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惊涛骇浪:世界大海难揭秘
2753400000013

第13章 【日】里斯本丸:人性毕现的大海难(二)(2)

10月5日,日军将侥幸生还的英军战俘送到了上海,经过清点,只剩下970人,损失了846人(包括被中国渔民藏匿的伊文思等3人),几乎有半数战俘死于非命。秋风中,多数战俘只穿着破旧的裤衩、背心,身子瑟瑟发抖,已经冻成了紫芽姜。有的人实在忍受不了风寒,就把地上散落的废旧机器里的黄油掏出来,抹满全身,借以保暖。

次日,经过再三交涉,战俘们终于领到了衣服:一条长裤、一件衬衣、一双毡绒拖鞋,外加一件浅色灯芯绒夹克。这些衣服又脏又破,里面还藏着日本人馈赠的“宠物”——虱子、跳蚤。但是,为了御寒,战俘们还是毫不嫌弃,立马穿在了身上。

然后,日军留下无法带走的35名重病号,第一真盛丸载着935名英军战俘,继续东渡;5天后,抵达日本九州门司港。而在旅途中,又有5名战俘患病身亡,被扔进了大海喂鱼。

里斯本丸受到美国潜艇攻击沉没后,日军首先想到的是坑杀所有战俘,保守帝国秘密。可是,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中国渔民舍命救助战俘,让这一计划破产了。于是,日军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从枪杀落水战俘,变为救助战俘。10月8日,也就是海难发生的第六天、第一真盛丸离开上海的第二天,《朝日新闻》以“上海7日发特电”的形式,以《载有一千八百英军俘虏的里斯本丸遭美潜水艇袭击在东海遭难》为题,发表了两则新闻。

一则是消息:

昨日,载有一千八百英军俘虏以及少数日军官兵的陆军运输船里斯本丸,从南方某港出发,向内地航行途中,在东海海域遭美潜水艇袭击而沉没。我军立即派船前往现场救援,救起了数百名英军俘虏。日军官兵伤亡较轻。救援时,还发现部分英军俘虏游到附近的岛屿避难。事件发生后,虽然我军及时采取了救援行动,但其他人员均已溺水身亡。

另外一则是新闻评论:

载有一千八百余名英军俘虏的我陆军运输船里斯本丸,昨日在东海海域遭美潜水艇袭击沉没,大部分英军俘虏溺水身亡。

对于濒于战败边缘的英美敌军而言,发生这种悲惨事件并非首次。前不久,他们空袭了我停靠在马来海岸哥打巴鲁海边的医疗船;1月10日,在南海海域,敌方潜水艇击沉了我军医疗船哈尔滨丸。他们撕毁了日美双方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1月12日重新修订的《日美通商通航条约》所规定的“条约同样适用于海战”的原则。3月26日早,我军医疗船朝日丸在帝汶岛库帕湾沿岸单独航行时,突遭英轰炸机袭击。英轰炸机在距该船船艉一百米远处,投下了五枚炸弹。英美敌军他们敢把金科玉律般遵守的国际法如同草鞋一样丢弃而实行暴行,是有类似的事实的。

这次,他们居然盲目偷袭,牺牲了这么多他们自己的英同盟军。实行非人道不法攻击而习以为常,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这种丑态真具有讽刺意义。这次非人道攻击事件败露后,被逼到生死边缘的英军俘虏们一起抗议美军的暴行。

10月20日,《日本时代周刊》绘声绘色地报道:“当船只遭难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要援救这些英军战俘……”

日本采取恶人先告状的方式,以含糊的“从南方某港出发,向内地航行”表述,尽力隐瞒了偷运战俘去日本的事实真相,在评论中,将“脏水”全部泼向英美同盟国,并借题发挥,“揭露”了英美同盟国数起非人道攻击事件;又采取编造假新闻的方式,为自己援救落水的英军战俘涂脂抹粉,捞取名誉,真是厚颜无耻。

而安全抵达日本的930名英军俘虏,等待他们的,除了苦难,还是苦难。他们被分配到大阪、神户、广岛和小仓等地的钢铁厂、码头、水泥厂,从事着繁重的体力劳动,最多时,有人一天要搬30吨货物。很多战俘吃不消,一些人仅干了几天就住进了医院。战俘们受尽虐待,毫无人身保障。不久,又有200多名战俘相继死于非命。全部1816名英军战俘中,只有724人迎来了日本法西斯的无条件投降!

