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用人七绝:管理者必备的七种能力
2757700000002

第2章 第一绝 捷足先登(1)

捷足先登是用人方法的重要技巧之一。它要求领导者在发现人才时要独具慧眼,在使用人才时要果敢决断,这样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掌握这一项用人策略。就可以利用人才强大的潜能与竞争对手相抗衡,在最短的时间内抢占先机,夺取胜利。反之,则会先机尽失。甚至浪费人力资源,阻碍自己事业的发展。

人才就像千里马,是能助你驰骋商场的好帮手。在分秒必争、强者生存的竞争模式中,优秀的人才是众所瞩目的焦点,谁能够洞察先机延揽人才,谁就打开了通往胜利之途的大门,在强手云集的商战中就多了一张致胜的王牌。

捷足先登用人术讲的就是快和果断。

“不论自己本身的能力多强,如果缺乏果断便无济于事,亦即必须具备足以吸引人的条件,方能成为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但怎样才能算有果断力呢?因素很多,例如单纯明快便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单纯明快的人较有魅力呢?最大的理由是他不会有所迷惑。

多数人在面临某种决策时,不论如何判断和对应,都无法立即找出应对方法,甚至因而迷惑不知所措,直到限定时间已届,才勉强提出自己也没有信心的办法。

人才就是千里马,如果你没有单纯明快的性格,没有雷厉风行的果断决策,就会失去机会,失去机会就意味着失去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现在,谁抢先时机谁就会多一份胜算。

中国历史上的项羽,就由于犹豫不决,常常没有个人的主见,而遭到乌江自刎的下场,鸿门宴是项羽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项羽不忍对刘邦下杀手,是所谓的仁心害了他,这也是他没有果断魄力的证明,如果他捷足先登的话他的命运就会改变。

因此我们把捷足先登用人术作为用人第一绝,其重要意义在于浪费人才,浪费时机,是阻碍事业发展的一大疾病,因为优秀的人才是每个人瞩目的焦点,谁能够洞察先机抢到人才,谁就会是如虎添翼一样所向无敌。

先人为快夺先机

李宗吾先生曾在其大作《厚黑学》中提及: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尤以曹操、刘备、孙权三人为首,三人之中,曹操心最黑,刘备脸皮最厚,孙权惯于见风转舵。虽然李先生之言有所偏颇,但不可否认,这三人的确堪称为乱世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是政治军事集团的首领,其所采用的策略都包含着令人欣赏的用人艺术。

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良相诸葛孔明为之效命的典故,是流传千古的佳话,此被后世的领导者奉为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绝妙范例。诸多渴望得到“千里马”的领导者时时都以刘备为榜样,不惜自降身份,竭尽所能地网罗贤才。相反地,一些平庸的领导者则仍愚昧地对部属乱发脾气,留不住良才渐行渐远的心,连一些跟随他多年的部属都不得不黯然离去,其失败皆是咎由自取。

当时刘备采纳徐庶的建议,自己又耳闻孔明的贤能,便决心请孔明辅佐自己的事业,但好事多磨,一切并没有如他预期般顺利。当他第一次真心诚意地到隆中——孔明的隐居地去,想延揽孔明投入他的麾下时,不巧正值孔明外出,他苦苦等待多时,才怏怏不乐地打道回府。

几日后,大雪来袭,刘备听说孔明在家,便忙不迭地想要亲自前往拜访。其结义兄弟张飞是一员武将,并不懂得所谓用人的道理,见刘备如此重视一名儒生而怠慢结义的他,便口出怨言,而刘备却深知孟子所云:“欲见贤而不从其道,犹欲经入而闪之门也”的道理,他对张飞晓以大义后,便和关云长、张飞三人冒着大雪,到隆中去拜访孔明,但仍然阴错阳差地没能如愿得见孔明一面。

刘备并非半途而废之人,他一心想重振汉室,成就一番丰功伟业,自然渴望得到贤臣良将的帮助,对孔明这种千载难逢的人才更不会轻言放弃。于是他又不厌其烦的第三次亲临茅庐拜访,历经周折,终于得偿夙愿。后来事实证明,孔明的确是一代谋臣,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为刘备建立蜀国,立下盖世奇功与流传后世的美名。

时间是一项宝贵的资源,无论领导者采取何种决策,都必须考虑时间因素。在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时,领导者处处都要先人为快,夺得先机。三顾茅庐正是以时相应的用人术,而刘备不惜屈尊降贵,也成为后辈领导者的表率。

伯乐才能寻得“千里马”

想要创建一番事业,一定要有出类拔萃的人才辅助。桀骜不驯的烈马能跑千里之远;被平庸短视者讥笑的有才之士能够创出一番事业。那些征战沙场、日行千里的良马,和那些放荡不羁又能有所作为的人才,如何能展现其不凡的一面,全因驾驭他们的人懂得善用技巧而已。

