些江”,说明当时金沙江沿岸有大量纳西族的部落生活。

历史上,我们的民族长期处于战争之中,除中原王朝外,吐蕃、南诏等都在这一带逐鹿,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侵略者。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我们怎样生存?于是经过不断探索,构造出了自己历史与文化的主线,即对大自然寻求和谐相处,对别的民族文化主张兼收并蓄,对自己则不断加以完善。

在纳西族的传说中,大自然和我们是属于同父异母的兄弟。怎样对待大自然,也就成为如何对待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了。与此同时,又创造了一整套象形文字和一整套神话传说,把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强调人和自然只有和谐相处才能保证风调雨顺。这种理论是新的生态观念的萌芽。

对其他民族呢?在纳西族的《创世纪》神话中,藏族、白族和纳西族本是同胞的三兄弟,藏族是大哥,白族是弟弟,纳西族是老二。既是同胞兄弟,当然要和睦相处了。不但和睦相处,我们还吸收了兄弟民族的文化。唐文化传到丽江,加入纳西族自己的音乐后,变成了流传至今的“纳西古乐”;藏传佛教和汉族的道教都在丽江建立了许多寺院,白沙壁画中便有道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古城的民居既受了汉族江南民居的启发,又吸收了白族民居的特点……

对自己呢?纳西族主张干干净净地来到人世,干干净净地回到祖先那儿去。人去世时,要在祭场上铺一卷三丈来长的“神路图”,神路图上有地狱、人间、天堂,灵魂要沿这条“神路”进入天堂,于是它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提醒我们为人做事不允许留下任何污迹。

东巴教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宗教,依“东巴”得名。“东巴”意思是“祭司”,您说得对,是一种民间的知识分子。东巴教已经不是原始宗教,而是从原始宗教向人为宗教过渡的一种形式。东巴教有文字、有经书。东巴经又称东巴古籍的纸张是一种木本植物皮加工制成的,笔是自制的蘸水竹笔。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天文、地理、动植物、医药、军事、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等,可以说是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东巴教的信仰观念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可以说,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民俗。

玉龙雪山终年积雪,矗立在北边挡住了西伯亚刮来的寒风,它的冰川、雪水滋养着万物。玉龙雪山的冰川、雪水渗入地下后,在黑龙潭喷出了万股泉水,泉水汇合后流进城内分成中河、西河、东河三股水系,然后再分成若干小溪流进古城,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于是,纳西人称黑龙潭为“孰神”即“自然神”的家,它养育了整个纳西人,不能随便污染它、毁坏它。玉龙雪山下的北岳庙里供奉着“三朵神”,“三朵”是玉龙雪山的化身,是纳西族的本主神灵和最高保护神,每年农历二月初八,纳西人都要举行祭祀三朵神的庙会,祈求玉龙雪山永远白雪皑皑,永远用冰川、雪水养育生命,因为有水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灵魂。大家说,玉龙雪山有16面,每一面都可以看见纳西人,于是我们每天早晚都要抬头注视玉龙雪山,在阴天下雨的日子,玉龙雪山被云雾遮盖看不见了,大家便觉得心里十分压抑。这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986年8月,纳西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已经正式决定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定为民族传统节日,全县放假一天举行庆祝活动了。

引起全世界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东巴文化,是由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等综合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东巴象形文字,它被称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仍然“活着的”象形文字。这些文字很有意思。据说东巴始祖丁巴什罗造字时,“手握金鹿送来的竹笔,沐浴着蓝鸟带来的灵感,面对粗糙的树皮,用刚萌芽的智慧,观奎星圆曲之势,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

说到这里,李锡先生随手拿起笔来在纸上写出了几个象形文字。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到了日月山川和鸟兽虫鱼,于是再一次体会到了纳西人及东巴文化和大自然的密切联系。

龙潭潋滟仙乐飘渺

从博物馆出来我到了著名的黑龙潭。黑龙潭在象山脚下,又名玉泉公园,园内的得月楼上有郭沫若题写的匾额及两副楹联,其中一联是: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郭沫若先生在“****”后写的许多诗文我并不喜欢,但这副楹联却写得极好,道出了黑龙潭的神韵。