1946年10月,经田茂船长被押到香港,接受军事法庭审讯,并以“虐待战俘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翻译官新盛严一郎罪行更大,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而负责看管、押运战俘的和田秀男少尉,因为已在里斯本丸沉船的混战中被打死,所以,军事法庭未再追究他的虐待战俘罪行。

对于东极渔民来说,救助里斯本丸英军俘虏一事,在日伪统治时期,为了不引火烧身,大家缄口不谈;日本战败,舟山光复之后,事情已经过去了好几年,也没有人多加议论。此事不过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段小插曲,就像海面上的云朵,早已随风消散。人们该出海的出海,该撒网的撒网,风里来、浪里闯,风浪里摇船淘口粮。

但是,对于九死一生、虎口脱险的三名英国人来说,这段经历却是刻骨铭心的。

二战胜利后,詹姆斯顿供职于英国驻华使馆九龙办事处,****斯继续在英皇家海军舰队服役,伊文思回到英美烟草公司,担任香港分厂厂长。

1947年2月12日,唐如良接到一封上海来信,很感到意外;撕开一看,是伊文思等三名获救军官联名发出的。信上,伊文思等人除了介绍了他们的近况、表达了感激之情,还寄来了当年在青山大庙拍的集体合影,并热情邀请他去上海住几天,共叙友情。同时,他们还通过定海锦昌栈行汇来了路费。

盛情难却,唐如良也想见一见老朋友,就如约而行,乘船到了上海。

由于詹姆斯顿、****斯临时有事,去了香港,就由伊文思作为代表,负责全程接待。

伊文思重情重义,对唐如良招待备至,游览市容,观赏名胜,好烟好酒管够。临别之时,他还希望唐如良回家打理一下,再回上海,留在自己的身边做事。朴实厚道的唐如良婉言拒绝,说:“我是一个打鱼人,目不识丁,更不懂得洋字码,在上海无事可做;即使你养活我,我过得也不舒坦。我还是回舟山去打鱼,自食其力,这样,虽然累一些,但活得有意思。”

后来,唐如良又和翁阿川同行,应邀去香港玩了一个月,受到伊文思、詹姆斯顿的热情接待,回来时,两个人还大包小卷,带回了不少衣服、花布、食品等礼物。

1948年3月,唐如良等人又接到了三位英国人馈赠的600万元法币。

这些交往,属于人之常情,只是在左邻右舍小范围传播。而不久后的一封外交公函,却掀起了层层波澜,将东极渔民的英勇事迹大白于天下。

1948年4月18日,英国以驻华大使馆的名义,致信中华民国外交部欧洲司司长叶公超4:

亲爱的乔治:

如果你能把以下这件事通报给有关合适的部门,我将十分感谢。

你可以回想起日本船里斯本丸运载2000名英国战俘5自香港前往日本。该船于1942年10月2日在舟山群岛附近,被一艘潜艇击沉。大约200名幸存者被东渔父岛6上中国人救起。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战俘中许多人早就淹死,或者被海浪冲击到岩石峭壁上摔死。

这些中国人以最大的爱心给幸存者们食物、衣服和照看。但是,到了3日上午,很明显岛上的食物远远不能维持幸存者们的需要,所以,除了三人外,其余人都向从军舰上登上该岛的日本人投降。

这三个不愿意投降的英国人,在岛上居民的帮助下逃到了同盟国。在他们逃跑的过程中,是岛上居民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把他们隐藏起来,帮助他们设法逃生。

为了承认这种慷慨勇敢的行为,英国政府为表示感谢起见,已准备出一笔款项赠与该岛上的各位居民。英国舰队总司令建议,如果中国政府不反对的话,国王陛下的康姆斯号将于5月7日随带这笔款项,前往东渔父岛访问,正式授予此项赠款……

我会很高兴在适合的时候,听到你的回音,中国政府是否同意这一建议。

接到公函,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外交部立即给浙江省政府发出“(37)欧字第9182号代电”,要求迅速查明、上报。浙江省政府又给定海县政府下达了“民字第19181号训令”,要求编制名册,上报核要。随后,定海县警察局就派人到东极乡,进行实地调查。

5月10日,联合调查组以东极乡乡长沈品生的名义,上报了调查结果:“现奉钧府发下省政府训令以准‘外交部以准英大使函,接受上项赠款’。品生当即召集有关当年参与救护居民会议,宣扬政府接受英国政府赠款诚意,务各遵照报名登记。而各参与救助人佥认过去义务不望报酬,请辞。经品生一再以此乃盟邦政府爱戴、荣誉赠与,却之未免不恭;受而无伤大雅、大义。劝勉后,始各纷来报名登记。”

沈品生不仅提供了一份翔实的参与救援英军俘虏人员的花名册,而且提出了赠款分配的具体方案:“拟分别以两山发起救护赵筱如、吴其生等十人,及参与动员各船户暨冒险护送三英人至内地之唐品根等六人,列为甲等;凡献衣供饭者列为乙等;其各帮同送衣服送饭者列为丙等,用示大公,以励将及义务来兹。再,是案当日,尽最大力以举家衣服、食粮尽数贡献,又为热心发起救护之已故许毓嵩,今其妻、子尚住本乡,可否列于被赠;又,不愿受赠健在之七十有八老人沈万寿,拟求钧府特分别予以追加褒扬。”