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杂说》第四章中,讲述的就是如何识人和用人,他认为,世界上因为有了善于识别良马的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随处都有,但识马的伯乐却不多见。所以那些疾驰的好马,也只能在愚蠢的庸才手中受屈辱,老死在马棚里,始终无法将自己的长处显现出来。能日跑千里的马,一次就要吃一石的谷子,而不识良马的人却不知道它有这样的本领,不按千里马的食量去喂饱它,虽然是千里马,却因为没有力气,而无法显现出日行千里的能力,连引人注目的俊美毛色也会日渐暗淡无光。因为和一般马的待遇一样无法使它养精蓄锐,大显身手,所以最终只能落得像病马一样被人遗弃的下场。驾驭它却无法使它把最优秀的长处展示出来,喂养它时又不能满足它的食量,听到它的嘶鸣也分辨不出它的特异之处。而这些庸人却还在一旁唉声叹气地对别人说:“天下哪里有千里马呢?”难道真的没有吗?不是,其实是他根本就不认识千里马。

现今企业中,有许多领导者缺乏发现人才的能力,即使有一些很不错的人才,也因为领导者的优柔寡断,没有果断的能力,致使错失一些可为他用的良才,甚至被同行抢先揽获,形成对自己不利的局面。

选用人才要勇于冒风险,要具有人才风险意识。有胆识承担用人风险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商战中,拔得头筹。中国有句古话:“富贵险中求”,从今天诡谲的商业战场上来看,这也不是毫无道理的。

20世纪60年代,香港一家电子公司经理看准了程控电话交换机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于是决定大额投入资金生产。由于该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他便三番两次地到另一家公司去聘请一位研究专员,此人一开口就提出要一栋豪华别墅,还需要补偿原雇主六万美元的损失。那位经理当场就和对方签订合约。当时一栋别墅要十多万美元,如果失败了将是很大的损失,但这位经理却看准了此人为可用之才,且当下是最适当的时机,于是毫不犹豫地将他延揽过来,后来在这位研究专员的奋发努力下,终于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程控电话交换机,投入市场后供不应求,产品更远销到欧美各地,这家公司也因此成为最大的市场占有者。

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领导者要敢于承担聘用风险。人才决策和其他决策一样,不可能有绝对成功的把握,只要有一半的成功率,就可以放手一搏。法国一家大公司的主管曾说过:“引进三个人才,只要有一个发挥作用就算成功。”这话很有道理。一个优秀人才所创造出的利润足以抵消十个不成器的人所造成的损失。如果你持有引进人才就绝对要成功的想法,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人才,有些难得的人才也会因此而被你拒于门外。

许多决策者的通病都是不能够在用才上掌握时机,没有“千里马”时,叫嚷着要走遍天下寻访“千里马”;有了“千里马”时却又怕“千里马”名不副实,不敢重用,以至于造成损失时才追悔莫及。

掌握时机先“下手”

中钢公司创办人赵耀东先生是位有胆有识的商人,他在公司创建之初,便四处寻访可造之才。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有一席之地,他把当时台湾许多赫赫有名的建港、建厂、采购、贷款、管理等方面的高手都延揽至自己麾下,大家群策群力的结果,造就了中钢公司蒸蒸日上的发展。

当时,财经界有四大怪才,个个能力超群,但脾气却十分古怪。其中一位刘曾适先生,他是业界公认的“建厂高手”,但脾气也出奇的古怪。虽然很多人批评他的坏脾气;但却更多人欣赏他头脑冷静、思维缜密的个性,许多大公司莫不趋之若鹜地想将他网罗到自己门下,赵耀东先生更是整天打着如意算盘,策划着如何延揽这位不可多得的良才。

登门拜访刘曾适先生的人很多,但不是由于时机不当,便是在言谈之间触怒了他,大家都空手而回。赵耀东深知商场如战场,也深知挖掘人才要把握时机的技巧,所以他仿效刘备三顾茅庐,九访基隆,终于打动了刘曾适先生。如果是不懂用人之术的商人,一请二请不到时,便会主动放弃,但赵耀东先生却深知“千里马难得”的道理,多次拜访无效之后仍然没有死心,第九次登门相邀的时候,刘曾适先生终于被他的真诚所感动,应承了这位锲而不舍的“怪老板”。事后,赵先生骄傲地宣布:“办中钢这样大的实体公司,最重要的就是选用人才。”

赵先生确实将用人之术的精髓拿捏得恰如其分,他邀请台湾政商奇才陈世昌先生时也经过精心的策划与一番波折。这个故事后来传为台湾商界的美谈。陈先生在筹集资金方面具有独到的能力,许多有名气的企业家都公认他的借钱术是世界第一。试想一个大公司,假如没有融通资金的能力,银行界不卖面子支持,又如何能够调度自如、尽全力发挥呢?当然,这匹“千里马”也被赵耀东先生看中了。

