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婴儿保健
麻疹的预防注射
孩子8个月时应到所属地段医院保健科、街道保健站、农村卫生院注射麻疹预防针。
注射麻疹预防针的目的是提高小儿血中抗麻疹病毒的抗体水平,使之对麻疹产生免疫力,避免发病。个别情况即使发病也很轻微,不至于危及生命。
从睡眠观察婴儿健康
正常的婴儿在睡眠时比较安静舒坦,呼吸均匀而没有声响,有时小睑蛋上会出现一些有趣的表情。有些婴儿,在刚入睡时或即将醒时满头大汗,可以说大多数婴儿夜间出汗都是正常的。但如果大汗淋漓,并伴有其它不适的表现,就要注意观察,加强护理,必要时去医院检查治疗。比如婴儿入睡后大汗淋漓,睡眠不安,再伴有四方头、出牙晚、囟门关闭太迟等征象,这便是患了佝偻病。
若夜间睡觉前烦躁,入睡后全身干涩,面颊发红,呼吸急促,脉搏增快(婴儿正常脉搏是110次/分),便预示即将发烧。
若睡眠时哭闹,时常摇头、抓耳,有时还发烧,这时可能是患了外耳道炎、湿疹或是中耳炎。
若睡觉时四肢抖动,则是白天过度疲劳所引起的,不过,睡觉时听到较大响声而抖动则是正常反应;相反,要是毫无反应,而且平日爱睡觉,则当心可能是耳聋。
若在熟睡时,尤其是仰卧睡时,鼾声较大、张嘴呼吸,而且出现面容呆笨、鼻梁宽平,则可能是因为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所引起的。
要是睡觉后不断地咀嚼、磨牙的话,则可能是蛔虫,或白天吃得太多,或消化不良。
若睡觉后用手搔屁股,且****周围有白线头样的小虫在爬动,则是蛲虫病。
若婴儿睡着后手指或脚趾抽动且肿胀,要仔细检查一下,看是否被头发或其它纤维丝缠住。
总之,妈妈应当在婴儿睡觉时多观察小儿是否有异常变化,防止延误病情。
婴儿患病的早期信号
在婴儿平日的一些表现中,往往可发现一些患病的先兆,只要细心观察是不难发现的:
(1)大便干呈羊屎状
正常小儿的大便为软条便,每天定时排出。若大便干燥难以排出,大便呈小球状,或2~3天一次干大便者,多是肠内有热的现象,可多给菜泥、鲜梨汁、白萝卜、水、鲜藕汁服用,以清热通便。若内热过久,小儿易患感冒发烧。
(2)食不好,卧不安
如果小儿饮食过量,或吃了生冷食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都会引起小儿肚胀不舒服,往往还使小儿在睡眠中翻动不安、咬牙。
(3)鼻中青,腹中痛
中医认为小儿过食生冷寒凉的食物后,可损伤脾胃的阳气,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寒湿内生,腹胀腹痛。而腹内寒湿痛可使面部发青,小儿见于鼻梁两侧发青,父母要引起注意。
(4)舌苔白又厚,腹中积食多
正常时小儿舌苔薄白清透,淡红色。若舌苔白而厚,呼出气有酸腐味,一般是腹内有湿浊内停,胃有宿食不化,此时应服消食化滞的药物,如小儿化食丹、小儿百寿丹、消积丸等中药。
(5)手足心热,常有病痛
正常小儿手心脚心温和柔涓,不凉不热。若小儿手心脚心发热,往往是要发生疾病的征兆,要注意小儿精神和饮食调整。
(6)口鼻干又红,肺胃热相逢
若小儿口鼻干燥发热,口唇鼻孔干红,鼻中有黄涕,都是表明小儿肺、胃中有燥热,注意多饮水,避风寒,以免发生高热、咳嗽。
要想小儿安,常保三分饥和寒。饥不是要小儿饿肚子,寒不是要小儿受凉,而是指饮食要适量,不偏食,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和增减衣服。否则吃得过饱,或出汗过多,都使小儿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
预防高烧惊厥的方法
高热惊厥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多为上感、扁桃腺炎及各种急性传染病初期引起的。体温上升越快,体温升得越高,越容易发生惊厥。患儿多为6个月至3岁的孩子,惊厥多在发烧后24小时内发生。发作时患儿突然意识丧失,两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向后仰,面部和四肢肌肉抽动,手握得很紧一般持续数分钟,多数每次发热只抽1次,发作过后神志很快清醒。这种高热惊厥叫单纯性高热惊厥,愈后一般不会发展成癫痫,对智力影响不大。有些高热惊厥发生在6个月以前或6岁以后,多在发烧时发生,抽风时间往往超过15分钟。抽风多为局限性或两侧不对称,中等程度发烧也可发生惊厥,一次发烧可抽风几次。这种惊厥叫复杂性高热惊厥。愈后恢复比单纯性高热惊厥差,部分患儿会发展成癫痫,应该去小儿神经科门诊做进一步检查。
