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08

第8章 郭小川:淙淙流水汇小川

他始终在前进,他前进的道路上从来就充满荆棘。他无数次地跌倒,可是,即便在最深的泥潭里,他也要高高地扬起脖子歌唱。

他用诗歌深情地颂扬,颂扬他的祖国,颂扬他的领袖,颂扬他所处的时代。他也用文字尽情地发泄,发泄他的迷茫,发泄他的怨愤,发泄他无边的苦闷。

他伴随着多难的祖国走过五十七年的风雨历程。在日本人的铁蹄下逃亡过,做过学生,当过八路军,做过县长,当过记者。他曾拿起枪打过游击战,也曾走村串户开展土改。他系统地学习过马列主义,也专职从事过党的文艺宣传工作。可是,他终究被当作牛鬼蛇神被关押,然后成为“五七”战士下放劳动。

他有过火热的爱情,家书多达六十余万字,却说夫人从没有读懂他的诗。他对同事对下属如春风一样温暖,而对家人甚至小孙子要求都十分苛刻。

他的生命如火一样热情,也在一场熊熊大火中了结了生命。

他留给人们无数的感喟与思考,在生命的倒计时岁月更是充满了矛盾,他就是郭小川。

我曾为他的热情所感染,也曾为他的愚忠而悲哀。我为他的才能倾倒,也为他的不幸哀伤。我为他的勤奋折服,更为他的无私感动。我试图寻求他生命的主线,试图寻找解读他的突破口,可是我失败了。他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他远不是一个单纯的文人,而他的大量的诗作又彰显着,他也称不上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他历经一条漫长曲折的革命道路走向新中国,走向“**********”,他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迫使我从更深更广的历史长河里探寻他、寻找他。

我从苏轼身上看到了郭小川,看到了他的坚忍不拔和乐观向上。苏轼一生起伏跌宕,多次被流放,可是,无论是被贬黄州,还是流放海南,他从来不曾气馁,他在拿起锄头开荒种地中寻找乐趣,他在与村民农夫的交往中体味生活。他的诗作热情豪迈,他的为人豁达开通,无论多么大的困难,都没有让苏轼低下高贵的头,无论多么大的不幸,都没有浇灭他胸中的熊熊烈火。

郭小川在“****”期间下放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是艰苦的,每天步行二三十里路下湖劳作,有时拉平板车往返七八十里路拉货物,失眠困扰着他,迫害伴随着他。本来得到解放恢复组织生活,可是因为一篇诗作,郭小川被别有用心的江青横加指责,又被遣送干校隔离审查。然后又被押送到天津团泊洼干校,路过北京期间,竟然不许与家人见上一面。

残酷的迫害和打击下,郭小川以无比的热情,写下一首首炙热的诗作。面对鄂南的楠竹,他写道:“她永远保持的是,蓬勃朝气,风来雨来,满身飒爽英姿。”面对新修的公路,他写道:“看新路,千娇百媚;望前程,百炼千锤;我们的事业呵,千秋万岁!”他的热情不仅仅体现在纸张上,更体现在行动中。在干校插秧,他手脚飞快,成为插秧高手。上交党费,他总交得比要求的多。一有闲暇,就与青年们下棋,杀得天昏地暗。在劳动强度太大以致睡眠都不足的情况下,他还挤出时间写诗。利用到武汉看病的机会,他竟然豪情万丈地横渡长江。在困境中活得是如此丰富多彩,如此昂扬向上,郭小川的身上,不正传承着苏轼式的豁达吗?就连郭小川的夫人回忆起来都说,郭小川不息的热情是她一生中享受的无价之宝。

我在杜甫身上看了郭小川,看到了他的民本情怀和忧国忧民情结。杜甫在自身衣食不保的情况下,想到的是国家的未来和人民的温饱,在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况下,想到的是天下寒士。在闻知唐朝官军收复国家失地后,兴奋地写下“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样欢欣鼓舞的诗句。郭小川在向阳湖干校期间,自己抽劣质香烟,给远方的儿女寄钱都很“吝啬”,可是听说一个朋友的孩子在外地生了病,他主动花钱帮助治好了孩子的病。有一段时间,他的工资被扣发,生活十分困难,可是他从不抱怨,心里想的全是怎样鼓舞人民的士气,因此还写下大量昂扬向上的诗篇。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后期,郭小川已被折磨得浑身是病,不得不在医院一住再住,但是,他想到的不是自我安危,而是党和国家的命运。他敏锐地意识到了党中央和高层的动向,不止一次地提出,如果“******”上台,他就钻到山上打游击。他给家人写信说:“我的大脑每天都在思索,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党的事业。”这份情怀与杜甫是何等的相似。

我从李白身上看到了郭小川,看到了他的天真与率直。李白一生的理想是走仕途,做大官,开创大事业,可是,在政治上,他往往表现得天真和肤浅。郭小川下放向阳湖干校后,写作了三十余首诗,基本上都是政治抒情诗,都是激情的歌唱,歌唱“五七”道路,下决心为毛主席认真改造好自己。每当他的作品受到批判,他很少持反对意见,而是一再在作品中寻找不足,自我反省。“****”后期,他借调到国家体委工作,依然没有从多年的困境中认清政治形势,不低调行事,反而发表署名文章,结果再遭“******”忌恨而不得不离开北京,到了河南林县。这与李白政治上的不够成熟是何等类同?