求取贤才需要诚意,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准确的掌握时机。一旦你手中握有良才,就要让其发挥作用。就像赵耀东先生一样,如果他对陈先生聘而不用,不但会使其一展特长的希望落空,而且还得付出一大笔薪资,这是非常不划算的。尤其是一个小型企业,好不容易请出一个大人物来协助,结果却浪费了人才,丝毫没有起任何作用,就经济效益而言,是莫大的损失。但是赵先生毕竟是一位很有头脑和智谋的领导者,他不仅在适当的时机聘用适当优秀的人才,而且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稳固的基础,也为后起之辈立下了“知人用人”的榜样。

以诚信得贤才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历史上称为“三晋”。在“三晋”之中,魏国最强盛。

魏文侯是一个贤明的君王,他把搜寻人才当作最重要的政事,牢牢记住。他以诚实、守信为立身之本,以朋友的身分和贤人相处,从来不摆国君的架子。

魏成子知道段干木是位贤才,推荐给魏文侯。魏文侯听魏成子说,段干木才能出众,是位贤者,平生不为利禄权势所引诱,隐居在西河乡下,不愿意出来做官,就亲自带着随从前去求见。

魏文侯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着的华丽车子,随从们骑着骏马、举着鲜明的旌旗,浩浩荡荡进了西河这个小地方,一直找到段干木的门前。魏文侯亲自叩门。

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车子驶向自己门前,赶快跳过后墙躲避起来。

第二天早晨,魏文侯又来到西河,把车子停在村边,下车步行到段干木的门前求见,段干木又躲起来不见6魏文侯叹息:“此人真是不为名利所动的高士呀!”

从此,整整一个月,魏文侯每天都亲自前往求见。

乡下的老百姓都开始骂段干木端臭架子了。

段干木看到魏文侯这样诚心实意,很受感动,只好出来相见。魏文侯又请他一同乘车回都城共商国是。此后,魏文侯以客待段干木,以师事之。

四方贤士听说这件事,都前来投奔。魏文侯量才录用,贤士高人济济在朝。秦国屡次想发兵攻打魏国,但一直畏惧魏文侯手下多贤人,不敢轻举妄动。

魏文侯和贤人相处,最讲究信用。有一天暴雨骤降,魏文侯在宫中宴请群臣,时至中午,君臣酒兴末艾,暴雨还是下个不停。魏文侯问:“现在到了什么时间?”

左右侍从回答:“已经到了中午!”

魏文侯毫不迟疑地站起来,催促随从快去备马车,要出去打猎。

大臣们劝说:“天下着大雨,不能打猎,不要去空跑一趟!”

魏文侯说:“寡人已经和旁人约好,今天中午一块去打猎,他一定是在郊外等着我了,虽然雨天不能打猎,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说完,他就带着随从登上马车,很快就消逝在白茫茫的雨帘之中。

大臣们感慨道:“君王这样守信用,国家怎么能够治理不好呢?”魏文候以诚信得贤才,卜子夏、田子方之属,吴起、乐羊、西门豹之徒皆聚于魏。魏文侯还在丰收年分把粮食由国家平价买进,荒年时再平价卖给老百姓,实行这种办法之后,老百姓生活安定,努力发展生产,魏国很快速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一大强国。

及时培养人才

用人是一种积聚人力资源而产生爆发力的过程。在当今高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情势下,仅凭学校学得的知识并不足以应付社会的需求,许多实际的工作能力需要从生活中历练而得。优秀的领导有义务让部属接受更精深的在职教育,如此才能避免青黄不接的危机,领导者除了要正确认识择才和用才的必要性外,还要留意培育人才的重要性。“选人必须用人,用人必须育人”,培养人才是为了能更善用人才。一名有战略眼光的领导者,必定重视对部属的智力投资,协助部属开发潜能,为自己筹备源源不绝的后备力量。

现实生活中,有的领导总认为某一位部属只适任某个职务,若换了职务可能就无法发挥;或者认为某员工以前做什么现在就该做什么,根本没有考虑过该作合理地调配与及时发现部属最大的潜能,并且时常对部属的合理建议不予理会。殊不知人才培养也是一种投资。一项统计资料显示,美国在二十世纪前六十年的时间里,致力于改进设备的投资仅获得3.5倍的利润;而对人才方面的投资却使得利润增长18.6倍。由此可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掌握先进的用人术,不仅能够激发部属的能力发展使公司获利,更符合企业本身的长远规划及利益。

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中曾谈及韩信对西楚霸王项羽的评价:项羽待人恭敬和悦,见下属有病,便流着眼泪前去慰问,但每当下属立了战功,应当封爵赏地之时,即吝于分出自己的权益来授予有功之臣,他将印信握在手中,再三摸抚,以致印角都磨平了,还不肯释出兵权,这便是如同妇人般的浅见。正因为项羽不能充分掌握用人之术,导致像韩信之辈的人才一个个背楚归汉,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

及时对立功的部属进行奖励,是领导必须确切掌握的用人技巧,惟有如此,领导才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部属的上进心,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注;领受到自我价值已充分被肯定,进而发挥更好的成绩,这同时也是对其他员工的一种鞭策和鼓励。及时论功行赏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一旦事过境迁,鼓励便失去原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