惊厥发作时,家长应就地做下列处理:让患儿侧卧,防止呕吐物吸入;解开衣领和腰带;用干净布包裹牙刷柄或筷子放在上下磨牙之间,防止舌头被咬伤;枕冷水袋,用白酒对少量温水擦拭降温;指压人中、合谷穴止抽;咽部有分泌物设法吸出;如有条件可给患儿吸氧。惊厥不缓解,应及时去医院儿科急诊。
因高热惊厥容易复发,所以孩子每次发烧时,家长不要给孩子穿得过多、盖得过厚,即不要“捂孩子”,积极用物理方法或药物退烧。即使体温不高也应及时服退热药。
内热重的孩子感冒时容易发高烧,而且体温上升很快,也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所以平时不要吃得过多;舌苔厚、腹部胀满时应吃些消食的中成药,如促脾消食丸、婴儿素等。大便秘结的孩子,应服用小儿牛黄散、清降片等缓泻药。
9月婴儿保健
打针与吃药的选择
吃药还是打针应根据病情及药物的性质、作用来决定。有些病口服用药效果好,如肠炎、痢疾等消化道疾病,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保持有效浓度,能收到很好效果。还有一些药只能口服,不能注射,如咳嗽糖浆等,所以家长不能只迷信打针。药物被口服之后,大部分都能够被身体所吸收,经过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而发挥作用。通过打针注射给药,药物吸收快而规则,所以有些病是打针效果好。但是打针痛苦大,还有可能造成局部感染或损伤神经(虽然机率很少),反复打针,局部会有硬结,肌肉收缩能力减弱,少数发生臀大肌挛缩症,还得要进行手术治疗。所以,孩子有病,能口服药的应尽量口服为好。
出牙期的异常现象与预防
(1)预防先天性缺失牙
孩子该长的牙一直没有长出来,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我们知道,牙齿是由颌骨里的牙胚逐渐发育钙化而成的,如果颌骨里天生就没有这个正常的牙胚,自然在这个部位也就不会长出牙来了。经过照X光片证实颌骨里没有牙胚,医学上把这种情况就叫做先天性缺失牙。
常见的先天性缺失牙多发生在上颌和下颌的第三磨牙,也就是“智齿”。这个牙齿在人类牙齿发育中属于退化牙。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食品的加工日益细腻,人们咀嚼也就不那么费劲了,根据用进废退的道理,人的颌骨逐渐变小,牙齿也发生了退化。当退化完全时,颌骨里就没有牙胚生成,自然也就不会长出牙来了。因此,第三磨牙的先天性缺失牙并不属于病理性的,也就是说不需要治疗。
还有一些因素,如遗传因素、全身性疾病(结核病、佝偻病等)使牙齿的胚芽破坏或发育受阻,也可能引起先天性缺失牙。
发现孩子的牙没长出来,到医院检查后证实是先天性缺失牙,就应该请大夫根据缺牙的数目、部位、牙齿的排列和咬合关系等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预防多生牙
正常人的牙齿是有一定的数目和形态的。凡是在正常数目额外长出的牙,医学上称为多生牙。多生牙的数目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以1~2个最为多见。
多生牙的危害在于它占据了正常牙在牙列中的位置,正常牙受到多生牙的拥挤,只好从牙床的旁边长出来,形成错位,造成牙齿排列不齐,甚至形成双层牙。
对于多生牙的处理应该是及早拔除。但有的多生牙在生长的早期没引起人们的注意,等发现时它已经长在牙列中了,如果这个牙齿的形态、大小基本正常,且在牙列中排列的还算整齐,牙齿的咬合关系也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可以保留这个多生牙,但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的多生牙是应该尽早拔除的,以利于其他恒牙的正常萌出。