我从阮籍身上看到了郭小川,看到了他的迷茫与忧伤。阮籍在无力改变又无法面对黑暗政治现实的情况下,选择隐居山林。郭小川在多次被打倒后一度产生放弃写作的念头,他说,将来到农村,只想为一个生产队或大队的事当当参谋,劳动学习,了此一生。事实上,在河南林县的农村,郭小川过着的就是一种半隐居式的生活。

我在辛弃疾身上看到了郭小川,看到了他的迷茫与矛盾。辛弃疾一生多劫难,二十二岁的时候就组织起抗金起义军,此后在南宋朝廷为官,但是其耿直的性格不为官场所容,被弹劾核免职后退隐。然后又被起用,再次遭到攻击而离职。辛弃疾曾经十分羡慕隐逸的高人,可是一旦退隐的事实落到自己头上,他又表现出诸多的矛盾,一面是赏玩着田园风光的恬静,一面是心灵深处涌起的波澜,一面是抗金的理想,一面是现实的无情,他既激愤,又灰心,于是不得不自我宽慰,在起伏和矛盾中度过后半生。

郭小川18岁就参加八路军,走上抗日道路。“****”中他成了“文艺黑线干将”,被揪斗、殴打,折腾得奄奄一息。到了干校,好容易解放了,又因为一首诗被重新送到农村隔离审查。借调到北京后,一不小心又被迫离京。可谓一波三折。无休止的审查与打击,也让郭小川困惑和迷茫,让他表现出许多的矛盾心态。全心全意地自我改造,却总过不了关。尽心尽力地为祖国为人民歌唱,却总被人从文字中抓住小辫子。他让儿子全家来河南照顾他,来了后又经常地对他们发脾气。他下决心不写作了,却忍不住写下《团泊洼的秋天》,成为公认的佳作。这些复杂而辛酸的经历以及心理表现,无处不有辛弃疾的影子。

在诗人郭小川身上,体现了太多太广的文化元素。他在幼年时期就开始读“四书五经”,他的血液里早早地就融入了传统中华文化的血脉。直到生命的晚期,他还在续写着这些传统。但是,除了民本情怀,没有其他一种性格在他身上体现得一贯和彻底。他如苏轼一样热情,却也下过决心不再写作;他如李白一样天真,却也看出某些政治端倪,写下《团泊洼的秋天》这样有政治洞察力的诗;他像阮籍一样消极,却热情地为林县的农民歌唱,并准备上山打游击……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人的影子,以致很难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他。

于是我想起了辛弃疾。辛弃疾的矛盾与悲剧是那个畸形时代造就的,一方面是他的满腔热血、一心抗金,一方面是苟且偷生、奸佞当道的当朝现实。畸形时代压抑下的卓越词人和将军,他体现出的就只有痛苦与矛盾。

郭小川在“****”期间复杂的表现与那个畸形时代关系密切。他天姿聪颖,后天勤奋,8岁就能对联,12岁就能为学校题写校名。他工作繁忙,却忙里偷闲为我们留下近500万字的著作。从抗日战争期间延安艰苦和火热的岁月,到解放战争期间热河复杂的斗争年代,从解放初的中南局的宣传战线工作,到任中国作协领导职务,郭小川劳苦功高,堪称党培养的坚定革命文艺战士。

可是,一个畸形的年代到来了,要来一场文化上的革命,郭小川成了这场运动的受害者。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每一个人都是张志新,有那么超强的洞察力。运动到来后,为革命立下赫赫功劳的郭小川自觉地开始了反省,他服服帖帖地改造,期间还写下大量充满情感的政治抒情诗,为那场运动大唱赞歌,并且明确地表示,文艺的首要任务就是歌唱毛主席。

他一度迷失自我,人云亦云地批判自己的诗作,从骨子里挖掘自我思想上的所谓问题。可是他总达不到某些人的要求,一不小心就撞到枪口上。

在孤身一人的日子里,他渴望亲情,可是面对亲情他却显得粗暴,连孙子的哭闹都不能容忍,那是他心情无比烦燥的表现;在极力自我改造的日子里,他充满希望,希望回到报社继续工作,可是希望终究落空,他困惑;他尽力地讴歌祖国和人民,讴歌大好的形势,可是国家一天比一天乱,一天比一天贫困,他苦闷。

1976年初,是共和国黎明前的黒夜。历经磨难的郭小川开始缓慢地独立思考和醒悟。******总理逝世,他没日没夜地哭啊哭,悲痛之情无以言表。******是“****”期间的一颗擎天大树,是苦难中国太多太多人的希望和依靠。国家尚处困境之中,一颗大树的轰然倒下,郭小川悲从心来,他哭国家,哭人民,哭他自己,也哭未来。那是痛苦的泪,是觉醒的泪,也是思考的泪,甚至是奋起的泪。

他眼泪的源泉是他那颗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正直的心。如果愿意随波逐流,他早过上了上层所谓的好生活,如果不为国家前途担忧,他也可以在病房里安然养病。可是如果做到了这些,他就不是郭小川。

他曾经说过,只要人民还需要我,我就要想方设法活下去。可是,当“******”被打倒后,他终于可以放开手脚真正为人民歌唱的时候,却在一场大火中了却了生命,年仅五十七岁!

他离开了他深情热爱着的祖国和人民,留给人们无尽的遗憾与悲哀。他如一条小川,无声地汇入了大海。

汇成这股小川的,有明流,有暗流,也有浊流。他曾经在浊流中迷失,也曾在暗流里受尽摧残。不过,因为他骨子里的明净,因为品质的高尚,他终究以一股清流汇入了大海。因为他的精神,因为他的苦难,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因为他诗作的永远鼓舞,他在大海里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