黑龙潭是一个极美的地方。一些旅游资料上着重介绍这里的明清古建筑群,而吸引我的却是这里的自然景观。

从玉龙雪山上流下的地下水来到这里后,从石缝中涌出了无数清泉,汇集成一泓清澈明净的湖水。站在湖边,可以看到无数水泡从湖底翻滚而出,像颗颗晶莹的珍珠,如果使劲顿一顿脚或大叫一声,水泡便冒出得更多。这真是我从来没有想像到的奇景。

潭周有许多树,有的树干直径达六七十公分,有三四人合抱粗,上面长满了厚厚的青苔,不知道怎么逃脱了无数浩动,保留到了今天。许多树枝长长地、柔柔地伸进了湖水,树和水亲密地相依相存,有的树甚至长在水中,清澈的湖水映出楚楚的倒影,美极了。

听说过去黑龙潭几人合抱的大树更多,不知道是由于自然枯死还是人为砍伐,许多已经消失了。

由于潭水十分清澈,里面的游鱼便看得清清楚楚,红色的、黄色的、灰色的鱼儿在水里怡然自得地悠游,和水底的石头、低垂的树枝、楼阁的倒影、青蓝明净的湖水一起构成了一首美丽的画,在烟雨朦胧中,更有一种特殊的风韵。

隔湖送来了纳西古乐《丽江洞经音乐》的演奏声,飘渺在湖光山色之中,古朴典雅,让人如聆仙乐。

纳西古乐也是纳西文化中的一绝,被称为“已经失传了的音乐”和“东方音乐活化石”,是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的。相传《白沙细乐》为元人遗音——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革囊渡江”到达丽江后,得到了纳西族首领的帮助,忽必烈离开丽江时便留下了一部分随军的乐师和乐谱作为答谢。另一种说法是,这部分乐曲本是纳西族民间悼念战争亡灵的“安魂曲”。《白沙细乐》幽远深沉,凄切宛转,原有12个调,现在一部分已经失传,只留下了《一封书》、《美丽的白云》、《公主哭》等8章。而《丽江洞经音乐》是由元明以来从中原地区逐渐传入而又扎根于丽江的道教“经腔”音乐发展而成,特别珍贵之处在于,它竟保留了一些在中国其他地方早已失传了的唐、宋曲目,全部曲牌有22个之多,包括《山坡羊》、《浪淘沙》、《水龙吟》、《步步娇》、《柳摇金》等等,旋律雍容典雅,古朴大方。

纳西人是一个喜爱音乐的民族,许多人工作之余,会三三五五聚集在种满鲜花的院子里挑一段乐谱自拉自吹自弹。即使在“文化革命”中民族文化被禁锢的年代,纳西古乐也仍然在古城的街巷中悠扬地响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变化,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改革开放后,古乐迅速风靡,老艺人们组织了古乐队,不但为中外旅客和国家元首们演奏,而且远涉重洋,应邀到英国、挪威、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和香港、台湾等地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聆听了美妙的《丽江洞经音乐》后,我冒雨去到离城北8公里处的白沙乡,参观著名的白沙壁画。

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的白沙乡,是纳西族人民进入丽江大坝后最早定居的地方,是丽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宋元以前丽江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乡场上还遗留着一些珍贵的明代建筑群和壁画,1997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岁月的流逝,特别经过“**********”的浩劫,壁画已经残缺不全,余下较完整的仅有70来平方米,大多是清代重新绘制过的。

白沙壁画和黑龙潭的庙宇一样,表现出一种“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特点。丽江所有的道观佛寺都没有严格分类,往往是几教混合,一座庙里供奉了各种教派的神祗。而登山朝山的老百姓们也不分教派、不分亲疏,一律见到神灵便跪拜烧香,哪管是和尚念经还是洞经奏乐,乃至基督教的神父正在布道。正如法喜寺的一副对联:“是圣是凡,三教原归一理;即心即佛,灵山岂在西方。”

白沙壁画也反映了纳西人这种洒脱的文化心理。壁画中既有描绘显宗内容的,也有描绘藏传密宗的,还有许多佛教和道教交错的画面。在一幅壁画里,既出现了藏传佛教的喇嘛,又出现了内地寺庙的和尚,还有梳着高髻的道士……技法上也反映了纳西族、白族、汉族、藏族画师的不同风格。这是白沙壁画的奇妙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型。

在观看白沙壁画的同时,我还意外而欣喜地欣赏了《白沙细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