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文人·炼狱:小女子品读向阳湖
2749100000006

第6章 王冶秋:串起文明的珍珠

在6·13中国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央视科教频道“中国记忆”栏目聚焦大运河,在一档荡气回肠的大型节目中,沿着运河岸边的城市一路走过,从南向北,从古到今,在一个个或苍凉、或美丽、或繁华、或清雅的故事背后,再现着古老大运河的神韵。

大运河,千年以来,它贯通着中国的南北,繁荣着两岸的经济与文化。历经岁月的洗礼,它凝聚成一个文明的征象,透过运河,我们窥见的是伟大中华文明的聚焦、扩散与传承。

在荧屏前,看着镜头在一个个城市间切换,我体味着大运河的雄壮与迤逦,体味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悠长,更体会着“文化遗产”这个名词,终于在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土地上受到应有的关注,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崇,我心底油然升出一份感喟。

在我的手上,捧着的是一本《王冶秋传》。这本传记里,记载着一段关于文化遗产的沉重往事,也就在四十年前,当一场关于文化的革命横扫华夏大地,我们在意识领域发生严重偏差,人们普遍地不懂得爱护,中国文华遗产屡屡遭受重创,萧条之状触目惊心!

就在这样危难的时刻,王冶秋带领一批文博专家挺身而出,他们以超出所处时代的高远眼光,以惊人的勇气与胆识,悉心呵护着我们的文物,艰难地拾起华夏文明的串串珍珠。作为新中国文物局局长,他以空前的责任感,在能力所及的范围里,筑起文物保护的铜墙铁壁,划破阴晦的天空,将灿烂的华夏文明展示给了那个畸形的时代,矫正着人们的认知,也在世界面前维护着东方文明古国的庄严形象。

其实王冶秋并不是这场运动的局外人,在“****”的风暴中,他已被打成“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好几年,直到1969年5月才获得“解放”。他随之升起的是返回到工作岗位的希望。可是一直等到年底,却接到通知,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到达咸宁的当晚,天气很冷,他捡来一些杂柴升火,火苗不死不活地跃动着,他的心里备感凄凉,失落感一阵紧似一阵,他心有不甘,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远离他忠爱的文物工作了?

忘不了,1948年,在解放军进驻北京前夕,他就受到党的委托,着手准备北京文物的接管工作,他把这看作是一份多么神圣的使命,从这时起,他就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中国的文物事业;忘不了,1949年2月,作为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物部副部长,他负责对故宫博物院、国立北平图书馆、北平历史博物馆等文物单位的接管和整顿;忘不了,他是何等尽心尽力地保护了鲁迅先生的故居,又是怎样历经曲折找到杀害李大钊同志的绞刑架;忘不了,在百废待兴的日子里,他怎样领导出台了一系列文物保护的法规,怎样组织举办文物展览、创办《文物》月刊;忘不了,他是怎样在几乎空白的领域里培养了一批新中国的文物工作者;更忘不了,他怎样顶着巨大的压力,据理力争,推翻了把故宫建成“人民大众的休闲乐园”的错误主张……几十年来,文物已经成了他生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如何可以割舍?咸宁向阳湖再美,可他心里的风景只有一个:那就是文物!挽救困境中的文物事业,不能让肆意破坏文物的现象再发展下去,成了他最迫切的愿望。

正是抱着对文博事业割舍不了的挚爱,南下向阳湖前,他给中央领导人写信:“我想成立5到10人的文物保护小组,就可以把目前处于无人管的文博事业抓起来。”

他的信呈送到了他多年前的老领导******办公桌上,这两位同样为中国文物现状担忧的知已的心一下子走到了一起。按周总理的批示,不久,王冶秋回到了北京,担任新成立的图博口领导小组副组长。想到又可以在总理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不再年轻的王冶秋禁不住热泪盈眶。

虽然阻挠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他总算有了一番天地,总算可以为文博事业再展拳脚。可是,面对一片荒凉的文博现状,他再度忧心忡忡,想到在向阳湖,还有一批文博专家在那里劳作,在那里接受批判,他心事重重。更重要的是,仅凭他王冶秋一个人的能力,如何能撑起一片蓝天?此时,虽然他已经回到了北京,但他的眼光无时不在关注着向阳湖,关注着那里的同仁。

然而要调回一个人谈何容易!他们正在戴着“黑帮”、“黑线人物”或者“****”的帽子,大的政治环境没有一点松动的迹象,干校当权者也千方百计阻拦。但王冶秋认定了一个理:努力让每个人都回到工作岗位上。

他想到了罗哲文,这个多年前跟随梁思成先生在营造学社工作的专家,早点回来可发挥大作用哩。他便以办《文物》月刊杂志缺人手的理由,将罗哲文调回北京。他又想到了金冲及,虽然他们以往素不相识,但他知道这是个博学的历史专家,几个考古杂志要办下去,一定需要此君。虽然其时金的“问题”还没有结论,党组织生活还没有恢复,但王冶秋排除一切干扰,调金回到了工作岗位上。此后,他以各种名义,亲自提名并将名单直接下到向阳湖干校,调回了一批“****”和“五一六”分子。最终的结果是,他把下放到向阳湖“五七”干校的文物系统干部陆续全部调回了北京,恢复了工作。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何等的不容易!

正是在这批人的努力下,处在困顿期的中国文物事业,焕发出新的光彩!《文物》复刊,故宫重新开放,震惊世界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文物出版社重建,等等。尤为难得的是,王冶秋还率领中国文物工作代表团多次出访,向世界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

今天,当我们提起这些如烟往事的时候,也许会感到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过程中完成这些工作,王冶秋得显现出多大的智慧和胆识,他不愧为我国文物事业的脊梁!

我的目光又回到了大运河畔。电视屏幕前再现着昆曲、杂技、武术等一个个与运河相关的技艺。这是一个个多么繁华的场面。

我们需要用这样的场面,告慰我们的先人,告慰王冶秋这样为文化遗产曾艰苦奔走的前辈。如果我们庆幸大运河在十几个世纪的沧桑岁月里,以无尽的能量滋养着我们的民族的人民,那么我们同样要感谢王冶秋这一辈的文物工作者,为延续我们的文明拾起的串串珍珠。

不知是不是巧合,就在6月13日,向阳湖所在的咸宁市也举办了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其中就介绍了向阳湖文化。向阳湖文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纪念王冶秋这样的文化大家。王冶秋,当他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保护我们的文物的时候,其本身也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正在被后人传诵与铭记。