可是,从东极乡,到定海县,再到浙江省政府,上上下下,忙乎多日,后来,奖励之事却是泥牛入海,再无音讯。

原来,一则,当年正值国共内战,******哪有那么多的闲心过问英国赠款之事;二则,英方为了防止腐败的国民政府层层截留,中饱私囊,要派遣康姆斯号驱逐舰亲临舟山,发放赠款,国民政府国防部却认为英国政府醉翁之意不在酒,另有所图:“舟山群岛附近为我拟建之海军区域,英舰曾经屡次请求访问该地,均遭我方拒绝。……我为保守国防秘密计,对其派舰访问一节,自难予以同意。”无奈之下,外交部遂复告英国驻华大使馆,婉拒英舰访问舟山。

等到了1949年2月17日,英国政府见赠款无望,便自行在香港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港督葛量洪代表英国政府亲自主持,并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中国舟山渔民的义举,并馈赠海岛渔民海安号机动渔轮一艘,“英方深感此礼物不独为岛上居民所赏识,且能有益于多数居民”;还向有关渔民发放了奖金、奖状。奖金、奖状分别寄往舟山。当天晚上,伊文思等三人还应邀通过广播电台,再次向世人讲述了自己的获救经历。

日升日降,潮起潮落。转眼间,四五十年又过去了,亲历者日益减少,那段历史与今天的人们已渐行渐远。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物证,也相继散失。比如,英国战俘送给张福青的口琴,在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被他的妻子带到上海,换回来一石大米;渔民们捞回的布匹,基本上都被日本兵搜走了,侥幸留存的,只有几小块蓝色白花的破布头了;捞回的木头,不是做了房梁,就是打了家具……

时针走到了2005年春天,即将从人们记忆中沉没的里斯本丸救人壮举,再次浮出“水面”,重新热闹起来。

4月1日,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前夕,浙江省档案馆首次公开了编号为L030—236多达99页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档案。

第二天,《里斯本丸沉船》一书的英国作者托尼、香港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会会长郑治平,一起来到浙江舟山,与东极渔民沈阿贵等人座谈,实地了解当年沉船事件中的历史信息。

第三天,舟山市宣布成立了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历史研究会。

同年8月18日,英国获救老兵查尔斯·R·佐敦,带着妻儿及另外两位英军俘虏罹难者的亲属,从英国出发,专程来到东极岛,寻访当年的救命恩人,凭吊了葬身海底的战友,并与尚在人世的沈阿桂、吴兰舫等7位参与救援的老渔民热烈拥抱,亲切交谈。他眼含泪花,回忆说:“那时我们全浮在冰冷的海上,风浪又很大,我是不会游泳的,我和一个战友抓住了漂在海上的一块木板,我们就这样随波漂着,人已经晕乎乎了,全然不知道方向。后来岛上的渔民救了我,拿出了他们仅有的食物番薯,还拿出衣服给我穿,我真的很感谢他们,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没有我现在的家庭、我的孩子……”

2007年9月,唐洪森、田庆华和欧阳城旺撰写的《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之一,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在采访亲历者、搜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历时多年,条分缕析,破解了许多历史谜团,堪称里斯本丸沉船事件研究集大成之作。

2008年1月,以东极渔民冒死救护英国战俘为主题的电影《东极拯救》在全国公映。英国驻中国大使欧威廉爵士观影之后,盛赞“《东极拯救》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随后,国家文化部认为,“该片反映二战期间舟山渔民舍身解救英军士兵这一真实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珍爱生命和大爱无疆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因此,被选为本年度的外宣片,译成英、法、西、阿、俄、德、意、日、葡9种语言,向中国200多个驻外使、领馆提供。

2009年12月8日,是太平洋战争爆发68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由舟山绿眉毛航海队发起,受香港二战老兵协会会长马廼光委托,杭州潘天寿环境艺术设计院、舟山籍艺术家朱仁民设计制作了舟山二战阵亡盟军将士网上纪念碑,受到了网民关注,许多人登陆该网,纷纷为阵亡的盟军将士点烛献花,表达悼念之情。

今年50多岁的刘竹定,家里收藏了一枚金戒指,上面刻有“J. N.

W”和“9·375”字样。这枚金戒指是奶奶临终前,亲手交给她的。奶奶还一再叮嘱,将来有机会,一定要把它还给英国的朋友。

据刘竹定介绍,当年,有三个英国人被救后,住在她家,受到热情款待。次日,他们被日本兵抓走前,其中一个英国人摘下戒指,塞到刘竹定奶奶手上,边流着泪边打手势,说了一番话,意思好像是说“这枚戒指请你把它好好藏起来,将来好作为相认的证物”。为了防止丢失,奶奶特意将戒指钉在内衣上,形影不离,遗憾的是,直到她99岁谢世,也没有等来认领人。刘竹定说:“我要好好保管这枚不同寻常的金戒指,希望早日把它送还给金戒指的主人;如果主人不在世了,我希望送给他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