(3)预防畸形牙
正常的双尖牙在咀嚼面上有两个尖,如果在两个尖的中央多长出一个又高又细的小尖,称为“畸形中央尖”。畸形中央尖最好发的牙位是下颌第五个牙,而且往往是对称出现在左右两侧。
中央尖内部有一个小腔和下面的牙髓腔相通。当有中央尖的双尖牙长出来以后,牙面和上面的牙齿接触,中央尖很容易被磨损或者被折断。这样,中央尖内的髓腔暴露出来,与外界相通,成了牙髓感染的通道。牙髓感染,将引起根尖周炎、根尖脓肿等,严重的可以使牙根停止发育。
如果发现孩子长出的牙齿是畸形中央尖,应该尽早到医院去,口腔科大夫将会为孩子治疗。一般的处理是分次将中央尖磨低,一次磨低一点,一个月左右磨一次,逐渐地磨除,不断地刺激牙髓组织,在中央尖腔的顶部有新的牙本质形成,新的牙本质可以封闭牙髓腔,不便其外露。
如果中央尖已经被折断,出现了明显的牙髓炎症状,或者感染已经蔓延至牙根部,则应该马上到医院请大夫治疗。早期可以进行牙髓治疗或者根管治疗。如果根尖破坏得严重,反复治疗效果不好,可能就要拔除患牙了。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方法
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少儿感染为主要对象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临床特征为腮腺单侧或双侧肿大、疼痛、发热,也可波及附近的颌下腺、舌下腺及颈部淋巴结。并发症可见****炎、卵巢炎、胰腺炎、心肌炎、脑炎。腮腺炎病毒是后天获得性耳聋的重要病因之一,且此种耳聋往往是不可逆的。对腮腺炎的预防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在于预防其合并症。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有效方法。接种对象:8个月龄以上腮腺炎易感者。接种反应:一般无局部反应。在注射6~10天时少数人可能发热,一般不超过2天。目前,我国已进口了美国默沙东公司研制推广的三价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M~M~R2疫苗),可同时预防3种传染病。接种反应:常见的接种反应是在接种部位出现短时间的烧感及刺痛,个别受种者可在接种疫苗5~12日出现发热或皮疹。
10月婴儿保健
婴幼儿不宜滥用抗生素
当孩子生病时,很多家长迷信抗生素,坚持要给孩子吃“消炎药”,或要求注射抗生素。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危害人体的病菌,使很多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但是不能包治百病。比如,绝大多数孩子感冒发烧,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性疾病没有疗效。反之,常用抗生素,还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给治疗疾病带来困难。滥用抗生素还增加了发生过敏和毒性反应的机会,有的小儿就因为感冒发烧注射庆大霉素,结果造成耳聋。滥用抗生素,还可使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产生新的疾病,也就是说;大量的抗生素抑制了敏感的细菌,却使耐药的细菌乘机大量繁殖,造成肌体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所以家长要切记,抗生素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预防秋冬季腹泻的方法
婴幼儿腹泻过去叫小儿秋季腹泻,也称婴幼儿消化不良症,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是轮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